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合水縣樂蟠小學 張水琴
教書育人,教育的根本是在“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去推進教學活動,實際效果比“獨白式”“灌輸式”教學更加明顯。
生長,賦予了數學生命的特性。我們應該讓生命去孕育生命,理解數學之后去生長數學。如果一堂課中教師沒有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那么學生的思考就沒有方向。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章的“圓”中,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呢?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用紙板剪出了圓形、方形和橢圓形,自己動手操作實驗。學生得出結論:“方形的輪子因為有棱角的緣故,滾起來太費勁了,橢圓形的輪子雖然滾起來沒那么費勁,但是不夠平穩,波動性太大。”關于這個問題,教師除了讓學生理解“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驗證圓形車輪的合理性。學生雖然理解了車輪為什么是圓的,但學生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學生的思維是得不到生長的。讓學生的行動與思維相結合,在一層一層的探究中,讓思維得到生長。在此過程中,老師作為指引者,負責將學生帶往正確的方向,成長的思維與成長的體驗也將伴隨著學生的一生。
學習能力是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學習專注力、學習成就感、自信心、思維靈活度、獨立性和反思力六大方面。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其擁有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深入、更自由地走向數學,學習能力才會得到生長。

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思考,自行解決問題,在不斷重復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生長學習能力。學生一次次的生長、一次次的積累,體驗生長數學帶來的學習能力。
生長數學,不僅側重于學生數學知識的增長,更側重于學生數學思維方式的生長,而數學素養也側重于數學能力、數學思維的培養,是建模能力的基礎。因此,我們利用生長數學可以更好地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主要包括兩點:
怎樣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呢?最重要的一點是擁有數學意識。例如,學生會計算“20×5”,說明學生具備了乘法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會解“有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有20個梨,一共有多少個梨?”說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可是這樣并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在體育課上,有100個學生在踢足球,體育老師共準備了20個足球,由此學生能想到100÷20這個算式,這個時候才說明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數學意識。
例如,讓學生用尺子量出一支鉛筆的長度、一本課本的長度和一塊橡皮擦的長度。學生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支新的鉛筆大概有20cm,一本課本的長度大概有30cm,一塊橡皮擦的長度大概有5cm。讓學生將抽象的長度概念與具體事物的長度相結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長度的概念,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以看得見的數學事實。
有句諺語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該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成長經歷,那么,生長思維、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就會從數學教學中慢慢地生長出來,從“理解數學”走向“生長數學”,迸發出數學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