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冰
摘 要: 初中化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能降低學生學習陌生感,提升化學學習興趣,更好的使學生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順利達成.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如何創設生活情境優化化學課堂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 生活情境;化學課堂;優化;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0333(2021)35-0098-02
初中化學教學中為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高效的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應注重相關教學方法的應用.其中借助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因此,應做一個有心之人,結合教學內容,積極聯系學生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互動,加深學生印象,牢固掌握所學化學知識.
一、借助生活情境優化氧氣內容的教學
“氧氣”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節知識.該節知識中學生需要掌握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化合反應的概念等內容,知識點相對較多,死記硬背難以使學生有效地記憶與掌握.考慮到學生喜歡觀看電視劇并且對信息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醫生搶救病人的電視劇片段.從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醫生在搶救病人時會給病人戴上一個面罩,幫助病人呼吸.課堂上設計以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1)回顧觀看的視頻,思考面罩的導管和什么連接在一起?(2)面罩中的氣體有顏色嗎,你知道是什么氣體嗎?(3)為什么要給病人呼吸這一氣體該氣體以及有哪些作用與性質?
學生回顧觀看的視頻可以看到面罩的導管從一個藍色的鋼瓶中引出.表明這一藍色的鋼瓶儲存的病人呼吸需要的氣體.該氣體無色,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推斷出病人從面罩中呼吸的氣體正是O2.當學生正確的回答上述問題后,課堂上注重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而后自然地引出本節課要講解的知識點——O2.很多學生只知道氧氣能夠維持人的呼吸,對于氧氣的其他性質不夠了解.借助問題(3)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課堂上為其演示課本中實驗2-2、實驗2-3、實驗2-4,并給學生留下思考、討論、總結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響應號召,總結相關實驗現象,表示反應過程,對氧氣的化學性質有個更為清晰的認識.
課堂上從氧氣的作用切入創設生活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很好地掌握了氧氣的儲存、化學性質、作用等.
二、借助生活情境優化CO2內容的教學
“二氧化碳”是碳的主要氧化物,是初中化學學習的又一重要物質.二氧化碳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應注重借助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課堂上可準備一瓶雪碧,先讓學生觀看雪碧中的液體.看是否有氣泡產生.而后用手不斷地搖晃雪碧瓶,迅速地將雪碧的瓶蓋擰開,學生可以看到雪碧從瓶中噴涌而出,并且雪碧瓶中出現很多向上運動的小氣泡.結合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向學生提問如下問題:(1)雪碧瓶中的小氣泡是什么氣體?(2)上述情境體現了氣體的什么性質?(3)你還知道該氣體哪些另外的性質,該氣體給生態環境能夠造成什么影響?
課堂上要求學生回顧“CO2的制取”內容中“檢驗CO2”的相關操作,要求學生探究雪碧中產生的氣體是否為CO2.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找到了探究的方案.將雪碧瓶子和導管連接,而后將導體通入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搖晃雪碧瓶子.雪碧中產生的氣體會進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可以判斷出雪碧瓶中的小氣泡就是二氧化碳氣體.因未搖晃前雪碧并未產生小氣泡,搖晃后出現大量的氣泡,可知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同時課堂上要求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其他情境,分析二氧化碳還具備哪些性質.部分學生聯系生活中見到的CO2滅火器,得出CO2能夠滅火的性質.同時,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以往知識儲備,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因此其能夠導致環境溫度的升高.
很多學生平時喝雪碧時都會有上述經歷.課堂上通過向學生展示雪碧產生氣泡的情境,而后引導學生探究氣泡的本質,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CO2的熱情,整個課堂氛圍變得非常活潑.
三、借助生活情境優化溶解度內容教學
溶解度是初中化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該概念本身不難記憶,但卻較為抽象,不易理解.教學中為使學生對該概念有個深入的認識,課堂上應注重生活情境,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增強其學習的自信.食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課堂上可要求學生聯系生活中做飯的情境,而后提出以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1)水能溶解食鹽,那么是不是一定量的水能夠無限地溶解食鹽呢?(2)食鹽溶解的多少和什么因素有關?(3)知道某種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多少有哪些現實的意義?
課堂上先預留一定的空白時間要求學生思考,而后為學生做食鹽的溶解實驗.剛開始向燒杯中加入食鹽時,使用玻璃棒攪拌后食鹽消失,繼續加入攪拌后食鹽仍能夠消失.告知學生這樣能夠繼續溶解某種物質的液體,即為某種物質的不飽和溶液.隨著食鹽的不斷加入,學生可以看到燒杯底部殘留有食鹽,無論怎樣使用玻璃棒攪動,食鹽仍不消失.表明食鹽的溶解度是有限的,當液體無法再溶解某種物質時則稱為某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同時,根據添加食鹽的多少大致判斷出添加食鹽的量,而后加熱食鹽的飽和溶液至其沸騰,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食鹽的溶解變化情況.學生看到在常溫下未溶解的食鹽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地溶解,由此可以看出,溫度對某種物質的溶解度具有一定的影響.
教學中通過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能夠迅速聯系到自身的生活經歷,增加了化學課堂的趣味性.同時結合相關的演示實驗,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物質溶解度影響因素的認識與理解. ???四、借助生活情境優化實驗內容的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在初中化學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學中為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鞏固其所學實驗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應借助生活情境進行實驗內容的教學.課堂上可要求學生聯系自己母親做饅頭的過程,詢問學生在饅頭中添加哪些物質,可使蒸得的饅頭比較松軟、可口.一些有心的學生知道需要在和面時加入小蘇打.課堂上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小蘇打究竟是什么物質?(2)它有哪些性質?(3)它是怎樣讓饅頭變得蓬松的?要求學生自選實驗器材進行探究.
通過認真閱讀小蘇打的說明書得知小蘇打的成分為NaCO3.而后要求學生圍繞小蘇打加熱發生的化學變化開展探究活動,探尋蒸饅頭蓬松的本質.課堂上要求學生2人一組做相關的探究實驗.學生聯系所學的實驗知識進行積極的探討,最終確定了實驗方案: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小蘇打,而后使用帶導管的膠塞塞緊,將導管的另一端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小蘇打,結果發現石灰水中有氣泡產生,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由此可以斷定產生的氣體為CO2.課堂上給學生針對性的引導,最終學生寫出了小蘇打加熱后的化學方程式2NaCO3 △ Na2CO3+CO2↑+2O.根據這一反應學生找到了饅頭蓬松的原因,即NaCO3會產生CO2,形成大量氣泡.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終學生經過積極地動腦、動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地完成了整個探究過程,使得其實驗探究能力得到很好地鍛煉.
生活中蘊含有很多的初中化學知識.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創設生活情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加深其印象的同時,使其更好地把握化學知識本質,為其牢固掌握、靈活應用所學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圣昌.在初中化學課堂創設教學情境初探[J].廣西教育,2021(13):41-42.
[2]楊林林.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及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234-235.
[3]馬愛梅.初中化學核心素養下生活化問題教學的探討[J].家長,2021(21):110-111.
[4]閆亮亮.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體驗策略探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1(05):126.
[5]呂鋒華.關于初中化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探討[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1(03):73.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