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學文言文教學應以兒童為本,回歸文言趣心。教師應當靈活處理教材內(nèi)容,消弭古今之隔;優(yōu)化活動設計,讓文言文教學趣味橫生;融合課內(nèi)外課程資源,建構文言文系列課程;變革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自信。教學文言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潛在的氣質(zhì),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文言趣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6-0041-04
【作者簡介】史學來,南京市誠信小學(南京,211102)教科室主任,二級教師。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盡管它易于被學生接受,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面對古奧的文字、陌生的語境,仍感不適。教師也缺乏良策,往往過分重視文言字詞的講解,從而遮蔽了文言趣心,導致學生在文言文學習入門階段,便有了抵觸心理。所謂“文言趣心”,既指有意思、引人發(fā)笑的內(nèi)容,也指文言文的內(nèi)核蘊含著古人的含蓄與睿智,包含著審美趣味與思辨樂趣。因此,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應立足兒童本位,回歸文言趣心,緊扣“趣”這一教學目標。
一、活化教材內(nèi)容,消弭古今之隔
1.留白之處添想象。
教師可利用文言文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補充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tài)以及當時的場景,以此拉近學生與古人之間的距離。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讀“群兒戲于庭”,邊想象當時的小朋友們是如何游戲的;閱讀“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眾人的心理與司馬光的心理;結尾“兒得活”十分簡練,可引導學生想象關于這一結局的更多細節(jié)。這樣,學生不僅能更完整地了解故事,也能消除閱讀文言文的恐懼感。
2.莊嚴之處引諧趣。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詼諧的文言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如《和尚煮蝦》:和尚私買蝦食,蝦跳于熱鍋,乃合掌低聲,向蝦曰:“阿彌陀佛,耐心,少時紅熟,便不疼了。”又如教完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古人談××”為主題,借助相關書籍找一找古人有趣的生活見解。這樣,學生在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言論中親近文言,便明白了古人和今人一樣,也是有趣的,他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并沒有相隔甚遠。
3.陌生之處創(chuàng)情境。
備課時,教師應充分了解課文的相關背景,如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等。在學生可能感到陌生之處,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補充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學習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時,有學生提出疑問:“車胤為什么不利用好白天的時間去讀書,而非要在晚上用螢火蟲照著讀書呢?”此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那時的人們白天耕作,晚上學習,而車胤家窮,只好囊螢夜讀……”以具體的情境描述代替生硬的文化常識的穿插,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因機械記憶而對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陌生感。
4.淺易之處求追問。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為生僻的文言詞匯提供了準確的解釋,但當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后,往往不再深思,從而喪失進一步學習的興致。這時,教師應運用“陌生化”的方式,將淺易的內(nèi)容轉(zhuǎn)換為有新鮮感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如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中“鷹隼試翼,風塵吸張”的課文注釋為“鷹隼展翅試飛,掀起狂風,飛沙走石”。教學時,教師如果僅僅讓學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學生照著注釋讀一遍,意義并不大。但教師如果順勢追問:“老師覺得這里的注釋翻譯得并不好,誰能再說清楚一些?”學生則會從被動接受轉(zhuǎn)為主動思考,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清楚“試翼”為何意,描繪出“風塵吸張”的具體景象。教師還可以繼續(xù)追問:“這里的‘鷹隼指的是誰?他為什么要展翅試飛呢?”借助問題,學生便會理解這句話的象征意義。這樣的追問,有助于學生逐步走向文字的背后,觸及思維的深處。
二、優(yōu)化活動設計,重拾文言趣心
1.習熏悟化,體驗朗讀情趣。
在文言文教學中,朗讀次數(shù)過多,學生也容易疲倦。鑒于此,教師應開展更符合兒童特點的朗讀活動。陳少松教授認為,誦讀最突出的標志,就是能充分地顯示不同個性。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古人搖頭晃腦讀、站著讀、在教室里來回走動著讀,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讀、唱雙簧配音表演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背誦時,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
師:學了一篇文言文,回家之后,最想背給誰聽一聽?(遮擋部分內(nèi)容)誰先試一試?
情境1:碰到了以前的同學,“炫耀”一下今天所學,來,背給他聽聽!(僅出示提示詞)
情境2:回到老家,遇到了讀博士的叔叔,他可有文化了,不能有提示了,誰敢挑戰(zhàn)?
情境3:鄰居家的奶奶平時愛聽古曲、愛看古裝劇,背給她聽,要背出古文的韻味兒!
這樣,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邏輯確定有梯度的誦讀目標,讓學生在趣味誦讀目活動中體悟文言文的情趣之美。
2.東猜西揣,觸摸文言意趣。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提倡“用猜想定義閱讀”,他建議教師不必去干涉兒童的閱讀,不要打擾兒童閱讀的節(jié)奏,要給他們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自由,鼓勵他們“胡思亂想”。據(jù)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妨多設計“猜想”活動:對某一處情節(jié)進行大膽猜想,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嘗試解釋文言語句;猜測上下文隱含的信息,從而理解疑難詞句的含義;借助課文插圖或教師所展示的圖片,猜測課文內(nèi)容。這樣,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便可以理解文意,既增強了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也更容易觸摸到文言詞句的意趣。
3.激活思維,追溯古人智趣。
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文本中看似矛盾之處,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追溯古人思想的同時,感受文言文的深層趣味。如教學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時,教師可借機提問:“同學們,蘇軾認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這個道理是不能改的!所以,做菜應該向——廚師(生答)請教,學放牛應該向——牧童(生答)請教,學畫畫應該向——畫家(生答)請教。哦?學畫畫應該向畫家請教,那文章為什么說學畫牛要向牧童請教呢?”學生即刻發(fā)現(xiàn)了作者引用的道理與陳述的故事之間的矛盾,進而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體會藝術之美”,明白了國畫有寫實和寫意之分:前者畫牛要問牧童,追求真實性;后者畫牛則應問畫家,可為了審美而適度虛構。這樣,學生便在疑問中激活了思維,追溯到了古人的智趣。
4.制作漫畫,重現(xiàn)古典風趣。
漫畫是一種幽默詼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文言的風趣幽默與漫畫的夸張詼諧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制作四格漫畫(見圖1),讓學生通過漫畫加深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簡單有趣的漫畫還能讓枯燥的文言變得有趣,展示、分享這些漫畫作品,也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
5.借助語境,營造讀寫樂趣。
在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價值不僅僅是讓學生走進傳統(tǒng)文化,還應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對文言詞匯、文言句式的模仿運用上,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模仿應點到為止,不必過度;另一方面,仿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讀寫趣味的發(fā)現(xiàn),對其“錯用”“錯仿”應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語境,激發(fā)學生模仿文言句式寫作的興趣。如學習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的結尾“而身為宋國笑”一句話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如下語境:“宋國人是如何評價這位農(nóng)夫的呢?請你為當時的讀書人,發(fā)布一條朋友圈,聊聊你的見聞。”教師可以預設“朋友圈”的樣式,讓學生用所學文言句式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文讀寫的樂趣。
三、整合課程資源,積淀人文底蘊
1.構筑以一帶多群文閱讀課堂。
群文閱讀教學是鏈接課內(nèi)外閱讀的重要教學策略。小學階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第一課時一般可以學完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第二課時適度拓展教學內(nèi)容。依據(jù)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可以選擇篇幅相近、內(nèi)容相似的文言文作為教材內(nèi)容的補充。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之后,教師可以拓展《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篇目,與學生一起討論,在比較、梳理與整合中,助力學生不斷提升閱讀素養(yǎng)。
2.構建跨學科探究性微課程。
周一貫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要求我們既要堅持語文本色,又要適度“混搭”。經(jīng)過長期的班本文言文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會嘗試閱讀文言課外讀物,有的會翻看《九章算術》,有的還品讀起《本草綱目》來。教師可利用此契機,構建“文言文+學科”的跨學科探究性微課程,讓學生以文言文為工具,閱讀各類讀物,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探究,從而提高其古文素養(yǎng)。
3.構架整本書閱讀系列課程群。
成尚榮先生認為,兒童是課程的主體,應該引導他們參與課程的決策和設計,使他們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因此,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共同構架整本書閱讀課程群。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世說新語·雅量》中的小故事。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并錄制成3~5分鐘的微視頻,在班級內(nèi)共享,與同伴共同學習,以此形成《世說新語》微課程第一輯。學習《楊氏之子》后,學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錄制《世說新語·言語》中的所有篇目,形成《世說新語》微課程第二輯。之后,學生錄制不同的章節(jié)內(nèi)容,從而形成整本書閱讀的系列課程群。
四、變革評價方式,激發(fā)閱讀自信
1.評價標準具有寬容鼓勵性。
教室應是一個允許出錯的地方,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試錯”“出錯”和“改錯”的過程。初學文言文時,學生對其內(nèi)容理解有偏差實屬正常。如學習六年級下冊的《學弈》時,有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棋”理解為“弈秋和他們下棋都悔棋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慣性思維,學生看到“誨”“棋”二字,就自然而然想到“悔棋”了。教學時,教師應當降低標準,以寬容、鼓勵的心態(tài)視之,并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意。
事實上,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并不強調(diào)精準翻譯,很多課后習題也僅僅提出“對照注釋,想想每句話的意思”的要求。所以,教師不必也不宜嚴格要求咬文嚼字地翻譯,以防學生在機械翻譯中喪失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評價語言具有課文情境性。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是學生朗讀、理解、思考的助推器。評價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情境,設計嵌入情境的評價語,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詞匯竟然與生活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時,教師可以用“甚聰慧”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教學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時,教師可以在導入時就通過“猜猜老師最喜歡的作家是誰?”引導學生理解“謬矣”和“妙矣”的用法,并在隨后的教學中用以評價學生的回答,學生便更能體會到文言文學習的樂趣。
3.評價形式具有學生參與性。
如果學生能夠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那么學生就將獲得對學習的控制感,也就更容易提升在學習上的自我價值感,形成更為積極的自我認知。因此,學生應充分參與到學習文言文的評價過程中,如評價同伴的朗讀如何、理解如何。他們的評價可能是雜亂的,甚至缺乏科學性的,但教師仍應消除自身對學習標準的壟斷,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2]成尚榮.定義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周一貫.閱讀教學應當去安全感[J].語文教學通訊,2019(27):11-13.
[4]周一貫.語文課堂變革的創(chuàng)意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王少非,等.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注:本文獲2020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