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偉
美國著名學者Krashen提出“輸入假說”,指出學習者需要“可理解性輸入”,即學習者的輸入應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能力。個性化的課外讀物能夠給予學生可理解性輸入的條件。但如果沒有語言輸出,實際應用語言的最終目的也很難達成。針對語言“輸入假說”理論的不足,Swain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說”,即學習者必須進行大量的“說”和“寫”的可理解性輸出,才能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從而提高語言能力。我國文秋芳教授提出“輸出驅動假說”,并在2014年完善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輸出被認定為既是語言習得的動力,又是語言習得的目標;輸入是完成當下產出任務的促成手段,并不單純為培養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識服務,而是為未來的語言輸出打基礎。基于上述理論,筆者在課外閱讀方面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實踐。
一、基于閱讀日志的課外閱讀
筆者給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訂閱了報刊“Teens”,并在班級圖書角統一購買了《牛津小書蟲(第五級)》、《陽光英語分級閱讀》高二(上)、《新國標英語分級閱讀》(第1、2、3輯)、“China?Readers”(中國讀本)等課外讀物。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和讀物的分級,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閱讀。筆者所在課題組針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共同設計了數類閱讀日志,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跟蹤,結合課堂指導,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全方位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1.?與語言能力相關的閱讀日志
語言能力既包括過去常說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也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語言意識、交際身份意識等。此類閱讀日志提醒學生在閱讀后,將自己需要掌握的單詞或詞塊填入Words一欄,將寫作時可以借鑒的句式記錄在Sentences?read?aloud一欄,而將妨礙閱讀的特殊句式、結構復雜的句子或長難句記錄在Sentences?shared一欄,必要時和同學或老師討論,將其讀懂讀通。
2.?與文化意識相關的閱讀日志
文化意識主要是指學生能夠了解一些文化現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解釋、比較和歸納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此類閱讀日志提醒學生,除了在Words/?sentences一欄積累表達,還應思考語篇中關于文化的元素,比較其在中外文化中的體現,并分別填入Cultural?element以及Comparison欄目中。
3.?與思維品質相關的閱讀日志
思維品質是指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提煉事物共同特征,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加深對世界的認識,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等方面得到發展。此類閱讀日志提醒學生關注篇章的邏輯結構,包括段落之間的關系以及段落之內的邏輯關系,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理解填寫在Structural?analysis一欄;學生對文章進行開放性、批判性的評價則填寫在Evaluation一欄。
教師通過每日的閱讀日志,能夠及時了解、督促學生課外閱讀的進展情況,了解他們在閱讀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科學的指導。
二、基于課外閱讀的以讀促寫
以讀促寫的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外閱讀,筆者基于概要的梳理、作品的點評、主題的探究、文字的模仿和創作等方面設置了寫作任務。
1.?關注結構,進行概要寫作
新高考改革后寫作任務增至兩篇,其中第二篇為概要寫作或讀后續寫。記敘類文學作品的概要寫作需要學生抓住故事的基本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情節。說明類或議論類語篇的概要寫作,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篇章結構意識,能夠甄別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2.?關注內容,進行點評式寫作
在課外閱讀時,學生除了感受故事情節、邏輯思維,欣賞優美文字外,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疑問或判斷。基于這些思維過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具體的點評式寫作練習,告知學生從以下角度進行點評:人物、主題、時代背景、作者態度、寫作手法等。學生也可以聯系實際,表達自我,寫下他們基于作品對社會、歷史的反思等。
3.?關注語言,進行細節仿寫
課外讀物,尤其是文學作品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可模仿的語言素材,包括對環境、情境、動作、語言的細致刻畫。多次仿寫練習使學生能夠記住并靈活運用這些語言,思維不再受詞匯量的限制,敘述不再貧乏,語言逐漸變得生動傳神。
4.?關注想象,進行結尾續寫
一些文學作品的結尾留下了思考余地或懸念,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結尾續寫給了學生認真分析原作主題、合理想象故事發展、統一保持語言基調、使用生活化表達的機會。專家認為,相比于概要寫作,讀后續寫能有效促進英語詞匯學習,促使學習者模仿閱讀材料中的詞語句型來表達自己創造的內容。
5.?關注素養,進行文學創作
人教版教材選修六第2單元“Poems”主課文介紹了幾種簡單的英文詩,包括清單詩、五行詩、俳句、童謠等。這些詩歌形式簡單易學,適合高中生創作。筆者創造性地在高二學年之初便教授這一單元,對各種詩歌做集中介紹和欣賞。之后在教授必修五各個單元時,給學生提供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并指導學生總結歸納文章主旨,或分析歸納人物品質,通過詩歌創造轉換重塑文本內容,促進單元話題理解。該活動把英文詩的創作與課內外閱讀教學活動結合,將英語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文學性、藝術性融為一體。
三、應用案例呈現
在一次讀后續寫中,一名學生寫到狗的去世,續寫的細節描寫具體生動,用詞也非常準確、生活化。經了解,她閱讀R.J.帕拉西奧的小說《奇跡男孩》一書時,對主角一家和寵物狗Daisy相處的細節描寫非常感興趣。她選擇了第一類的閱讀日志進行閱讀積累,并進行了仿寫,之后在該寫作訓練中活用了一些仿寫的內容。學生閱讀日志見表1。
上完必修五第2單元“The?United?Kingdom”之后,筆者給學生提供了“Lonely?planet”關于英國和倫敦的一系列文章。學生在閱讀之后,選擇第二類的閱讀日志進行閱讀積累,并選擇任意一種詩歌形式進行創作,作品富有新意。學生閱讀日志見表2。
一位學生對哲學隨筆很感興趣,在閱讀了羅素的隨筆集之后,選擇第三類的閱讀日志進行閱讀積累,并寫下了對人生追求的思考,見解深刻,語言準確,在分享會上獲得很多學生的稱贊。學生閱讀日志見表3。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基于‘閱讀日志的高中生英語課外閱讀開展模式探究”(課題編號:2018YQJK36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