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第五中學 王芳珍
什么是數學課堂最需要做的事情呢?筆者認為,數學課堂要能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數學思考是數學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有思考才會有反思,才會有總結,才能真正感悟到問題的本質和價值,從而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發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應是師生充分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中,針對數學問題,充分了解學情,分析學生思維的“節點”創設有效的追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教學中,創設有效的追問顯得尤為重要。現就“四邊形的復習”一節的教學片段和筆者的思考與大家分享。
【例題呈現】
例1:如圖1,在邊長為4的正方形ABCD中,折疊使點B落在AD邊上的點G處,點C折疊后的對應點是H。(1)求證:△AEG∽△DGM。
追問1: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幾種?就現有條件,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題目的難度不大,追問簡單明了,根據問題中的條件和基本圖形,探索運算方向,看到圖形思考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直觀想象,由已知條件中的折疊想到了相等的關系,同時找出圖中常見的基本圖形。
(2)若點G是AD的中點,求AE∶AG∶GE?
師生活動:觀察圖形,只要求出△AEG的三邊,即可求得AE∶AG∶GE。學生容易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應用勾股定理求出△AEG三邊的長。
追問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G三邊的長,需要幾個條件呢?師生活動:已知一條邊的長(AG=2),另兩邊長的和(AE+GE=4)。追問3:你會選擇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
師生活動:設AE=x,則GE=4- x,應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22+x2=(4-x)2。
順著思維的過程,追問層層深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方程思想,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數學思想。
(3)△GMD的周長是定值嗎?為什么?
追問4:△GMD的形狀大小確定嗎?
師生活動:改變折痕的位置,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學生直觀地感受△GMD的形狀大小不確定。

圖1
追問5:猜想△GMD的周長是定值嗎?你是怎樣猜想的?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從特殊情況去猜想,當點G是AD的中點時,△GMD的周長等于8(即正方形邊長的2倍)。
追問6:如果猜想△GMD的周長是定值,等于正方形邊長的2倍,那需要證明什么呢?
師生活動:MG=AG+CM,過B作BL⊥GM,證△ABG≌△LBG,△LBM≌△CBM,得到AG=LG,LM=MC,△GMD的周長等于正方形邊長AD與CD的和。
圖形的運動變換是數學中很重要的內容,讓圖形“動起來”,在“運動或變換”中來研究、揭示圖形的性質,對學生的要求較高,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在驗證“猜想”的問題探究過程中,思維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沿著合情推理的過程設置追問,符合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在問題探究過程中,體會數學基本思想:數學的推理,同時積累數學思考問題的經驗,這對于學生推理能力的提升極為有利。
【教學思考】
波利亞認為“對你自己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當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時,它就變成你自己的問題了”。分析問題時圍繞“為什么要這樣做?”通過一個個環環相扣的追問,讓學生在追問情境的引導下,經歷操作、猜想、驗證的認知過程。
例2:如 圖2,已 知△ACD,若AC=2,AD=5,∠C=45°,∠D=30°,求CD的長度。
追問1: 為什么想到作垂直?
追問2: 為什么這樣作垂直?不作可以嗎?
追問3: 這樣作垂直有什么好處?
追問4:以后什么時候想到這樣作垂直?
追問即追著問,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節點”進一步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要使數學學習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就要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針對問題的情境設置一些有效的追問,更能引起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探究問題,充分理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這是數學教學應該有的追求。山不辭寸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舍涓滴,始能成其深。只要努力,必能有所收獲。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