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李紫薇 王虹千 吳云舟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10月第46次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根據報告顯示:數據統計到2020年6月, 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7%。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比2019年末增加了9.9%。我國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 年增長率達到了63.7%,受疫情影響,創歷史新高。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77億, 相對于2019年增長了17722萬,年增長了89.4%。目前, 全國在校大學生的人數達到三千萬,幾乎人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據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長平均在5小時左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手機控”,這就代表著手機參與課堂教學是時代趨勢,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智能手機是疫情時期學生們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順利地讓三千萬大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教師們需要重新審視并重視它的使用價值并作出長遠規劃,讓智能手機作為課堂輔助工具,更好地為課堂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為疫情期間大學生“停課不停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過分依賴手機不僅會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疏遠家庭、朋友,也為現代高校的教學也帶來了極大的難題,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信息碎片化
全球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知識信息爆炸時期,借助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地搜索信息、傳播信息,同時信息種類和內容不斷增加,接收零散知識滿足了大學生對學習個性化的需求,對于課堂上難理解的知識及疑問,打開手機就可搜索到多樣的微視頻、圖片及詳細的文字解釋。將整體難懂的知識切分成小知識點供學生用零碎時間來理解,使大學生活不再枯燥無味,學習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但由于信息資源碎片化,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并不具有連續性,雖然滿足了學生快節奏的生活和學習需求,拓寬了視野,但大部分學生在網頁瀏覽中缺乏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導致學習片面性、淺層性,大量的信息資源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信息碎片化的缺點逐漸凸顯出來。
過度依賴智能手機
網絡迅速發展之前,書籍、報紙、刊物是大學生學習課外知識的主要來源,隨著網絡寬帶技術的快速發展,軟件應用也不斷豐富和完善,智能手機搜索引擎為學生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搜索方式,選擇更廣泛、主動性更強,無形中促進了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打破教育產業空間的局限,學生脫離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從紙媒中解放出來,讀書、獲取知識的途徑從紙媒逐漸轉向互聯網,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智能手機的依賴愈發嚴重,大部分課余時間被智能手機占據。
功能消遣性
在4G全面使用、5G興起的年代,同時又受疫情影響,網絡購物、網上外賣、在線教育、社交應用、即時通信等都離不開智能手機的應用,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也很高。大學課堂上教師在臺上講課,特別是理論性較強,知識比較難理解的課程,臺下不乏有學生因自制力差,用智能手機聊天、刷微博、看視頻、玩游戲打發時間,手機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的專注度,擾亂了課堂秩序。學生的求知欲不高,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學質量和其他學生的聽課效果。
對社會產生疏離感
四年的大學生活的社會性發展主要表現在新環境中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學習環境、小組活動、社會觀察、實踐經驗等也是大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部分。大學生,作為最易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科技的群體,也是最主要的手機應用群體,他們在手機依賴方面表現出的問題尤為突出。大學四年時間充足,除了學習規定的課程外,主要靠大學生自覺分配,智能手機則成為大家用來緩解孤獨與無聊的一種手段,不知不覺間也成了手機的“奴隸”,白白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甚至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手機依賴癥所困擾,過度地依賴手機導致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為情緒向不良方向發展,甚至產生個體的孤獨感、親人的疏離感、人際的疏遠感、社會的孤立感。

現代科技的逐步發展,智能手機的發展也日益人性化,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需將手機與我國大學課堂教學相結合,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承載課程資源的智能手機軟件不斷被開發和優化升級,應用APP功能愈發強大,網絡資源愈加豐富,包括了許多課堂教學功能。教師可多設計一些學生能夠在智能手機中使用的課程項目,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活力,激發學習興趣,減少智能手機對課堂的干擾,便于教師對于課前學生準備情況、課中學習情況和課后的總結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課前預習,搜集資料
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課堂輔助軟件提前向學生下發預習資料,設置課堂導學問題,學生在課前提前收集資料為課堂聽課做充足的準備,進行自主預習。智能手機軟件擴展了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幫助教師查看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針對性備課,及時獲得學生學情數據,掌握班級中不同學生的差異,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精準教學,幫助學生定位薄弱知識點,動態記錄學情數據,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優化學習路徑。
考勤簽到
傳統的大學課堂上,點名是每堂課的必備程序,占用了一定的課堂時間,一些大的公共課由于人數較多,還存在著個別替答到的現象。隨著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智能手機定位簽到成為一種新的點名工具,同學們只要進入相同的應用軟件,APP利用定位功能,就可實現“一秒簽到”,極大地節省了時間,還可以避免替答到的現象。
課上教學方式靈活多樣
智能手機課堂輔助軟件可將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快速錄音,并與幻燈片(PPT)相結合,形成簡單的交互式的記錄,便于學生復習,改變了課堂“填鴨式”教學、學生學完就忘的狀況。課上對于難懂、枯燥的知識可以通過軟件向學生推送思維導圖和知識點撥,運用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呈現方式促進大學生多感官參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傳統課堂中繁重的知識講解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深入交流,了解學生的疑惑。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提問,促使學生展開討論,活躍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習慣,課中的討論和評價都可以通過手機APP的“搖一搖”“搶答”隨機點名等形式實現,還要時時把握學生的心理,保持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專注力。并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所有討論內容,課后只要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即可。
課后幫助師生查缺補漏
在課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平臺發布課上學習資料及PPT,針對學生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推送課程要點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可以方便學生課后更清楚地、系統地整理筆記,幫助學生及時補足知識漏洞,實現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習效果。課后教師通過智能手機軟件布置作業,學生的手機APP會發出作業提醒,完成答題提交后系統自動批改,并能查看答案解析,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有針對性地查缺補漏,并在此基礎上適當擴展課外作業,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泛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校與老師培養多元化、高標準的人才。
評價與教學各個環節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方式比較注重總結性評價,即用期末考試來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對于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背離了“以學習者發展為中心”的評價目的,致使學生產生“上課聽不聽課無所謂,考前突擊就能過”的想法,學習以考前突擊式和機械式死記硬背的方式為主,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能滿足全面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需要。借助智能手機軟件可以記錄學生預習情況、課堂學習情況、課堂小測以及課后學生的復習情況等,都將計入平時成績對學生進行期末評價。智能手機輔助軟件智能地記錄了各個環節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前課后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難題,結合了教學各個環節的評價結果,更加的具體、客觀、公正。
移動網絡技術革新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各種新的數據技術沖擊著傳統的課堂,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智能手機從被課堂排斥到走進課堂,無疑順應了新時代網絡浪潮的趨勢,真正地沖破了課前、課中、課后學習三大教學場景數據孤立的狀態,突破時空的限制,優化了教學模式,有效發揮了智能手機在課堂教學中輔助作用,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種新的課堂模式必將促進傳統課堂改革。同時學校和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智能手機,真正實現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深度融合,這也意味著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追求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不斷開發適應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提高自身水平,才是對百年教育基業最好的傳承。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