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祎
摘 要:機場航站樓作為一個人員來往流量巨大的公共交通區域,不僅承載著單純的交通運營功能,同時也是商業信息、藝術展示的優質平臺。旅客在機場航站樓的停留時間或長或短,長時間無聊的等待會使旅客的身心感到疲憊,給出行體驗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為了更好的消化大量枯燥的候機時間,需要在空間設計和內容設計上給與更多的關注。通過對這個平臺的合理設置和規劃不僅能夠為往來于機場的旅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務,而且能夠成為往來旅客文化與藝術親密接觸、產生互動,進而增進旅途中精神享受的一個理想場所。當代新媒體藝術和技術在硬件設備的不斷革新下,也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對塑造國家、地區形象的宣傳作用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好機場航站樓區域的空間,把新媒體技術基礎上的藝術作品進行有機的結合,為作為交通職能的機場航站樓公共空間設計的再開發提出了新的發展概念和設計思路。
關鍵詞: 新媒體 機場航站樓公共空間 現當代藝術 文化氛圍體驗
當前時代背景之下,城市之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經濟指數的趕超轉變為包含城市形象塑造在內的綜合實力的競爭。城市形象不只是一種外觀意義上的“美化”,它是人們對城市的總體評價和城市所彰顯的精神符號,也是城市之間競爭中的一種“文化軟實力”。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在硬件制造和軟件設計日新月異的技術背景之下,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媒體時代。大眾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在各種媒體提供的信息環境下生活,通過媒體獲取對自己有用的各種信息資源,從事生產、生活、娛樂、社交等活動。藝術領域也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進入了一個多媒體的新時代。藝術作品不僅僅是展廳、博物館、書本上的事物,而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進入到了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機場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是人流和貨物流通最為密集的節點區域,尤其以國際機場航站樓為載體的客流區域,更是旅客們對于一個地區、國家產生第一印象的重要場所。作為旅客到達該地區、國家首先接觸到的公共空間,機場航站樓的整體面貌,以及配套的硬件設施一定是旅客體驗的關鍵環節。而對于一個國際性大型機場的航站樓區域來講,除了現代化、高規格的硬件設施,還需要貼心到位的人性化服務,其中能夠充分體現該國文化氣質、歷史傳統、人文風貌的軟性內容更是為旅客帶來良好旅行體驗的關鍵組成。
通常來說,無論是否屬于數字化的藝術形式,優秀的藝術作品都能夠同時具備感覺、情緒、思想和精神四個層面的價值,正是這種基于思想、生理和心理的連貫性和統一性特征有助于確定我們的藝術感覺。而新媒體藝術能夠進一步強化我們的感官刺激。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我們都有不自覺地注視移動物體的經驗,新媒體藝術恰恰在“動畫”和“視頻”表現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優勢。新媒體藝術的“視覺、聽覺”和“觸碰、感知”特征在藝術表現和欣賞方面同樣重要。例如:對于許多新媒體藝術來說,作品與觀者的互動甚至是觸摸都是它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的博物館和畫廊通常會在作品旁邊設置“只許看,不許摸”的指示牌,新媒體互動藝術恰恰需要得到觀眾的參與和合作。
文化產業在我國屬于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在坐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也出現各種問題與不足,目前各地應時而起的藝術區面臨著諸多問題——從物理形態到社會形態的規劃設計上都難以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和功能,公共空間的多媒體設置不僅能夠為旅客提供必要的旅行信息,還能作為商業廣告、公益廣告、文化創意、當代藝術和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提供豐富有效的媒體平臺。作為旅途中的旅客群,在機場開放的公共空間當中得到便利的旅行體驗的同時,通過多媒體播放的音視頻內容得到很好的放松。在旅客隨身攜帶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信息終端之外,旅客也可以通過參與互動的形式,在多媒體的資源之中獲取及時有效的各種信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作為2019年正式投入運營的國際大規模新建機場,同時承擔著國際國內客流的交通樞紐以及展現中國現代化發展面貌的重要作用。當代藝術和大眾文化已經成為體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在設置的先進多媒體硬件設備平臺上加入豐富的文化藝術內容,更成為了大興機場運營過程之中所要研討的課題。我們可以將文化分為三個層面:公益文化、亞市場文化、市場文化。
一、機場的設置作品類型及特征
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人們已經無法脫離各種數字化設備終端。特別是外出旅行的過程之中,隨身可攜帶的物品有限,傳統的紙質媒體由于很難做到方便攜帶且在印制發放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新媒體的概念融入空間形象塑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空間形象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也因此賦予了空間形象新的審美特征,新媒體藝術本身帶有多元化、民主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公共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和新媒體藝術相互結合,這種新的結合一方面促進公共藝術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使公共藝術更加具有親和力。
機場航站樓一般包括室外交通站和停車場區域以及建筑內功能區,占盡管根據機場的級別不同地規模會有不小的差異,但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充足的室內外空間可用于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室外環境下由于考慮到氣候環境的影響不宜設置與交通功能無關的藝術作品,作品一般適合采用戶外抗風、防水的多媒體廣告看板的形式呈現。作品的設置和陳列主要放置在航站樓室內環境之中,在人員相對密集的商品購物區和值機等待區適合采用LED顯示器及虛擬投影技術的小型多媒體設備以滾動播放形式的動影像作品;在空間相對寬敞的大廳休閑區、綠化景觀區以及通道及扶梯的區域適合采用具有相對大幅的多媒體互動展示裝置,將旅客經過此處時的視線自然而然地導引到多媒體藝術設置作品之上。和傳統的實體作品設置方式相比,利用LED顯示屏和多維成像投影技術的作品可以省去因更換帶來的拆裝過程,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元,節約了機場運營的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二、機場事例分析
機場給人的印象,總是停留在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建筑之上,它似乎很難在內部設計上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新建成的仁川空港2號航站樓在設計之初則秉承機場亦可以成為美術館的理念,將藝術靈感融入到機場的每一個角落。首先從出發大廳的天花板上著手,將流線型線條用對稱結構一氣呵成的勾勒出來,宛如一只只象征吉祥與高貴的鳳凰騰空而起;東方韻味在此得到彰顯。不僅如此,在出發大廳正中央由千余個色彩不一的韓文字母造型LED組成的HELLO作品也顯得格外引人矚目。似乎透過這一個個生動的字符,在向來到韓國的旅客們熱烈地打著招呼。除了出發層以外,候機大廳與入境大廳等場所內也隱藏了許多造型別致、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不妨在旅途的閑暇之余將這些作品一一找出,讓心靈也享受一回額外的藝術之旅。
旅行有時來說,邁出第一步就讓人感覺很糟糕。比如,當你睡眼惺忪地穿梭在機場還要面對繁瑣的安檢和冗長的隊伍時,負面情緒難免蔓延。但這一切在新加坡樟宜機場(Singapore Changi Airport)得到緩解,這里有充足的空間進行藝術品的展示,事實證明,藝術品的注入的確帶給旅客不一樣的體驗與感受。位處亞洲航空樞紐中心的新加坡樟宜機場每年要接納55萬以上人次的游客,這里曾多次被評選為全球最佳機場。據樟宜機場負責人Dennis Yim介紹:“藝術是我們專門納入未來規劃的領域,以吸引不同背景、身份和文化的旅客。”從1號航站樓里由柏林ART+COM工作室帶來的1216個銅質水滴上升裝置《運動的雨》(Kinetic Rain),到第3航站樓輕軌站旁出發大廳里展出的韓少芙(Han Sai Por)的極簡主義大理石雕像。藝術提升樟宜機場精神面貌的同時,也歡迎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座花園城市。
Moment Factory 是總部設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一個娛樂新媒體工作室,這個媒體工作室所從事的業務主要包括視頻動影像、燈光照明設計、建筑、動畫、聲音和特殊效果打造綜合多媒體環境。坐落在洛杉磯國際機場的Tom Bradley航站樓,Moment Factory和機場展開了深入的合作,通過他們提出的改造方案,使旅客在機場航站樓候機區就可以享受到如同置身影院一般的視覺效果和交互式的多媒體體驗。
三、結語
在機場航站樓旅客區域設置豐富多樣的媒體藝術作品,不僅能夠為過境旅客在短暫的停留過程當中消除疲勞、打發時間的消遣,更能作為推廣國家形象、提高國際知名度的宣傳平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作為世界級大型國際航空港,優質的硬件設置和服務是必要條件,但對于打造更加舒適完美的旅行體驗來說,在機場航站公共空間內設置的多媒體藝術展示平臺更是需要潛心研究的課題。利用多媒體藝術裝置的手段,提升旅客的直接參與與互動效果,通過多媒體藝術裝置帶來的互動體驗來對旅客的情緒進行有效安撫,可以降低旅客待機過久的負面情緒。世界上很多國際大型機場內部設置了很多形式多樣的文藝表演,多為定時定點的歌舞、傳統工藝現場體驗等真人秀。作為新時代媒體環境下的國際大型機場,真人秀演出不僅耗費人力增加了運營成本,而且觀眾的聚集和演出的需要會占用公共空間。多媒體藝術的有效融入是需要機場運營機構和相關學者進行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逐步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案。
參考文獻:
[1]譚亮.城市意象視角下新媒體藝術對城市形象的塑造[J].設計藝術研究,2014(3).
[2]李四達.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J].飾: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藝術版,2007(4).
[3]陳炯.藝術區形態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14.
[4]韓永進.“文化產業”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