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患者診斷中應用多層螺旋CT的價值。方法:收集樣本時,從本院在2019年12月~2021年2月間診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抽取32例參與到此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按照超聲診斷的方案,研究組患者則采用多層螺旋CT診斷的方案,比較兩種診斷方法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價值。結果:對照組患者按照超聲診斷后,患者的急性胰腺炎陽性率為56.25%,研究組患者在多層螺旋CT診斷下,陽性率為81.25%,差異顯著,P<0.05;在胰腺局部增大、胰管擴張與膽總管結石中,超聲的檢出率相對較高,對照組患者在膽總管結石檢出率與胰管擴張檢出率中明顯優于研究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在胰腺局部增生、脂肪層模糊與小灶液區方面,多層螺旋CT的檢出率較高,研究組患者在小灶液區檢出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針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診斷中,多層螺旋CT擁有較高的檢出率,但是在胰管擴張與膽總管結石方面,超聲的顯示率較好,可以作為輔助診斷手段,實現患者診斷效果的改善。
關鍵詞:多層螺旋CT;超聲;急性胰腺炎;診斷;應用
在消化內科中,急性胰腺炎作為常見的急腹癥,病因比較復雜,同時病癥輕重不一,病情發展十分迅速,輕重癥患者在預后方面的差異明顯,通過盡早地確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可以為臨床救治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依據,實現患者預后效果的改善[1]。在以往針對急性胰腺炎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診斷中,通常采用Ranson評分預測、Imire評分以及APACHEⅡ等評分系統,前兩者在評估靈敏度與特異度方面,均小于85%,而APACHEⅡ評分系統盡管在特異性方面達到了90%,但是其靈敏度相對較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在影像學檢查中,超聲與CT作為比較常用的手段,在具體應用效果中存在差異,多層螺旋CT圖像采集速度更快,同時有著較高的分辨率,能夠將胰腺周圍積液以及胰腺血管的情況清晰呈現出來,在評估胰腺炎壞死程度方面的價值較高。而超聲則可以進行重復檢查,為胰腺炎初步診斷提供了必要指導[3]。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樣本時,從本院在2019年12月~2021年2月間診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選取32例參與到此次研究中,按照檢查方案的差異,將樣本患者平均的分為兩組,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均為16例。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2)依從度較高;(3)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同時進行同意書的簽署;(4)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肝腎功能障礙;(2)合并惡性腫瘤;(3)存在認知功能障礙;(4)依從性較差;(5)病例資料不完整。從基線資料來看,在研究組患者中,共包括男性9例,女性7例;年齡區間分布在42歲~74歲之間,平均年齡經計算結果為(56.26±3.42)歲;體重最大為92kg,最小為49kg,平均體重經計算為(67.23±5.41)kg。在對照組患者中,共包括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區間分布在41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經計算結果為(55.21±3.38)歲;體重最大為93kg,最小為48kg,平均體重經計算為(68.12±5.38)kg。經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都能夠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診斷中,采用超聲診斷的方式,使用的儀器為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哨聲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設定為3.5MHz,采用腰背與全腹多途徑掃查的方式,結合患者的病情,適當的調整體位,重點探查部位為胰腺以及附近肝膽組織,對胰腺形態、內部回聲、大小、邊緣以及胸腔積液等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組患者應用多層螺旋CT診斷的方式,采用GE Lightspeed Ultra多層螺旋CT攝像機,全面掃描檢查患者的腹部,告知患者在檢查之前,需要空腹4~6h,并且在檢查前5min,盡可能地服用300~400ml的水。在掃描過程中,參數設定如下,厚度:5mm;管電流:300mAs,0,5s/周;重建間隔:3mm;準直:2.5mm;螺距:2.4;掃描參數:140kV。在掃描結束以后,應該指導患者飲用300~400ml的水,采取仰臥位,開展CT檢查,從隔頂部位開始,自上而下進行掃描,將胰腺部位準確的顯現出來。同時針對所有患者開展加強CT掃描,采用高壓靜脈注射器,為每位患者注入300mgI/ml 100ml碘海醇注射液,然后開展增強CT掃描,對速率進行調整,維持在2.5~3.0ml/s,采用雙期增強掃描。在開展CT檢查中,需要將相關數據及時的傳輸到CT工作站中,開展有效處理,針對檢測出的胰腺病理改變以及周圍炎癥顯像,及時地進行記錄,為后續臨床診斷工作提供準確依據。兩組患者在進行圖像分析中,均需要由2名高資歷的影像科醫生進行閱片,并且做出去診斷,在意見不統一時,需要協商統一,獲得最終結論。
1.3 觀察標準
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分級中,參照Balthager分級標準,共分為五個等級。(1)A級:患者胰腺組織正常。(2)B級:患者胰腺部位出現局部或者彌漫性腫大,輪廓不清晰,組織密度呈現不均勻狀態,組織內部出現了局限性積液,同時伴有胰管擴張。 (3)C級:在B級基礎之上,患者的胰腺福建產生脂肪結締組織炎性病變。(4)D級:患者出現胰腺病變,在胰腺周圍產生單發性積液。(5)E級:患者胰腺周圍出現2個或以上積液與積氣區。A~C級為輕癥胰腺炎,D~E級為重癥胰腺炎。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信息均需要借助SPSS23.0統計學軟件開展處理,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檢驗標準為t檢驗,計數資料表達方式為(%),檢驗標準為χ2,當P<0.05時,表示其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急性胰腺炎陽性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按照超聲診斷后,患者的急性胰腺炎陽性率為56.25%,其中輕癥胰腺炎6例,重癥胰腺炎3例;研究組患者在多層螺旋CT診斷下,陽性率為81.25%,其中輕癥9例,重癥胰腺炎4例,差異顯著,P<0.05。36C0D7FC-10F1-4537-8034-D849D1875119
2.2 兩組患者影像學征象檢出比較
在胰腺局部增大、胰管擴張與膽總管結石中,超聲的檢出率相對較高,對照組患者在膽總管結石檢出率與胰管擴張檢出率中,分別為18.75%、12.5%,明顯優于研究組患者6.25%、6.25%,差異顯著,P<0.05。在胰腺局部增生、脂肪層模糊與小灶液區方面,多層螺旋CT的檢出率較高,研究組患者在小灶液區檢出率方面為25%,明顯優于對照組12.5%的檢出率,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飲食習慣也出現了一定的改變,這就造成部分群體產生了機能失衡,內分泌紊亂的情況,特別是在體內酸堿平衡被打破以后,發生疾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這都使得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率提升,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急性胰腺炎的發病,主要是因為胰腺內胰酶的活性增強,在多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出現逐漸消化胰腺本身的情況,容易造成胰腺壞死以及出血等情況。結合病情發展以及侵襲范圍情況,急性胰腺炎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急性水腫以及急性出血性壞死,后者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治療,則會造成患者出現胰腺功能病變,進而產生缺血、水腫以及酸堿失衡等情況,使得機體器官功能產生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了嚴重威脅,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死亡。對于輕癥與重癥急性胰腺炎來說,其預后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盡早診斷,在早期治療中,降低急性胰腺炎產生的危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以往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診斷中,通常采用B超或者X線片等造影技術開展診斷,但是在這些輔助診斷方法中,只能夠將胰腺疾病的部分征象間接的顯像,特異性相對較低,這就造成在臨床診斷中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的情況,使得患者的病情延誤,損害身心健康。隨著我國影像學的快速發展,CT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已經逐漸取代了以往陳舊的輔助診斷方法,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得到了充分認可。多層螺旋CT表現出薄層、掃描速度快的優勢,同時抗干擾能力較強,可以減少肥胖、氣腹以及呼吸不暢等因素的干預,實現診斷準確性的提升。此外,多層螺旋CT診斷中,敏感力較強,能夠將胰腺病變區域清楚的顯示出來,同時明確其壞死范圍與程度。在常規檢查過程中,多層螺旋CT的應用,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攝像角度進行合適的調整,進而獲得任意層面的圖像,并且可以結合組織影響改變,進行分級,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在針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診斷中,超聲具有價格低廉與可重復性的優勢,針對胰管擴張與膽總管結石時優勢明顯,但是整體檢出率較低,而多層螺旋CT的應用,可以將胰腺形態、積液以及大小情況清晰呈現出來,整體診斷優勢更為明顯。
參考文獻
[1]林煜文,沈亞琪,鄒顯倫,等.CT紋理分析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與胰腺導管腺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9,35(11):5.
[2]李婷婷,李海燕,薛樂.腹部MSCT檢查聯合AMY,CRP及PCT指標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11):3.
[3]劉洋,徐紅衛,董志輝.多層螺旋CT與MR顯像對胰腺腫塊患者診斷價值的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3):4.36C0D7FC-10F1-4537-8034-D849D187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