賀敏超 班蘭美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學校頂層設計不完善、監督激勵待落實、教師能力待提高等問題,論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一是從協作機制、實施機制、培訓學習機制、評價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二是從教師的思政素養培養、思政元素挖掘訓練等方面采取措施,強化教師的思政底蘊;三是從教師思政融合培訓、集體備課、課程思政案例庫和課堂改革等方面,連通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之間的橋梁;四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檢查課程思政實施成效;五是完善并落實激勵政策,激活內生驅動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實施困境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3-0123-04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是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教育部在2020年5月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開展課程思政,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結合,形成協同效應。然而,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各高職院校還是遇到不少困境,如何破解這些困境,是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困境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不理想,教師的“主力軍”作用、課程建設的“主戰場”作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不明顯。
(一)頂層系統設計不完善,難以形成合力
一是缺乏協作機制。雖然學校都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但是很多學校僅限于下發文件、部署任務,把大部分擔子壓在專業課教師身上,忽略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性和關聯性。部分部門各自為政,把課程思政“課程育人”與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心理育人等脫離,黨務、教務、后勤、學工和招生就業等部門的思政建設聯系不緊密,難以形成合力,影響育人效果。
二是缺乏實施機制。部分學校的各類課程思政實施機制沒有形成一個閉環的統一體。如有些學校制訂有關于課程思政的總體實施方案,但是沒有具體的操作指導;有些學校有方案和指導,但是無評價和檢查;有些學校有實施方案,也建立了課程思政領導小組,但是沒有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或者即使有評價也僅僅是評價人員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評價,沒有系統性的評價,以致無法檢查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成效;甚至有極少數學校的課程思政無方案、無指導、無評價、無檢查,只是轉發了上級關于課程思政的文件,就要求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并沒有相關的配套文件。由于認識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課程思政效果不理想。
三是缺乏培訓機制。很多專業課教師一提到課程思政,首先提出的問題是“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把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專業知識中”等。為此,要實施課程思政,首先要讓教育者先受教育,保證專業教師這支“主力軍”掌握什么是課程思政、如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如何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不少專業課教師平時只注重鉆研本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思政環境不敏感,所以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感到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完善教師的培訓機制,讓教師系統地學習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等知識。
四是缺乏評價激勵機制。由于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而且具有效果難以衡量的特點,不像知識能力和技能水平那樣可以通過測試來衡量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收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很多學校目前沒有完善的、覆蓋全程的評價機制,缺乏有足夠吸引力的課程思政激勵機制,不能有效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不強,難以形成能力
教師思政底蘊不足,主動作為的意愿不強。部分教師思想重視不夠,認為思想教育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專業課程只需講專業知識即可,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會占用講授專業知識的時間,沒有認識到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就是教授學生“做人”與“做事”的統一關系。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專業知識學得好、專業技能練得好就可以。作為一個新時代合格的高職教師,應該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家國情懷、精益求精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政底蘊,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日常行為舉止中言傳身教,從內到外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三)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足,難以形成影響力
一是生搬硬套,味同嚼蠟。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很多院校提出了明確的課堂教學要求,要求每堂課不可缺少思政元素,并根據聽課督導記錄本的記錄對課程思政的融入情況進行單列評價。但由于缺乏相關經驗和培訓,部分專業課教師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有限,找不到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點。這部分教師往往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專業書,導致個人的知識面窄,無法從政治、經濟、文化、國防、法律、安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提煉相應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中。還有部分教師有融入思政元素的意愿,也能挖掘相應的思政元素,但缺乏思政教育經驗,不知道如何有效融合,為了完成每堂課“必有思政元素”的要求,只能生搬硬套、強行植入思政元素,為思政而思政,導致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關聯性差,學生感覺十分突兀,不清楚教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很難消化專業知識,更難消化思政成分,最終導致課程思政效果欠佳。
二是知行不一,難成示范。有些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局限于教學內容、局限于課堂,沒有將自己的衣著、行為、態度等潛移默化的元素考慮其中,給學生的感覺就是教師“說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例如,在課堂上融入“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而有些教師卻在課堂內外貶低其他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彰顯自己的高水平、傳播其他教師的負面信息以突顯自己的高明,誤導學生對其他教師的了解,導致學生在意識上降低對該教師的尊敬程度。不時有新聞報道,有極少數教師在課堂、QQ群、微信群等發表不當言論,這類教師本身就屬于行為失范。
(四)監督檢查機制不落地,難以形成效力
一是監督檢查措施不完善。很多學校對課程思政的監督檢查措施不夠完善,大多局限于教案檢查和聽課檢查。專業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取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提高素質、形成正確的“三觀”,但是很少有學校對學生端這個“需求側”進行檢查,大多是對教師端這個“供給側”進行監督檢查,在效果上難以準確判斷課程思政實施的優劣。
二是監督檢查不得力。有些學校監管部門本身也沒有深入研究如何開展課程思政,以致出現“裁判都不懂運動規則”、瞎指揮、亂判罰的現象;監督檢查浮于事,只做表面文章;督導部門變成文件轉發部門,無法給出指導意見和具體實施措施,從而降低了監督部門的公信力。
三是只檢查,無結果應用。有些學校有了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案和做法,專業課教師也有相應的能力和水平開展相應的工作,督導部門也開展相關的檢查指導,但是檢查結果沒有明顯的應用規范。有些學校在文件中也明確指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情況在崗位競聘、職稱評聘等方面的優先應用,但是在實際崗位競聘、職稱評聘過程中又沒有相應的條款體現課程思政的成果應用。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賞罰機制、監督檢查機制沒有落地,難以形成效力。
(五)激勵引導機制不落實,難以形成吸引力
一是引導機制不落實。課程思政建設雖然不是新開的課程,而是一種課程觀,但它是課堂教學的新要求,因此需要有一系列的引導機制,以便專業課教師能夠順著相應的指引開展課程思政。二是激勵措施分量不足。有些學校有相關文件明確課程思政的激勵機制,但是激勵的分量不足,對一些教師難以產生吸引力。教師思政知識儲備不足,需要進行“補課”,也就需要更多看似“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當前階段要開展好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適當增加一些激勵措施。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頂層系統設計是關鍵
第一,建立并實施協同育人機制,強化“三全育人”,在廣義“課程”上開展課程思政。學校應建立切實可行的“三全育人”協同機制,尤其不能把課程思政建設擔子全部壓給專業課教師,黨務、教務、學工、招就、團委、后勤等部門都應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劃分好各相關部門的育人職責,以學生為中心,以做好本職工作為基礎,共同做好課程思政工作。課程思政應理解為廣義的“課程”,而非僅僅是指在課堂上的“課程”。例如有教師在講解數控編程中關于快進與工進的路線優化時,融入“效率觀念”的思政元素,有學生問道:“隔壁的廁所設施懸掛‘正在維修一個學期了,是不是‘效率出現問題?”類似的情況出現很多,這就需要學校所有部門和人員共畫同心圓,“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給學生一個耳濡目染的環境和一個“愛校”的理由,才能真正有效地開展課程思政。
第二,制訂課程思政實施細則,狠抓文件落實,在“擲地有聲”的氛圍中開展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不能停留在發放文件等表面工作上,而應狠抓落實。需要有相關的實施細則,然后按照細則去實施,這樣對一些“觀望”的教師來說才能有“準繩”可依、有樣板可參考。學校層面應制訂相關實施細則,讓“裝傻”的部分專業課教師找不到“借口”,讓真不知道如何開展課程的“小白型”教師找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法寶。通過實施細則,堵住所有偷懶的借口,配合相應的懲獎措施,讓所有教師都行動起來,在熱火朝天的氛圍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才能讓課程思政生根發芽。
第三,建立并實施課程思政培訓學習機制,加強教師技能培訓,在人人會做的條件下開展課程思政。雖然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提出有較長一段時間,但是部分教師還是不知道如何開展課程思政。這就要求學校建立并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全員培訓機制,教會大家什么是課程思政、如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讓所有教職工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是自己的育人職責,都具備課程思政建設的“田間管理”技能,才能讓課程思政健康成長。
第四,完善并落實課程思政激勵機制,兌現激勵承諾。大部分學校都在課程思政工作方案中提到相關的激勵條款,但是有的模糊不清,有的蜻蜓點水,以至于在落實環節無法實施。大多在條款中以“教學評價、職務職稱評聘、評獎評優等”優先、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某某項目的重要參考內容等形式作要求,而在所提到的相應的評價工作中卻找不到關于“課程思政”工作的貢獻條款。對此,要完善激勵政策及其配套應用措施,兌現激勵承諾,才能讓課程思政建設更好地開花結果。
(二)教師思政素養是基礎
第一,強化教師思政素養,增加教師思政底蘊。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首先要有課程思政的意識和素養,教師的思政底色成色要足。這就要求強化教師思政底色養成培訓、厚植專業課教師思政底蘊,從專業行業資訊、歷史、政治、經濟、法律、傳統文化、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等角度,全方位進行系統引導,讓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提升自己、尊重他人、關心國家、關注社會。教師在內心深處充滿正能量,才能在教學活動內外散發正能量,潤物細無聲地感染學生,真正起到行為示范的作用。
第二,加強教師思政培訓,提高教師的“鹽分提煉”能力。如果把課程思政建設比喻為“鹽溶于水般的自然、有味,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的話,那么思政元素的挖掘就是教師在自身思政知識中對“鹽分”的提取。教師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除了本身要有足夠的思政底色,還要有善于發現思政元素的能力,學會從自己的知識庫中提取恰到好處的思政元素,為“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融合提供素材。這就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幫助教師煉就一雙慧眼,使其善于發現與所教學科中各個知識點匹配的思政元素。
(三)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是橋梁
第一,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訓,提高“鹽水融化”技能。由于教師個體在知識背景、學習經歷、生活經歷、思政敏感度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一部分教師會覺得比較難以實施,或無從下手,或生搬硬套。因此,在加強教師思政素養培訓的同時,要配套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融合的能力培訓。只有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才能真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思政元素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外化為自己的行為。此外,還要對專業課教師進行一定的心理學培訓,使其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能夠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合適的心理策略,動態調整擬融合的思政元素,讓學生樂于接受課堂內容。
第二,建立集體備課機制,增加教師“鹽分”獲取通道。教師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異,同一個專業知識點,不同的教師可能聯想到不同的思政元素。對此,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開展課程思政,采用多種形式的集體備課方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討論,讓思政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密切配合,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開展頭腦風暴,充分、及時地探討和挖掘思政元素及其融合路徑,共同迸發課程思政融合的火花,從而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頻共振。
第三,建立課程思政融合案例庫,提供“鹽分”倉庫。由于教師個體差異,部分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非黨員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技巧等還處于探索學習之中,應當有一種方法讓他們快速進入“車道”,這就要求各專業課程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將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教案、課件等教學材料,特別是教案和課件,打造成課程思政的標準樣板,使專業教師可以參照標準樣板,“依葫蘆畫瓢”式開展相應課程的課程思政,在實施過程中再根據教師的理解和教學環境動態更新思政元素,這樣可以讓還不熟悉課程思政的教師快速適應教學新常態,促進他們快速成長。
課程思政案例庫應根據專業特點分類,結合不同的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等挖掘思政元素。例如,文學類課程主要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世界觀出發,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醫學類課程主要是注重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工學類課程主要聚焦工程倫理教育,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分門別類地進行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將對新進教師快速入門、提升課程思政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第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撒鹽”主渠道。在教師具備課程思政能力的條件下,還要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以多種方式將思政元素不知不覺中輸送到學生的腦子里,讓學生有味地消化、吸收。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做到潤物細無聲地“撒鹽”。對此,可以通過“崗課證賽”融合,以多種載體傳遞思政信息。例如,以“1+X”證書等證書能力要求,融入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
(四)督導檢查落地是手段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課程觀,是一種課程改革方向,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范疇,對很多教師而言是屬于比較陌生的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有相應的監督檢查,以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地。
第一,供給側的督導檢查。主要是監督檢查教師端的執行情況。監督檢查的內容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教案和課件等教學輔助資料是否含有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是否融入了相應的思政元素;教師在融入思政元素過程是否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等。
第二,需求側的反饋檢查。主要是對學生作為需求側的監督檢查,即學生的獲得反饋。課程思政轉化為學生的獲得表現在提高學生的素養、培養正確“三觀”及能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這些成果很難像知識目標、技能目標那樣通過可以量化的考試考核進行檢查,所以需要通過滿意度調查了解學生對教師、對學校是否滿意,通過訪談了解日常教學活動、第二課堂表現等方面是否積極向上、傳播正能量等,由此評價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
第三,監督檢查結果要及時應用、反饋。不管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的檢查,對檢查結果必須及時應用、反饋,賞罰分明,輕重有別。采用適當方式將結果反饋給教師,有利于推動相應的工作,及時糾正那些敷衍了事的教學活動和行為,使教師懷敬畏之心開展教學活動。
(五)激勵措施落實是生命力
激勵措施是一項政策是否能夠產生內生驅動力的引擎。激勵措施要真正落到實處,不能成為空中樓閣。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要有明確的課程思政建設“貢獻”條款,以引導教師熱愛課程思政、傾心研究課程思政,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引導教輔人員牢固樹立以服務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榜樣。
綜上所述,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職院校的各門專業課都必須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仍面臨許多問題。高職院校要深入分析面臨的問題,結合院校的實際,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各項制度,明確各主體的工作責任范疇,有效借助專業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趙芃.談談學習整體育人的幾個方面[J].高校理論戰線,1998(7).
[2]周朔.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廣西教育,2021(3).
[3]殷哲浩.“三教”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J].中國職業教育技術,2021(14).
[4]程舒通.職業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訴求、價值和途徑[J].中國職業教育技術,2019(5).
[5]楊曉慧.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價值、目標與策略[J].中國職業教育技術,2021(17).
[6]郭曉潞,楊君,奕吳凱.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綠色環保建材,2020(12).
注: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高職機電類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GXGZJG2021B103,主持人:賀敏超);2020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重點)項目“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2020zd004,主持人:賀敏超);2020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研究項目“‘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20yb37,主持人:班蘭美)
【作者簡介】賀敏超(1981— ),男,壯族,廣西百色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機電一體化技術及其教育管理;班蘭美(1982— ),通訊作者,女,廣西百色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