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陽縣雙語實驗學校南京路校區 石曉春
新課程標準介紹,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模型思想、應用意識等方面。要培養學生這些核心素養,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這個大課堂,使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中,教師既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實施針對性分析,也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在生活化情境的實施中,學生將建立學習興趣,感受到知識學習樂趣。當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的情境當中時,將憑借情境的探究達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認識千克》這部分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初步認知“千克”這個重量概念,就嘗試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參與:大家在周末與父母一起前往超市購物,看到了琳瑯滿目的商品——請大家一起看一看父母購買的這些商品分別有多重。在多媒體大屏幕上,教師配合情境展示了多種商品,其中有一袋小米、一塊裝好的牛肉、一瓶飲料,還有大家十分喜歡喝的酸奶。經過生活化情境的體驗和觀察,大家對商品包裝上寫明的“千克”“kg”等單位產生了初步認知,同時也感知了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且憑借生活化情境的觀察和體驗建立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的認知和感受。可見,經過趣味化生活情境的參與,學生將結合生活經驗完成千克這個重量單位的初步認知,也將在教師的幫助下為后續的知識學習和運用奠定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參與探究。在課堂上,學生將憑借數學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在生活化問題中積極思考和探究,且能夠在此過程中了解數學知識的巨大應用價值,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在課堂上,學生憑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進行分析,嘗試辨認圖片中展示的物品分別是從哪個角度看到的。在生活化的問題場景中,學生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沙發,看到了大家經常玩耍的樂高積木,看到了生活中很常見的汽車。在每一個生活化問題的展示中,學生都將產生熟悉感,也將在生活化問題的引領下積極觀察、用心參與,嘗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數學課堂上的空間觀察能力完成不同視圖的認知,達成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建立,最終,學生將順利找出各個圖片的觀察角度,完成了知識掌握。
教師需要借助生活化實踐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鼓勵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氛圍中建立熟悉感和自信心,促使學生憑借良好的數學知識素養投入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中。
例如,在學完《校園綠地面積》這部分知識之后,教師組織了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請學生結合校園中的綠地面積進行測量和計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借助合力測量、記錄、計算和討論等形式,逐步完成了校園綠地面積的生活化實踐探究活動。一開始,學生能夠在小組中制訂綠地面積的探究方案,且能夠將數學課堂上學習的幾何面積計算方法應用在測量和計算過程中;接著,學生結合各自計算的成果進行比對和分析,嘗試以詳細計算、估算結合的形式,針對不規則的圖形盡可能進行準確的判斷。最終,學生完成了實踐探究活動,也在此過程中達成了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有效應用。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可以將小學數學與生活相結合,嘗試以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學生將數學知識與情境中的探究氛圍有效結合;教師可以嘗試以生活化問題的提出引領學生探究,鼓勵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還可以嘗試依靠生活化實踐活動的組織引領學生參與,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最終,學生將憑借數學課堂上的生活化活動參與達成數學知識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知識應用素養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