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瑪央金


摘 要:藏族服飾是甘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瑰麗的寶石,璀璨奪目,它散發著一江三河流域獨特的民俗味道,又是千百年雪域高原游牧民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的物質文化積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作為黃河、長江發源地的甘南,是中華民族發祥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甘南地區現存藏族服飾就有86種之多,保護和挖掘服飾文化不僅是豐富當代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傳承和學習優秀的民族文化,守正創新,發揚光大。
關鍵詞: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飾;民族文化;創新
1 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飾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1.1 藏族服飾起源的歷史淵源
服飾承載著民族之美,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即早在2000多年前,藏民族祖先羌人的服飾中就已具備了如今的藏族服飾基本元素。藏族先民留存的諸多原始文化遺跡,是我們了解和穿越藏族服飾發展的“時光隧道”與“標本化石”。
1.2 安多藏族服飾的傳承與發展
歷史上隨著各地區不斷進行文化交流,藏族服飾文化在與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得以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交流不斷增多,人們生活有所改善,現代藏族服飾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更加美觀、簡潔、多彩、實用,這就使藏族服飾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備了與多種文化產生交流的客觀條件。
自文成公主入藏后,藏族與中原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交流日益密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東部門戶的甘南藏區與漢、回、蒙、滿等其他民族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影響,加上元朝實行屯軍戍邊的政策使南京等地大量軍民移居古洮州、岷州,藏族服飾也因此得到了改進發展,變得越來越美觀、漂亮、實用,安多藏族個性文化底蘊也變得更加豐厚。在服飾文化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飾文化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2 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飾的類型及特點
甘南藏族服飾(圖1)不但繼承了傳統藏族服飾的特點,還呈現出濃郁的“甘南味”。它的形成和發展深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是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飾總體上分為牧區和農區兩大類。牧區服飾主要分布在瑪曲、碌曲、夏河三縣及其接壤的半農半牧區,農區服飾包括迭部、卓尼、舟曲三縣。
2.1 碌、瑪、夏牧區服飾
甘南安多藏族牧區服飾是這一地區牧民與自然環境長期相適應的產物,其中氣候起著最主要的作用,直接決定著服裝的材料、款式、色彩。甘南一年中冰雪期較長,氣候干燥,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甘南藏族的服裝材料多為畜產的牛羊毛織物、皮張和獵獲的動物皮毛;另外,藏袍寬大、束腰以及穿靴等特征是和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男女穿著基本相似,上下連屬式樣藏袍,均為大襟右側開口。只是女士束腰后下擺與腳踝齊平,男士下擺提高到膝部的位置區分。瑪曲、碌曲、夏河的藏族婦女常把頭發梳成很多小辮,然后帶上發套,發套上有十四五個銀制碗形飾物,藏語稱其為“歐當”。瑪曲、碌曲、夏河三縣男女喜戴圓頂寬檐呢帽(禮帽),冬天則是狐皮帽。在甘南高原除漂亮的服裝外,還有腰飾,在腰帶上系一個皮帶,稱其為“恰瑪”,鏤刻精致花紋,鑲嵌紅珊瑚、綠松石等。
2.2 卓尼“三格毛兒”服飾
卓尼的“覺乃”是一支來自西藏的藏民族,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卓尼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特有的“三格毛兒”服飾是西藏宮廷服飾中保留最完整的,可以說是藏區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
覺乃藏族服飾屬卓尼縣農區服飾,它不僅在我國有名,在世界服飾中也較珍稀。婦女們的頭發編成三根粗大的辮子,發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制品,其上刻著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寶圖案,不但有裝飾的作用,還有護身符的意義?!吧汉靼攥敗眲t是青年婦女們最熱衷的頭飾,是用紅色小珊瑚珠串連成梯形狀覆在頭上的獨特帽子,它的小面與前額對齊,大面披蓋在頭頂后,兩端裝飾各種顏色的飄帶,懸垂在腦后左右兩邊。據說這種珊瑚頭飾是“拉”的頭飾,“拉”是高居天上的神,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珊瑚的大小及成色是家庭財富的象征,它一般和氈禮帽佩戴,因這里藏族婦女的頭發都梳成三根粗辮子,故稱其為“三格毛兒”。少女們的三根辮子都編起來,用紅頭繩扎結,已婚婦女只編中間一根,用黑頭繩系扎起來,左右的兩根辮子上端蓬松,至腰下才梳成辮子,“三格毛兒”服飾選料一般用藍、紅、桃紅、綠色。
2.3 舟曲、迭部林區服飾
迭部舟曲,地處嘉陵江最大支流白龍江的上游,氣候溫暖濕潤,這里山高溝深,森林茂密。除益哇鄉扎尕那一帶的藏族人身穿羊皮襖外,其他地域的服裝比較單薄,色彩鮮艷。年輕婦女的帽面顏色綺麗鮮艷、豐富多彩。她們身穿半高領大襟的長袍。平日勞動時在長袍下套無領、無袖、對襟的馬甲。而洛大、臘子一帶的藏族婦女一般著黑色或藍色的長袍,上穿短上衣,腰束大紅色上或棗紅色寬腰帶,褲子很寬,褲口束起,類似“燈籠”狀;頭纏一條四方的黑頭帕,已婚女子梳三根辮子,飾以銀質的連環圓圈裝飾品。
舟曲一帶的服飾既帶有遠古西羌人的遺風,又有溫熱帶的地域特色。從而形成這里比較特殊的藏族服飾風格。這一帶藏族婦女都纏頭帕,胸前束整枝珊瑚,或帶一個很大的銀盤子,上面刻有精美別致的圖案,藏語叫“歐多子”,正面涂飾法蘭瓷圖案,中嵌紅珊瑚珠,圓周又嵌八個白球,最外是八寶吉祥圖案。它是由古代的“護神符”演變而來,如今不但有護身驅邪之意,而且還是精致華貴的裝飾品。這種裝飾品在甘南藏區均可見到,牧區藏族男女佩掛的佛龕如碗口大小,有圓的,有方的,里面裝佛像、經卷或咒符之類。
3 甘南安多藏族服飾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傳承保護人才稀缺
甘南的藏族服飾文化沒有形成統一、標準、科學的傳承模式,除了一些年老的傳統手藝人之外,大多數藏民族服飾的制作者目前都在一些服飾加工場,特別是從事民族服飾文化相關理論研究的人員少之又少,保護工作難以做到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
3.2 現代機器制作代替傳統手工,缺乏民族文化內涵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許多手工制作藏民族服飾的工藝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手工制作已普遍被現代機器制作所替代。從甘南藏民族服飾發展情況看,由于文化自覺在不同程度上缺失、文化自信力不足,使傳統的藏族服飾受單一化、模式化、機械化的影響,民族文化內涵逐漸被弱化,傳承力和原創力下降。
3.3 傳承與保護意識淡薄
很多年輕人對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興趣,不愿意學習藏族服飾的制作技藝,傳統的織布、染布和制作工藝沒有得到傳承,從而使藏族服飾文化面臨消亡的現狀。
4 甘南安多藏族服飾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
4.1 扶持培養傳承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要盡快地搶救安多藏族民族服飾資源,及時收集完整的甘南藏族服飾樣本,深入挖掘藏民族服飾的文化底蘊。二是建立藏族服飾文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在甘南中職院校開設民族服裝設計專業,培養藏民族服飾手工藝人才和傳承人,保證藏族服飾文化工藝后繼有人。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相應的傳承制度,建議以政府名義研究制訂傳承和保護藏族服飾的激勵機制,并認真執行和落實。
4.2 拓寬投資渠道,搭建展示平臺
近年來,甘南多地相繼舉辦了“博巴秀”活動,吸引了國內外業內人士的關注。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重視民族品牌創建工作,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進校園和服飾表演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可以參照舞臺劇的模式,對民族服飾文化進行高規格策劃和包裝,展演出藏區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舞臺劇。最后,與國內外服裝設計、展演的文化機構加強合作,將藏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向全世界展現藏文化之美。
4.3 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安多品牌影響力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高效的宣傳才能使藏族服飾最終走出藏鄉,邁進市場,樹立起安多藏族服飾文化品牌。
一是政策支持。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要采取傾斜政策扶持發展。將藏族服飾文化與文學、影視、舞蹈等藝術作品相結合,創作更多反映藏族服飾文化風俗、生活方式、原生態音樂、舞臺劇等,并拍攝成電影、電視紀錄片等,提升藏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是宣傳推介。通過服飾展覽會、酒店的裝飾品、文化餐飲場所的裝飾物、服飾展演、文藝演出、鍋莊舞展演等,吸引國內外游客參與其中,親身感受,加深了解。
三是傳承保護。通過采取靈活多樣、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的宣傳方式,宣傳藏族傳統文化以及藏族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喚起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調動甘南民眾參與藏族服飾文化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4.4 民族服飾開發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少數民族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紀念意義,旅游開發價值和潛力巨大,目前正值甘南旅游業大發展之時,可以借助傳統節慶活動,開發具有藏民族特色、有紀念價值的高質量的民族服飾。
一是博物館陳列。建立專門的服飾展廳,展示藏族原生態服飾,利用照片、視頻等形式把藏族服飾的制作過程、穿戴方法、著裝場合以及一些相關的藏族禮儀知識向游客進行展示。
二是民族服飾博覽會。通過舉辦藏族服飾博覽會、香巴拉旅游藝術節、碌曲鍋莊舞大賽、瑪曲格薩爾賽馬大會、迭部的擺陣舞、舟曲的羅羅舞、卓尼的巴郎鼓舞等藝術活動,向游客展示絢麗多姿的安多藏族服飾,弘揚藏族服飾文化。
三是建立民族服飾體驗區。在甘南州主要的景區及旅游接待場所,工作人員著民族服裝上崗,形成一道亮麗風景,供游客觀賞。讓游客親身體驗參與服飾的制作,加深印象與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圖2)。開展這些互動性的項目,不但強化了民族服飾文化的展示效果,還可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性,拉近了與游客之間的距離。
5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對甘南安多地區藏族服飾的調研和工作實踐總結,深感安多藏族傳統服飾的文化研究、手工制作技術尚未走上正規化軌道,整理羅列了一些不成熟的觀點,旨在“拋磚引玉”,呼吁各界人士關注甘南悠久的藏族服飾文化,喚起民眾的文化覺醒,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加強保護和傳承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使藏族文化和藏民族服飾走出青藏高原,盛開在中華大地,并走向世界,受到世人矚目。
參考文獻
[1]雒慶嬌.甘肅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道周,貢保南加.甘南民族服飾文化[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
[3]楊清凡.藏族服飾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高慧芳,傅千吉.白龍江流域藏族傳統服飾文化特點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