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暖 崔效鋒
閱讀,讓學習更精彩
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萬事都不晚。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該如此。
閱讀是需要長期學習的探索過程。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充分意識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加強學生閱讀方法的訓練,以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我們應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其閱讀的效率。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的路上,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不斷總結,為學生閱讀教學開創了一片片新天地。
——編者
大腦的可塑性告訴我們“兒童要成為一個熟練的閱讀者,需要階段性地構建這些神經回路”。換言之,沒有人生來就會閱讀,大量的閱讀練習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升級我們的閱讀裝置。
一、積極的閱讀環境:被動走向主動
傳統的課外閱讀教學遵循課內教學的模式,學生坐在一成不變的教室里,靠著想象努力進入文本描述的場景,這往往收效甚微。我試圖創造一個個與文本氛圍一致的動態環境來促進學生的參與感。比如在閱讀《哈利波特》時,我建議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把教室布置成書中的經典場景——霍格沃茨城堡、九又四分之三月臺、對角巷,學生走進裝飾著蝙蝠、蠟燭、魔法書的教室,仿佛真的進入了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教室不再是死氣沉沉的建筑,而成了文本的一部分——“活”的移動場景。視覺上的強烈沖擊不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更讓他們在閱讀時身臨其境。受到新異的物理環境的刺激,學生在那兩周內的閱讀情緒持續高漲,連平時不愛閱讀的學生也樂此不疲地與同學討論小說情節。積極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情緒讓學生從“被動讀”走向了“主動讀”。
二、基于腦的閱讀指導:淺讀走向深讀
1.閱讀前:提升閱讀注意的“導讀課”
注意力的水平直接影響了閱讀的效果。正式閱讀之前的“導讀課”讓學生對文本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主題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在《呼蘭河傳》的導讀課中,我按照“音樂導入——理解書名——閱讀序言——瀏覽目錄”的教學流程,把一個陌生的“朋友”帶到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雖未讀正文,卻事實上已經走入了文本,接下來的自主閱讀就能“持續保持注意”。
2.閱讀中:培養高階思維的“方法指導課”
在小學高年段,整本書閱讀提倡運用“預測、提取、批注、復述、聯想、比較、討論”等多種策略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促進學生的高級認知。
正式進入閱讀后,我要求學生邊閱讀邊在書中做批注(疑問、感受或質疑),這促使他們不單純停留在文字的識別,而是調動多種高級的認知神經。在閱讀《城南舊事》時,我引導學生從文本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她讓你想到生活中的哪個人?這件事讓你想到童年的哪件事?新舊信息的比較和聯系刺激了記憶回路,讓大腦產生更多的連接。在指導閱讀《希臘神話故事》時,我們采用概念圖的形式繪制希臘的神話譜系。通過梳理希臘神之間的關系,學生對文本有了清晰的全局觀,不再因復雜的人物關系產生畏難情緒。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指導課上,我們共同學習了如何提取關鍵信息并繪制情節脈絡圖。思維的形象化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又為復述故事提供支架。而在創造性復述的過程中,學生的長時記憶得到了強化,閱讀效果成倍增長。
漫無目的的閱讀不僅讓學生產生倦怠感,也難以培養高階思維。在整本書閱讀指導中,我經常會開展“閱讀圈討論”。學生根據討論主題的不同圍坐成若干小組。座位的改變對他們產生新刺激,激發強烈的參與感。我選取與文本相關的、有價值的題目讓學生在閱讀圈中交流,按照“組長公布分工和選題——組員依次發言和回應——發言人總結——全班匯報交流”的模式化流程進行。比如在《中國民間故事精選》的討論課上,學生圍繞“請你為《民間故事新編》選取文章”這個選題,分別從“人物、主題、情節、語言”四個方面闡述觀點和理由,學習傾聽他人發言并進行回應。為了得出結論和找出論據,學生必須帶著問題重復閱讀并提取相關信息。在討論課上學生邏輯清晰、有理有據,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時他們的大腦處于高度的認知水平。
3.閱讀后:融合藝術的“成果展示課”
美國的BTT模式非常推崇藝術整合教育策略。 教學實踐證明把繪畫、音樂、戲劇表演、朗讀、辯論等藝術形式融合進閱讀的成果展示,能極大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城南舊事》的成果匯報課上,學生各展所長:“外貌協會”小組展示自己繪畫的小說人物的肖像;“滔滔不絕”小組表演了兩段個性鮮明的對話;“功夫小子”根據小說改編的話劇表演贏得了滿堂喝彩;“城南心事”則通過配樂朗讀的精彩片段,把大家帶入對童年的深深回憶。多元化的閱讀輸出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采用創造性的方式對信息反復練習,強化長時記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情感互動;藝術的生動性又加強了學生與小說人物之間的情感聯結。即使過了很長時間,學生們也對小說的人物如數家珍,對展示課上的精彩表演意猶未盡,并依然在聽到《送別》這首歌時感受到童年離去的憂傷。
三、開放的多形式評估:單一走向豐富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標準化測驗為主,考查學生對低層次的事實性知識的把握,而以腦科學為導向的整本書閱讀則通過開放的多形式評估及時、有效地反饋學生對文本的深層理解。首先,每本書配有“閱讀檔案袋”,檔案袋里面包含了細致的閱讀任務時間表、評價細則和閱讀期間的學習成果集合(閱讀打卡表、圖畫、思維導圖、練筆、文學創作等),更全面和準確地呈現學生的進步,給予學生激勵。其次,評價的方式包括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價以及線上記錄(比如在廣州市智慧閱讀平臺的打卡記錄和閱讀日志),豐富的評估形式幫助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最后,評估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階段,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不是成果。相比單一、死板、延遲的傳統測試方式,學生顯然更樂于接受這種豐富、開放、及時的表現性評價。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