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戴亞琴
為了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教師應在課前認真研究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在課堂上合理運用學具教學,以此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具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會想辦法接近并了解知識,以形成鮮明深刻的印象。通過利用學具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動手制作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體,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分別怎么計算面積?長方體的面積怎么求?同時教師提出:如果將兩個長方體拼成一個新的長方體,它的表面積會變化嗎?怎么變化?學生將兩個長方體拼在一起發現,長方體有兩個面重合,不能計算面積,因此表面積會減少。接著,教師又讓學生嘗試:如果將長方體分割成兩個長方體,表面積會變化嗎?怎么變化?學生開始動手操作,觀察后發現,兩個新的長方體比原來的長方體多了兩個面,因此表面積會增加。
上述案例,面對新的知識,教師通過學具巧妙引入,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了物體的變化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提升學習效果,感受數學的無限魅力。
將學具引入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研究,用“形”建立形象思維來理解“數”方面的抽象思維,從而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更好地理解知識。


上述案例,通過教師在課堂中合理利用學具,將抽象化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學生不再單純憑借想象來理解數學知識,而是通過實際操作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在課堂中引入學具,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讓學生勇于發言、敢于質疑,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通過歸納、總結共同找到解題方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準備五十根小棒,發揮想象力,用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教師采取引導的方式和學生交流:“你想擺什么圖形?在這些圖形中,你最喜歡的圖形是哪個?”學生踴躍舉手回答問題:“星星、長蛇、小貓……”教師接著說:“我們現在玩一個游戲,用小棒擺你最喜歡的那個圖案,看看你能擺出多少個同樣的圖形。”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開始動手并很快完成了任務,教師讓學生列式計算一共用的小棒數,有的寫4+4+4+4,有的寫5+5+5+5,有的寫6+6+6+6……看著學生的算式,教師引導學生:“你們知道這個用除法怎么表示嗎?”學生紛紛試著回答,教師最后總結:“把總數分成相同的份數,求每一份是多少,就是除法,例如28除以7等于4。”通過學生動手體驗,很容易理解除法算式。
上述案例,通過課堂的師生互動,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動手操作體驗,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
總之,學具是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有效工具,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習數學、掌握數學。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合理運用學具,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提高課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