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建議教師從積累語言、理解語言、建構語言、運用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梯次訓練,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表達能力 教學嘗試 語言 表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11-02
閱讀指向表達已經成為時下語文教師的普遍認識。語言表達是實現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表達能力的培養既包括口頭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包括書面語言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表現。要想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文本教材為憑借,挖掘恰當的表達訓練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語言表達訓練。同時,教師要認識到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遵循學生的語言表達規律,設計梯度式訓練,才能使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訓練中逐步提升表達能力。
一、多樣朗讀,積累語言,奠定表達基礎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統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語言優美,表達獨特,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這樣的課文,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朗讀形式帶領學生反復讀課文,以讓學生在讀中內化、積累語言,形成豐富的語言儲備。長此以往,學生就積累了很多優美的語言,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在表達運用的時候自然就胸有成竹,有效避免了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等現象的發生。
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一文為例,這篇散文篇幅簡短,結構簡單,每段話的開頭都直接點明了這個季節最美的時刻是什么,接下來就圍繞這最美的時刻進行描述,寥寥數筆就把四季的美麗景色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讀起來令人感到饒有趣味。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語言,感受四季之美,筆者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說說自己從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其次,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一步感受四季之美。以課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東方一點兒一點兒泛著魚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紅暈,飄著紅紫紅紫的彩云”這句話為例,在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仔細感受怎樣才能把春天最美時刻的景致讀出來。隨著多次朗讀感受,學生感悟到了開始的部分要讀得舒緩一些,聲音要輕一些,這樣才能把黎明的安靜讀出來,特別是“一點兒一點兒”這個短語不僅要讀得輕一點,還要讀得慢一些,這樣才能把天空慢慢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夏季最美的時刻,根據這段話的特點,筆者讓學生采取對比讀的形式,把“明亮的夜”與“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細雨的夜晚”中不同的美麗景致讀出來。就這樣,筆者依據四季景色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最后讓學生以匯報展示的形式有感情朗讀課文:我是春天,春天最美是黎明……我是夏天,夏天最美是……促使學生始終帶著積極主動的態度反復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爛熟于心,最終內化、積累語言,為將來的語言運用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儲備。語言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一旦掌握了語言,就掌握了認識事物的工具,進而促進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的發展。
二、抓住關鍵,理解語言,降低表達難度
積累語言是運用語言的基礎,但是,如果學生對于自己所積累的語言毫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那么他們在運用時就會存在障礙。如何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課文內容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語言,從而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全新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短詩三首中《繁星(一五九)》這首詩,如果學生對詩中描寫的內容一點都不理解,那么即使學生積累了這些語言,也不會運用。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理解困難點入手,帶領學生解讀這首短詩,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詩中的語言。這首詩中學生感到比較難以理解的是“天上的風雨”“心中的風雨”指的是什么。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它們分別指的是什么。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與想象,學生由“天上的風雨”想到了“狂風暴雨、傾盆大雨、暴雨如注……”,由“心中的風雨”想到了“困難、挫折、痛苦……”。但這些只是學生的想象與對文字字面的理解,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深處,獲得對短詩內容的深刻理解,教師還要向學生補充拓展關于作者冰心的生平資料:(1)1900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病,每次生病就會想起,母親啊……(2)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對11歲的冰心而言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3)1921年,經歷人生風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詩集《繁星》,她把對母親的愛寫在這首詩中。結合這些資料,學生明白了“風雨”在詩中不僅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對母親懷抱的依戀。
可見,教學《繁星(一五九)》這首短詩時,教師只有從理解層面幫助學生理解“風雨”一詞所表達的真正意思,才能促進學生對詩詞內容以及詩詞所表達情感的認識,為今后從表達層面運用這些詞句進行表達奠定基礎。
三、關注形式,品析鑒賞,促進語言建構
賞析教材文本中的精彩語段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語言,學會欣賞和運用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文中的語言、修辭、句式、結構、主旨、情感等方面引導學生品味、鑒賞語言,讓學生從語言品味和鑒賞中感受到課文表達的特點和妙處,進而習得表達方式,為自身建構和運用語言奠定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今后在表達的時候才會自覺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形式。
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值得品味的地方進行語言鑒賞性閱讀。這樣,教師就能從學生的學習反饋中發現,很多學生并不能把握本課中值得品味的語言點是什么。鑒于這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學生找不到值得欣賞品味的語段也是可以理解的,為此,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如果找不到讓自己感到特別優美的詞句、句式或者修辭手法,就請考慮文本中描寫的語言生動之處,也可以考慮文本中用詞準確之處。在教師的提示下,有的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值得品味賞析的內容,比如“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鋪得那么均勻……沒有……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句話中“那么……那么”“一順兒……一點兒”等詞語的運用把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描寫得生動形象極了;“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巴住墻。”這些句子中“觸、巴”等字的運用準確地描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這時,教師再讓學生仔細品味和鑒賞這些詞句,并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造句,就有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
四、讀寫結合,多維訓練,提升表達能力
讀寫結合是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常見訓練形式,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教材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做到讀中有思、以思導讀,再讓學生通過教師所設計的“寫”的內容,達到以寫促讀、以讀促寫、思寫結合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讀寫結合不是只有仿寫一種形式,補寫、擴寫、讀后感、讀書筆記、觀察日記等都屬于讀寫結合范疇,具體運用哪一種寫的形式,需要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特點來設計。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海濱小城》一文,這篇課文在段落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每段話都是圍繞著關鍵語句展開。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賞析這樣的構段特點和作用,再仿照著文本中的構段形式寫一寫“公園一角”“街心一角”等。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文中連續性觀察的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事物,以觀察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教學《巨人的花園》一文時,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把孩子們在巨人花園里玩耍的情景寫下來。教學《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等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和自己的讀書經歷寫一篇讀后感。具體采用哪一種讀寫訓練方式,需要教師依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而定,只要能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意味著達到教學目的。
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讀寫任務設計、讀寫活動時機、讀寫情況評價等方面的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廣泛的讀寫訓練活動中提升閱讀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該根據教材文本內容的特點,盡可能地從多角度、多方面,有梯度地引導學生開展語言表達訓練活動,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曉蘭.安排寫作活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21(39).
[2]黃鳳葵.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1(9).
[3]金鑫,陳航.搭建語言支架,提升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21(15).
[4]盧木清.小學語文閱讀中提升學生表達與寫作能力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57).
[5]馮櫟鈞.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為目標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J].小學教學(語文版),2021(6).
[6]郭麗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家長,2021(8).
【作者簡介】廖美清(1979—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縣馬坡鎮朱砂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