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廣軍
(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學院 北京 100101)
高校是青年人高度集中的場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年是國家與民族前進與發展的動力,尤其在“互聯網+”時代這一新形勢下,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優秀專業人才。
當前,“互聯網+”的時代的信息傳播與獲取的方式及其內容極大豐富,尤其與教育的融合,在豐富學習資源和授課方式的同時,也充滿了各種正面的、積極的和負面的、消極的,以及真實可靠的和虛假不確定的各類信息。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人際關系的構建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但是,正如“求是”網評中所言:“互聯網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是社會進步的潮流所向,更是未來中國的機遇所在”[1]。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和主要執行單位的高校,如何適應這種環境并有效開展和推進思政工作,正如教育部“聚焦高校思政教育”專欄的編者按所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如何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擺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2]。如何解決好這道“難題”,回答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就成了擺在高校專業課教師面前的重要責任與時代需要。
本文通過剖析互“聯網+”對教學和學生的影響,結合我們的教學經驗,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結合的方法。主要內容如下
(1)針對“三全育人”要求,從教學過程的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種“三全育人”的具體方法,具有更好的可實操性,更有利于三全育人;
(2)針對思政元素與教學話語的結合方式,提出了“兩個內容,四個維度”的思政方法,尤其相容性對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的配對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互聯網+”環境下,由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運用,傳統行業得到了優化、升級和轉型,從而可以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最終獲得不斷的新發展。“互聯網+”與高校教育的結合,使得教育理念從封閉走向開放,教學手段從單調走向多元,校園文化也比以往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互聯網+”積極性的另外一面,則各種腐朽、落后、有害的信息也在通過網絡大量傳播,對學生的德育養成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學生時代正處于青春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建立完善,偏頗的、錯誤的、反動的、不合國情信息和思想極易侵蝕學生德育培養。
這些都將導致一些學生沉迷網絡,道德認知模糊,法律意識淡泊,易受到誘惑,自我保護意識缺失,身心成長與三觀形成都受大了極大影響與沖擊。此外,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也容易引發大學生的道德和信仰危機[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這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和目標,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言,“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三全育人”,為高校實現這一根本任務指明了實施途徑,如何去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就需要廣大高校教師積極去探索和實踐,去完成全社會所賦予的“高校教師的職業目標與使命”[4]。
如何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和手段,優化、升級課程思政過程和方法也需要進行新的創新。在本節,本文將從什么時候說、怎么說,即思政元素的融入時機和教學話語,從教學過程和教學話語兩個方面來探討,互聯網+環境下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方法。
教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為了不斷發展,由年長一代不斷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經驗傳遞給年青一代的知識傳遞過程”[5],而教學過程則是教育過程的特例,尤指發生在學校的教育過程,是指“師生在共同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及其時間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可見,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主要過程,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融入時機,尤其在互聯網+這一新環境下。
我國當前最基本的教學過程理論是劉克蘭提出的六段論,包括,動機,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和評價。在我國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占主導地位,是學生從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到形成技能的過程。六段論中,“動機”指激發學習動機,喚起求知欲與興趣,通常是為知識點的導入作鋪墊,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感知”指知識點的具體、生動且豐富的表現,從教師角度來講通常是對知識點的講解,從學生角度來講是對知識點的獲取,“理解”指對知識點的原理、規律等的認知,從教師角度來講是對知識點的剖析,從學生角度來講是對知識點的接受及其思維過程。“鞏固”是指對所獲得知識點的掌握過程,以避免對間接知識的遺忘;從教師角度來講就是要帶領學生復習、布置作業或測驗等;從學生角度來講就是學生的自我復習、完成作業和參加測驗等。“運用”是指對所獲得知識的練習和實踐;從教師角度來講是布置作業、測驗或綜合實踐等;從學生角度來講是完成作業、參加測驗并具體實踐。“評價”是所獲得知識的掌握、運用程度的考察和評估;從教師角度來講通常就是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測試、測驗等,從學生角度來講是要完成測試、測驗,以檢驗對所獲得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水平。
各個教學段處于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交互方式、程度、主體也都略有差別。在“動機”階段,以教師為主體,引導和帶領學生逐步進入要講解的知識點;在“感知”和“理解”階段,雙方均為同等重要的主體,且師生雙方有密集的行為和思維上的互動;在“鞏固”“運用”“評價”階段,則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
從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分析可知,在“動機”“感知”和“理解”階段是師生交互較多,教師主動性也較多的階段,比較利于融入思政元素,但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的融入時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各類在線教學軟件和平臺的應用,諸如MOOC課堂、藍墨云班課、微學堂等在線課堂管理類軟件,以及企業微信、騰訊會議、華為WeLink等在線會議軟件,微信和釘釘等社交軟件也從單純的社交功能變成起到了一定的班級和課堂管理功能。師生交互的方式更加豐富,時間邊界、人際邊界也逐漸模糊和擴大,使得教學過程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課堂+網絡,從而思政元素融入的時機較之傳統教學過程也在擴大,可從“動機”“感知”“理解”三段延伸到包括“鞏固”“運用”在內的五段,教師主體也可發生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互聯網+環境下思政元素融入時機的變化
在圖1中,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將教學過程從課堂內擴展到了課堂外,就可以全過程、全天候的開展思政教育,適時融入思政元素,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手段和便利。不僅在授課過程中可融入思政元素,也可在課后通過教學軟件融入思政元素。另一方面,除了專業課教師,其他有需要的教師也可以介入并參與到專業教師教學過程中。觀測、了解和掌握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適時開展思政教育,實現專業教師和專業思政教師的協同育人,為全員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例如,可讓輔導員或專業的思政教師介入,這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是難以或者不能長期做到的。但是,也應該注意到,由于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的變化,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自然接受,引導并使之適應就需要教師格外注意。如何利用好互聯網+環境帶來的新變化,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多方位探討和實踐的問題。但是基于我們的教學經驗,與時俱進,合理融入,它必將可以極大推動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立德和樹人。處理好立德和樹人的關系,才能真正把科學精神培養、家國情懷培養等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對專業課教師來講,融合立德和樹人的重要手段和橋梁就是教學話語。
教學話語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采用的話語表達形式、話語內容、話語平臺等,直接決定了教師是否可以準確無誤的、有效率的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并被學生所接受。但是,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學生獲得知識的手段和內容更豐富、更廣泛、更快速,良莠不齊,先進與糟粕并存。一方面,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負面效果;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自主性增加,價值觀更加多元化并且批判性更強。教學話語是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間的橋梁,思政教育的效果與教學過程中的話語運用息息相關,這就對專業課教師在教學話語的運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維持主流文化、保持意識形態,更要講究教學話語的邏輯性。
為保持教學話語的邏輯性,我們將其總結為專業知識的專業性、思政元素的可信性,話語本身的吸引性和思政元素與教學知識間的相容性,簡稱為“兩個內容、四個維度”,兩個內容是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四個維度是專業性、可信性、吸引性和相容性,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話語中的邏輯性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專業知識,知識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基礎,技能的形成又有助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有足夠深度和廣度,專業知識的講授要具有足夠專業性,也就是盡可能用專業的語言講授專業的知識。思政元素也要具有足夠的可信性,也就是說來源權威而非道聽途說,內容真實可靠而無加工、無放大和縮小,這點需要慎之又慎。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具有比以往更多的知識獲取渠道,價值觀的多元化與更強的批判性也使得任何在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方面的差池都可能誘發問題,反而適得其反,尤其要注意被有心之人利用。教學話語本身的吸引性主要指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和感染力,雖然不可能每個老師都是演講家,但是無論是專業知識的講授還是思政元素的融入,都需要教學言語要生動、活潑、形象,不僅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能傳達真善美,也就是不僅傳知,也要傳情,“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感染性和生動性”[6]。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吸引學生,達到樹德立人的目的。相容性指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相容,也就是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能夠平滑的、自然的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或者說能夠從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平滑的、自然的引出思政元素,切忌生搬硬套。生搬硬套不僅不能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和反感情緒。關于相容性,基于我們的教學經驗,目前總結了如下三種:
(1)自含。指所講授的專業知識本身就富含思政元素。比如,我們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中講解處理器發展的時候,自然就會講到我國在處理器發展方面的優勢和劣勢,這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元素,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蘊含。指所講授的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并沒有表面上的關聯性,但可從專業知識的講解過渡思到政元素。比如,我們在《操作系統》課中講解操作系統種類時,講到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統及其技術主要還是在歐美地區,極易造成我國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被卡脖子,從而過渡到高端技術主要還是集中在歐美地區,使得我國必須重視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和技術,必須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高端技術。
(3)相似。指所講授的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并沒有表面上的關聯性,但具有可比性、可聯想性。比如,我們在《操作系統》課中講解作業調度系統時,講到豐繁復雜的應用程序都必須接受調度系統的統一調度規則、合理安排,才能使得復雜的計算機系統井然有序的運行并發揮出強大性能和功用,否則就會導致系統紊亂。這就好比復雜的社會體系必須要大家都遵紀守法,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享受自由和行事,才能有安定、祥和、團結的社會環境,才能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能,否則就是動蕩不安,民不聊生。
這種相容性可以用來指導思政案例的選擇,以及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高效結合。通過構建這種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間的邏輯性,我們希望可以有助于緩解教育新載體下“外部灌輸與自我覺悟之間的矛盾”[7],將強制灌輸、被動學習轉向自我覺悟、主動學習。目前,我們也正在這方面進行實踐,實踐經驗表明基于這種相容性可以很好的指導思政案例和專業知識的配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互聯網+”時代極大豐富了信息傳播與獲取的方式及其內容,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對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對專業課教師。如何把握和利用好這個條件,發揮“互聯網+”的正能量,切實做好“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工作,就需要我們去認真分析和探討“互聯網+”環境下的課程思政規律,巧妙且平滑地融入思政元素。
本文通過剖析“互聯網+”對教學和學生的影響,結合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總結出兩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方式的新變化和可能,提出了一種“三全育人”的具體方法,具有更好的實操性,更有利于三全育人。其次,分析了思政元素與教學話語的結合方式,提出了“兩個內容,四個維度”的思政方法,尤其相容性對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的配對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們也正在基于本文探討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也期冀可為高校“互聯網+”環境下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