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在電影市場上的占比逐漸增大,在已有好的故事主旨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影片依然呈現(xiàn)出了視聽語言和觀看質量上的差異。本文對熱門影片《中國機長》和《紅海行動》拍攝制作上的差異進行分析,探求我國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真實事件;改編;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中國機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6-00-0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影片選擇以社會中發(fā)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廣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為素材,從而使過去發(fā)生的事以藝術化的表現(xiàn)手法重現(xiàn)在人們眼前,喚起大眾對熱點事件的二次關注,以宣傳主流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1]。從電影觀看的角度而言,一部好的影片應是內容主題和視聽語言的結合,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從而打造出優(yōu)質電影,是每一個電影工作者關注的重點[2]。
縱觀近年來中國電影業(y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湄公河行動》等都引發(fā)了全民熱議,但在高票房的背后,口碑卻褒貶不一[3],《紅海行動》被贊中國電影的視聽高峰,《中國機長》卻飽受爭議。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市場前景廣闊,但應把握好原事件的內核并進行恰到好處的藝術化加工[4]。
1 我國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的特征
目前,在我國電影市場上,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特征鮮明,在角色塑造、主題內涵、視聽語言等要素方面具有獨特風格。
首先,在改編過程中,注重個人及群體形象的塑造[5]。《紅海行動》以也門撤僑為背景,體現(xiàn)了蛟龍突擊隊訓練有素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及直面生死的大無畏勇氣,塑造出了英勇的中國軍人形象。而《中國機長》則突出展現(xiàn)了航空人員的敬業(yè)精神和高超的專業(yè)技術,一場空中自救樹立了中國航空工作人員的光輝形象。兩部影片在成功塑造群體英雄的同時[6],也注意到了個人形象的塑造,做到了各具特點。在《紅海行動》中,蛟龍突擊隊隊長楊銳穩(wěn)重且有全局觀,狙擊手顧順看似吊兒郎當卻勇敢無懼生死。同樣,《中國機長》的個人塑造也頗具特點,機長劉長健自律冷靜,乘務長畢男堅毅專業(yè),形象塑造都深入人心[7]。
其次,在主題內涵的把握上,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不同時代對正能量的解讀有不同的特色,自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優(yōu)秀影片就一直在向觀眾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由于所選真實事件具有獨特性,最容易激發(fā)觀眾的愛國熱情[9],如《紅海行動》展現(xiàn)出的軍事實力,《中國機長》展現(xiàn)出的航空技術等。除此以外,不同的真實事件改編出來的不同主題的電影也有其特殊的核心價值觀宣傳[10],《紅海行動》宣傳了富強、自由、和諧的價值觀,《中國機長》則側重于敬業(yè)、友善。
再次,在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考慮高度紀實性和人文情懷的傳達[11]。因為選擇的題材大多是人們有所了解的熱點話題,所以電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多采取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對社會事件進行鏡面式思考,其在敘事和抒情過程中,注意作品和人物的人文情懷抒發(fā),從而給大眾帶來正能量。《紅海行動》和《中國機長》都以救援為主題,前者是蛟龍突擊隊在記者夏楠的推動下,決定救下所有人質,后者則有乘務員黃佳懷抱孩子不停安撫,都表現(xiàn)出了人文關懷。
最后,視聽語言和主題內涵呈現(xiàn)相關性[12]。在追求高質量影片的今天,中國電影在視聽語言上越來越靠近國際口碑影片,在拍攝手法、后期剪輯和特效制作上都有較為明顯的進步。無論是《紅海行動》中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還是《中國機長》在高空中沖出云霄的驚鴻一景,都給觀眾帶來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2 我國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存在的問題
在中國電影市場中,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擁有較為廣闊的前景,面對大眾越來越高的電影欣賞水平,其專業(yè)性、娛樂性、商業(yè)性程度大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質疑,內容改編也頗具爭議[13]。
第一,我國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在專業(yè)知識上存在問題。隨著大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對電影的要求和民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這樣的要求下,電影在改編過程中對事件的還原更加重要,并且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以確保情節(jié)的真實和專業(yè)[14]。如《紅海行動》的服裝槍支、作戰(zhàn)策略,《中國機長》的飛機檢查、空中對話,都體現(xiàn)了其專業(yè)性。但由于專業(yè)知識不完全到位,在細節(jié)上仍存在問題,如《中國機長》上映后,有專業(yè)飛行員對積雨云、釋壓航線圖、呼叫等方面提出了質疑。
第二,電影市場的繁榮導致電影的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程度越來越高。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流量明星或資本明星的加入,無論是主角還是客串,其自帶的熱度都給電影帶來了一定的討論度和關注度[15],并在電影票房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這一點同時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改編上,在對細節(jié)進行加工處理時,往往選擇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情節(jié)設置點,如《中國機長》中第二機長在頭等艙和乘客的搭話等。娛樂性質和商業(yè)性質固然重要,但需要把握好度[16],《中國機長》航空愛好者的明星陣容是否必要、第二機長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xiàn)實,都成為觀眾討論的焦點。
第三,內容改編上的爭議性。藝術是生活的加工,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要最大限度地忠于原事件,只在細節(jié)方面做藝術化加工,但怎樣加工,加工之后要表現(xiàn)出什么,都值得斟酌[17]。《中國機長》從故事主題到視聽語言都值得肯定,但在故事改編方面卻飽受爭議,如第二機長的感情線和頭等艙搭訕、航空愛好者的戲份等,災難片添加了調情、愛情、煽情等元素,可能導致重點偏移,引發(fā)觀眾不滿[18]。而《紅海行動》的節(jié)奏顯得更快,從一開始的打擊海盜,解救中國商船與伊維亞共和國工廠的大批同胞,到前往人質營救援,再到與恐怖分子斗爭并搶奪黃餅,故事層層深入,其中的感情線和煽情點只作為輔助內容。由此看來,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在內容主題上本身占有極大優(yōu)勢,但如何進行藝術加工還需深入考慮[19]。
3 我國真實事件改編主旋律電影的對策
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反映的是社會中能夠引起人們廣泛思考的熱點話題或事件,而主旋律電影則需要向人民傳遞正確的訊息和價值觀,其在電影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關注此類電影的后續(xù)發(fā)展并提出相關建議顯得尤為重要[20]。
首先,要保持視聽語言的高質量。視聽語言是電影藝術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去事件本身的主題內涵,敘事方法、拍攝技巧、畫面風格、后期剪輯等都與電影質量息息相關[16]。目前,在視聽語言方面,我國電影和國外高質量影片的距離正在不斷縮小,畫面觀感能基本滿足大眾要求,但和頂級影片相比仍有差距[21]。因此,視聽語言方面的強化需要一直進行。
其次,在故事改編上要更加謹慎。在對事件進行藝術化加工時,改變或創(chuàng)造的細節(jié)應當和事件原本的主題內涵相一致,豐富故事的敘事內容,為主旨服務而不僅僅是增強煽情性[22]。改編細節(jié)和現(xiàn)實生活的合理性是第一要義,在此基礎上添加的內容應該和電影整體的敘事結構及要表達的主旋律相吻合,只有這樣才不會導致觀眾反感。電影創(chuàng)作者應該多思考現(xiàn)實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在兩者間找到平衡,使虛構和真實相得益彰,從而創(chuàng)作出能夠表現(xiàn)主流價值觀的改編電影[23]。
最后,要優(yōu)化敘事結構。很多具有社會意義的真實事件往往只發(fā)生在一瞬間,如果要將其改編成電影則需要考慮怎樣在長達一到兩小時的時間里,把單薄的事件敘述完整。電影工作者往往會選擇豐富細節(jié),或者對事件進行想象創(chuàng)作[24],導致整部電影可以劃分出不少于兩個片段的故事。在講述多片段故事的時候,如何安排整體敘事結構及速度尤為重要[25]。
4 結語
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已成為我國電影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正能量和紀錄現(xiàn)實兩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對現(xiàn)實社會起到一定的關照作用。本文以《紅海行動》和《中國機長》為例,分析了我國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的獨特特征,并根據目前展現(xiàn)的相關問題提出建議。但由于發(fā)展時間短,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在研究過程中參照電影數量較少,因此研究還不具備真正的代表性。在后續(xù)研究中,希望能夠擴大電影的參考標準,廣泛對照,進行長時間的電影對比研究,深化論文結論。
參考文獻:
[1] 羅峻峰.新時代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的問題與對策[J].藝術科技,2019(15):103-104.
[2] 杜彥潔.電影作品的敘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賢電影為例[J].漢字文化,2019(03):36-37,48.
[3] 梁軒赫.當代生態(tài)紀錄片《王朝》的敘事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19(30):98-99.
[4] 吳啟越,劉雯.從《芳華》看電影商業(yè)差異化營銷策略[J].藝海,2019(04):57-59.
[5] 韋君超.一個女性主義文本的兩種媒介闡釋——《使女的故事》的文學文本與影像文本之間的互文與對立[J].藝術科技,2020(10):33-36.
[6] 李曼婷,黃霽風.《我不是藥神》中角色命運與英雄敘事的對立[J].東南傳播,2019(07):70-72.
[7] 丁月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電影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電影《霸王別姬》為例[J].戲劇之家,2019(15):83-84.
[8] 張歡.對社會題材類電影引起情緒共振的思考——以《我不是藥神》為例[J].東南傳播,2019(02):43-45.
[9] 衛(wèi)欣,王勇.時代的審美與審美的時代[J].黃河之聲,2018(21):144-145.
[10] 臺雪純,李娜.基于Cite Space的我國公益廣告研究熱點及演進趨勢研究——以CNKI數據庫為例[J].東南傳播,2019(02):132-135.
[11] 陳瑞娟,反射式紀錄片《童心無歸處》的真實表達[J].電影文學,2019(14):102-105.
[12] 萬麗唯,阮立.顛覆性的滿足:愛情類網絡自制劇的受眾研究[J].新聞知識,2018(08):42-45.
[13] 黃霽風.電影議程設置對于輿論引導和價值傳播的意義——以《我不是藥神》為例[J].傳媒觀察,2019(1):72-76.
[14] 尤旖蕓.基于受眾角度探究國產電影的發(fā)展方向——以《我不是藥神》為例[J].戲劇之家,2018(31):57-58.
[15] 黃霽風.議程設置理論下的電影話語分析[J].東南傳播,2019(01):40-43.
[16] 韓瀟瀟,黃霽風.朱塞佩·托納多雷電影中的丑審美范疇研究——以《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為例[J].戲劇之家,2019(15):188-190.
[17] 馮俊苗,從《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國產生態(tài)紀錄片的空間敘事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8(21):168-169.
[18] 魯玉琦,潘婷.電影“彩蛋”的作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9(28):56-57.
[19] 張銀柱,蔣守龍.韓國電影《新世界》畫面內容與音樂應用探究[J].大眾文藝,2018(11):151-152.
[20] 張銀柱.對韓國歷史題材電影《逆鱗》的評析[J].大眾文藝,2018(14):140-141.
[21] 桑屹峰.反戰(zhàn)題材電影《1917》的藝術創(chuàng)新[J].藝海,2020(04):64-65.
[22] 王淑一.后真相時代中反轉新聞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9(26):212-213.
[23] 衛(wèi)欣.瞬間即永恒:微影像的審美困頓及經典重構[J].當代電視,2019(08):94-99.
[24] 朱可璇.《王朝》好萊塢敘事結構探析及對紀錄片真實邊界的探索[J].戲劇之家,2019(29):90,92.
[25] 杜彥潔.淺析張藝謀電影作品中的色彩運用[J].戲劇之家,2019(06):75-77.
作者簡介:李思琪(2000—),女,江蘇鎮(zhèn)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
指導老師: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