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仲武 陳鳳琪
摘要: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有東方特色的藝術。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并具有一定審美的藝術形式之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還在世界文化寶庫中同樣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小做起。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通過對書法與書法教育、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找出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問題,提出中小學書法教育困境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漢字? 中小學? 書法教育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7-0032-03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高科技普及,運用電腦和手機的人們基本實現了辦公寫字的自動化,手寫漢字的方式也逐漸被鍵盤的輸入法所代替,書法的實用功能受到嚴重沖擊,而中小學生也因為應試教育的緣故,所以對書法藝術不再重視。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2009年9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小學生本應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但現在很多人對書法一無所知,國家雖然對這一問題越來越重視,但目前仍舊存在許多問題。本文正是由漢字的起源說起,分析中小學書法的必要性、存在問題以及提出一些建議。
一、書法與書法教育
(一)漢字的起源
書法的產生是伴隨著文字的演變而不斷發展的,關于漢字的起源,流傳最為廣泛的有倉頡造字說、結繩說與起一成文說三種。首先是倉頡造字說,最早出現倉頡的名字是荀子提出的,荀子認為并不是倉頡創造了文字,僅僅是好書獨傳而已。雖然文字不是倉頡所造,但是在文字產生的時候,一定是有倉頡這樣的人對文字進行了規范整理;其次是結繩說,許慎《說文解字·序》中曾提到過,在沒有產生文字的遠古時代,人們用結繩的方法記事,但結繩與文字畢竟不同,所以結繩并不能發展成為文字;最后是起一成文說,宋代鄭樵首先在《通志·六書略》中提到過“一”字可做五種不同的變化,通過不同的轉折方式,可以構成漢字的各種結構,這一理論是在《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所建立的,但這一理論也并未得到證實。隨著考古學家的不斷發現,在許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刻畫符號,所以文化起源的另一源頭也有可能是陶器刻畫或原始圖畫。
(二)書法的發展
最早的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書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畫書法的筆畫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以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排列組合的章法美。到了先秦,書法工具的不斷改進,使得書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秦代開始,書法便從小篆不斷更替演變,“書同文”的出現使得文字從戰國后期的紛亂回到了平正的道路,也為規范書體奠定了基礎。漢代對文字的書寫實用性有了較高的要求,所以較為便捷的隸書應運而生,由于東漢時期鴻都門學這樣的官學以及書法家所形成的流派與家學,書法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所以書法理論的篇章也逐漸出現。魏晉南北朝是書法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有著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這一時期的書法藝術也是歷史上其他時期所難以超越的。唐代的繁榮昌盛以及唐代帝王對書法的重視對書法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形成了規范的正體楷書。宋代的“尚意”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繼晉、唐之后的另一高峰。元代的書法成就雖不突出但是也有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明清書法在書寫形式上不斷更新,書法藝術得到蓬勃發展。
(三)書法教育的發展
就古代書法教育而言,可分為官學與私學兩類。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專門學習書法的課程。秦代則以統一的教材“書同文”來學習書法。東漢時期更是設立了鴻都門學,培育了一批書法人才。魏晉時期大多以家學傳承或師徒相授的方式來學習書法。唐代時期書法是科舉考試內容,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書法教育體系。北宋時設立書學配以博士任教并由國子監管轄。明清時期由于科舉考試的影響,出現了館閣體與臺閣體。總而言之,古代的書法教育并不只是單純的書寫,而是以“書學”的概念來學習的,這樣才能學到書法的內涵。
在現代社會中,書法教育從低迷到恢復最后重新發展,過程波折很大,但總體來說是向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向前發展的。目前的書法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二、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堅定文化自信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這是中華傳承了上千年的瑰寶,書法從材料的選擇以及書寫方式都體現出了獨屬于我們東方的人文精神。中國書法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也顯示出了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以及贊揚。王蒙先生曾說過“書法教育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希望,傳統文化的繼承人,需要從小就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學習書法有助于青少年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操。
(二)提高審美能力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其藝術價值不可言喻。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書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體結構和線條中都蘊含著大自然的美。正如衛夫人《筆陣圖》中所言:“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陸斷犀象。折百鈞弩發。豎萬歲枯藤。捺崩浪雷奔”。學習書法能使學生在發現大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能聯想到書法藝術之美風格之美。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觀察、臨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創作,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從形式美到內涵美,不斷地文化積累讓中小學生豐富了頭腦、提高了審美能力從而樹立更高的精神境界。
(三)提升人文素養
書法教育是一門人文性十分強的學科,書法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人們常說的“字如其人”的人就是指的人文素養。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不僅在書法上有著很高的成就,還在人品方面也同樣值得后人學習。如我們常說的“顏筋柳骨”,其中“顏”就代表了顏真卿。如顏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麻姑仙壇記》等都透露出一種蒼勁雄渾、質樸渾厚的風格,這也顯示出顏真卿性格中正氣凜然的一面。還有歐陽詢、王羲之等,他們的作品中正蘊含著他們的學識修養與品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書法技巧,更要讓學生學習書家的品質,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道德品質。
(四)增強身心健康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心理狀態也越來越浮躁。學習書法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書者在進行書法創作的過程中,首先,就要靜心,凝神靜心,意在筆前,同時書法創作的過程也是抒發情緒的過程,書者的創作作品很大情況下反映了作者當下的心情,因此學習書法有助于青少年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其次,書法學習過程中也會增強書者的身體健康。寫字首先就要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頭正,腰直,臂展,腳平。正確的坐姿可使書者氣韻通順,精神飽滿。書法家自來長壽,88歲的柳公權,85歲的歐陽詢,81歲的虞世南以及77歲的顏真卿。因此,學習書法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問題
學習書法的熱潮在中國一直都存在,但是書法教育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的中小學書法教育還存在著許多未解決的問題。
(一)政策落實不到位
2001年《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2年《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9年《意見》、2013年《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2020年的教育部通知計劃將美育納入到評估與考核當中去,國家對于書法教育一直很重視。但是盡管頒布的綱要較多,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時間大多還是都用在了學習文化課上。在選擇學生的課外輔導班時,除去語數外等主要課程的選擇,家長也更喜歡報唱歌、舞蹈、樂器、武術等表演性強的興趣班。對于書法,很多人的認識并不夠,中小學書法課程地位并不明確,使得書法教學一直停留在“寫字”的層面,這一現狀阻礙了書法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專業書法教師人數不夠
一門課程的開設,首先要確保師資,沒有教師的參與,課堂是不完整的。由于中小學教師招聘時,沒有招聘書法教師的崗位。有些開設書法課程的學校,大多數是由美術老師或者語文老師來兼任,有的老師雖然有著一定的基本功,但是并不能完全掌握書法的書寫技巧,對于書法也并沒有深刻的體會,這樣只是教會學生寫字而不能領會書法更深層次的奧妙。還有的學校以美術教師的名額來招聘書法老師,但是聘用后,書法老師也沒有辦法評書法職稱,只能掛靠其他學科來評職稱。這樣使得很多本科書法畢業生畢業之后選擇轉行,從而造成書法教育人才的浪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缺少專業書法課教師而制約書法課程的開設已經成為阻礙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目前書法課程專業性不夠
目前大多數中小學并沒有專門的書法課,即使有的學校有書法課,多數書法課也被其他課程占用或者學生自主自習,課程的不確定性使得書法課無法按照正常的流程進行。課程的不專業性還體現在大多數的學校并沒有固定的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書法教材,多數采用了市場上的字帖,而這些“書法教材”魚目混珠,更多的是不科學的書法速成“資料”,也就是說沒有一套權威、官方的中小學書法教材。
四、中小學書法教育困境的解決方法
(一)普及書法教育的認知度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更是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因此不論是誰都應該重視和傳承這一文化,而不是讓它在時間的流逝下成為小眾藝術。現在推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全面發展,但書法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只有各個層面都真正重視起來,書法教育才可以獲得應有的發展。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小學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因此,全面提高書法教育的認識度與認可度,勢在必行。
(二)加大書法專業師資力量
書法作為一門學科,應與美術、音樂、體育一樣,設立專門的書法教師資格證和獨立的書法編制。這樣既解決了中小學生書法專業教師短缺的情況,又解決了書法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學校也可以通過外聘書法專業教師的途徑,對現在任教書法課的教師進行統一培訓,系統學習書法理論知識、書法專業知識、書法教育的方法,實行書法教育準入考核制度,通過考核的教師可以兼任書法教師。設立書法成為獨立學科,普及書法教育是解決中小學書法困境的根本措施。
(三)書法課程系統化、規范化
首先,要求提升書法課的地位使之成為獨立的學科;其次學校或省市要有相對權威的正規教材以及分階段制定書法課程。小學一到三年級,由于學生的理解水平與動手能力的不足,此時應以硬筆書法為主,三年級的學生可以適當的接觸軟筆訓練,為以后軟筆書法的學習打下基礎。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書寫的重要階段。這時不僅要求他們正確書寫硬筆字,還要做到規范美觀端正。且在此基礎上,軟筆書法的學習也應該提上日程,在臨摹方面,多數人選擇從“歐顏柳趙”入手,其中又以學習顏真卿的《顏勤禮碑》為數最多。學生在臨摹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意規范美與藝術美的界限。七到九年級的書法教育則應該在小學書法教育的基礎上得以拓展與延伸,不能只局限于楷書臨摹,還要進行初步的楷書創作。這既是進一步提高了臨摹水平,也是對之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一種檢驗。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第二字體進行學習,推薦作品有隸書《曹全碑》《乙瑛碑》、行書《集王圣教序》等。在這三個不同年齡階段,進行針對性的學習,使學生在了解碑帖的藝術美的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這些碑帖的書家作者以及時代背景,讓學生對書法產生更大的興趣。
五、結語
書法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師資培養方面應注重它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播作用。教育主管部門應鼓勵中小學推廣書法教育,大力引進書法專業教師,這樣既能解決中小學書法教師短缺問題,又能解決本科書法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
互聯網日益興盛的時代,人們對于漢字也越來越忽視。但書法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民族不可代替的瑰寶,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文化的傳承要從小抓起。書法目前在社會特別是中小學中的普及程度雖然還遠遠不夠,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愿意去接觸去了解書法,總有一天書法教育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3]黎炳鋒.論數字化背景下中國書法存在的意義[J].小說評論,2011(S1).
[4]李宇.淺議小學書法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8(03):38-39.
[5]李逸峰.當前中小學書法教育: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3(06).
[6]孫富民.當今書法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D].開封:河南大學,2011年.
[7]胡培培.近十年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述評[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