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影響教與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習評價。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學習評價,從而提升教與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這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有效學習評價的功能
1.?學習診斷功能。通過學習評價,可以了解學生學習已達到的水平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學生在學習上碰到的難點是什么,有哪些缺漏。由此分析造成學習不利(或有利)因素的原因,確定進一步學習的對策和措施。
2.?反饋調節功能。學習評價所獲得的結果可以提供學習過程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的分析和及時反饋,可以對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包括學習目標)進行有效的調節和控制,而且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身學習和發展中所存在的優勢與不足,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3.?激勵功能。科學、合理的學習評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4.?學習導向功能。學習評價對現實的學習活動具有定向和引導功能。評價的標準、內容和方式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教師、學生努力的方向。
二、有效學習評價的類型
1.?絕對評價。指以事先確定的目標為基準,通過檢驗評價對象達到目標的程度作出評估。
2.?相對評價。指通過比較不同評價對象之間的差異所作出的評價。
3.?個體內差異評價。根據評價對象現在和過去的情況或自身不同的側面進行比較所作出的判斷。
4.?定量評價。指用一定的數學模型或統計方法搜集數據資料,進行量化比較和分析,據此作出評價的結論。
5.?定性評價。指對不便量化的評價對象,采用定性的方法,作出價值判斷。
6.?他人評價。指除學習者之外的人對學習者所作出的評價。他人評價客觀性較強,更能反映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
7.?自我評價。指學習者依據一定的標準,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這是學習者自我調節性的學習評價,能增強學習者的評價能力。
三、有效學習的問題評價
如《尊嚴》教學片段,教師先后提出了如下問題:課題是什么?看到這個題目,同學都想到了什么?看看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誰能夠比他再簡練一些,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走進年輕人心靈,看看他問什么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好嗎?他與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誰先說說?相同地方在哪兒?相同地方還有嗎?還有補充嗎?
評價嘗試如下:能給這些問題歸類嗎?這些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素養嗎?你認為好問題的標準是什么?
據此得到評價結論。
1.?問題歸類。按問題發出者分為教師提問和學生質疑;按問題層次分為并列性問題和遞進性問題;按問題的大小分為統領性問題和分解性問題;按問題的深淺度分為高思維活動性和低思維活動性問題;按問題的發出方式分為完整性提問和半引導性提問。
2.?問題功能。以上問題中,筆者認為,學生質疑對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看到這個題目,同學都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看似教師提問,實質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
一般情況下,設計一些遞進性的問題,有助于引發學生深入、系統地思考,有效地促進其深入走進文本,提升思維能力,如“走進年輕人心靈,看看他問什么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好嗎?他與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這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了鮮明的遞進性問題,促進學生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閱讀文本,并綜合前后的理解,進行比較、分析,達到了很好的思維訓練。
此外,統領性問題和高級思維問題,都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
3.?問題定位。好問題的標準是什么?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效率、學習質量的角度來看,對于學習問題的評價,一般堅持如下原則:提倡“學生多質疑,教師少提問”;提倡“遞進性問題、統領性問題、高思維活動性問題要多,并列性問題、分解性問題、低思維活動性問題要少”;提倡引導性和完整性提問有機組合。
四、有效學習的問題解決評價
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情境十分復雜,千變萬化,面對自己無法預見的教學問題情境時,教師如何做到即興評價的科學、有效,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下面這個案例,體現了有效學習的問題解決評價。
又是一堂語文課,學生們在我的指導下學得津津有味,可是,總有一個不協調的音符打斷我的話。原來是小沈,他悟性很高,一堂課的內容,他只要十分鐘就掌握了,所以就跟我搶著說。沒辦法,也想檢查一下他是不是真懂了,我就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可是他小手往后一背,小嘴一嘟:“我會,就是不說。”
我們來看這位老師精彩的問題解決評價:
真是個特別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最需要適當的引導。于是我笑著摸了摸他那大扁頭,高興地說:“啊,你會啦,那就請你當評委,請其他小朋友說,看他們說得怎么樣,好嗎?”小家伙一聽,立刻把身子坐得直直的,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果然,在后面的教學中,他一直都很投入,而且特別負責,不僅評價同學的回答,還對同學說得不好的地方進行修改、補充。他的參與,成就了這堂課的精彩。只是一句巧妙的話語,就改變了一名學生的學習態度,生成了一堂精彩的課。當老師,真有意思!(摘自《中國教師報》2004年4月14日)
這位教師的評價方式,是他教育智慧的體現。如聽見“我會,就是不說”,老師并沒有生氣,而是運用智慧分析判斷,先在心里肯定了,知道他現在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方式,然后在行為上表示老師喜歡他,繼而邀請他當“評委”,因勢利導,激發了其進行良好表現的欲望,成就了一堂課的精彩。如果這位老師有“唯我獨尊”的觀念,對孩子進行一種不恰當的評價甚至責罰,那么,這個孩子就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機會。
五、有效學習的技能評價
學會聆聽很重要。課堂上,聽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這里所說的聽課,一方面包括教師的講授,另一方面包括學習同伴的發言。在學生日常評價實踐中,可使用教師觀察、學生交流、課堂評價、現場展示、實驗操作等多種評價方式。
計時測評法和程序測評法,都屬于課堂評價的范疇。
計時測評法是一種關于計時或限時閱讀后測評的評價方法。在閱讀現代文時,教師設計好訓練內容,交代閱讀目的,要求學生在所限制的時間內閱讀,注意速度,爭取不回視,力求記憶和理解最多的內容。讀完后,不再看原文,筆答已經預先設計的速讀測試題,最后按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評定答題成績。
程序測評法中的“程序”,即閱讀的程序,即“作者——文章的出處——基本內容——文章中的具體事實——寫作特點——文章中心思想”的程序。在評價學生的閱讀時,教師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按照以上閱讀程序進行規范閱讀。要評價閱讀程序的完整性、閱讀過程的有效性以及閱讀結果的準確性。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