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提出:“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引入鄉土資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科素養,也傳遞鄉土意識與鄉土靈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最終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鄉土資源對于落實新課程標準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教學素材,但在實際的運用中存在不少問題。筆者結合河源旅游資源在高中地理課堂的運用現狀,認為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資源收集難度較大
河源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萬綠湖、黃龍巖,也有悠久的人文資源,例如龜峰塔、蘇家圍等。但要把河源的旅游資源作為教學素材應用到課堂存在較大的難度。一是這些旅游資源的資料在網上的介紹較為簡單,大都停留在簡單的景區介紹這種類型,不利于教學素材的深度挖掘;二是可參考的紙質資料、專著偏少,加大了教師收集資源的難度。
二、師生可支配開展研究的時間缺乏
現在的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較大,尤其是山區的孩子,語文、數學、英語這些科目的基礎較為薄弱,導致學生需要花大量時間在這些科目上,其他科目能分到的學習時間總體較少。
三、教師的研究能力相對欠缺
山區學校的教師資源較為緊張,教師的教學任務較為繁重,教學以外的繁雜事物較多,使得學校的教研氛圍一般,教師在課程課題研究這塊花費的時間較少,教師研究能力的提升受到較大的限制。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調整:
一、建立校本資源庫,加強與同行交流
從學校層面來說,應該鼓勵更多的老師參與跟旅游資源有關的課程研究,并對相關研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作為老師來說,應當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以教學案例、學生課后探索素材、教學環境創設等形式融入河源旅游資源的內容,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總結,把成功的例子列入校本資源,形成校本資源庫,充分利用集體備課、校內研討、校際交流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減輕老師的備課難度。
二、激發師生積極性,豐富第二課堂形式
現在的學生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能力都比較強,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豐富多樣,也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第二課堂形式,這就要求我們要豐富第二課堂的形式,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我們可以開設實地調查類的活動,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去河源市的果場考察,創設實地情境,引導學生結合必修二課本所學的農業專題的知識,去思考果場的果樹品種選擇、果樹的布局、果場農業與其他產業結合的程度等問題,并形成調查報告;還可以在果場提取土壤,通過實驗的方式,測定土壤的酸堿值等。
三、師生共進,提升研究能力
從學校層面來說,應該專門開設相關的鄉土資源課程,同時應多創造條件讓教師外出學習或者邀請名師名家來學校給師生開設講座,開闊師生的眼界,提升他們的研究能力。作為老師,應加強自身的業務能力學習,多研讀專著,多觀看同行優秀的上課實錄,多參加教師技能大賽,提升自身的水平。對于學生,尤其是處在山區的學生,他們能施展的平臺較少,也影響他們實踐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們要多組織一些活動,尤其是多提供一些高等級的活動平臺,鼓勵我們的學生去參與,從實踐中提升他們的能力。校內,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科技節。例如,結合“世界水日”的主題,組織學生到河源農夫山泉加工工廠采訪交流,結合工業、水環境等專題的知識思考農夫山泉為何選擇落戶河源、河源水環境的利用現狀及治理建議等問題并形成調查報告。這樣的活動經歷,很好的開闊了學生眼界,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