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香
古詩詞以高深絕妙的內涵,耐人尋味的意境,雋永凝練的語言,幾千年來為人們所傳誦。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收錄的古詩詞篇目比原人教版教材收錄的要多,這就要求教師應更加關注古詩詞教學。筆者以為,將群文閱讀引入古詩詞教學,可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從而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水平。
一、詩以群聚,把握共性
群文閱讀能否達到預定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選擇“群體”。教師將有共性的詩詞整合在一起開展群文閱讀,為古詩詞的教與學搭建了一個深入探討的平臺,學生在探索中樂于讀詩、善于品詩。
1. 依據同一主題開展群文閱讀。
古詩詞的題材主題豐富,涉及面廣,有山水田園類、詠物言志類、邊塞征戰類等,教師在選擇古詩詞群文閱讀時,可以對同一主題詩詞進行篩選組合,幫助學生領悟同一主題詩作因時間背景、創作視角、詩人經歷等因素的不同而展現出的不同意境與情感基調。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游園不值》時,以“古詩中的春天”為主題進行群文閱讀,將《游園不值》《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三首古詩作為對象。學生初讀后,教師指導學生提煉三首古詩的時間背景,即《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早春,《游園不值》是盛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暮春,引導學生依據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將此三首古詩所涉及的不同春時特征與詩歌情感基調進行概括:“小雨潤如酥”之清麗,“滿園關不住”之熱情,“煙花”飄落之離愁。在對比概括下,學生不僅識得不同春日階段的特征,還對古人依托于此的不同情感具有初步感知,這促進了學生對古詩景與情的一體化認識。而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詩意尋找詩人的創作位置或創作視角,引導學生從詩人的角度想象詩歌景象,對比感受,以詩人的視角展開想象。為進一步實現群文對比閱讀的目標,明晰空間對春景呈現與情感抒發的作用,教師將三首古詩圖景整合在同一頁面,讓學生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不同空間的春之韻味。學生在對比后概括出:《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借酥雨草芽夸早春,《游園不值》借出墻紅杏贊盛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借煙花惜暮春。景色相似,情思相異,春日詩歌這一獨特之處使它們具有多篇閱讀比較賞析的功能,是進行群文閱讀的上好“群體”。
2. 依據同一作者開展群文閱讀。
可以從作者的角度整合古詩詞進行群文閱讀,將詩人的生平經歷貫穿其中。學生對作者的人生歷程及作品的創作背景有了系統性的了解后,在議題的指引下,可以更準確地領悟作品的內涵,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杜甫詩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以選取《望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春望》進行比較閱讀。《望岳》是青年時的杜甫在游覽泰山時所作的,詩中千古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出杜甫當時不平凡的抱負,洋溢著無懼困難、勇于攀登絕頂的雄心和氣概。《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37歲的杜甫應試落第,悲憤悵惘時所作,詩中介紹自己出眾的才學和遠大的抱負,傾吐儒冠誤身、生活潦倒的凄慘,并抨擊當時的世態炎涼及黑暗的社會現實。《春望》是杜甫在經歷了國破家亡,深感人民災難慘重時所作,詩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在哀嘆國破家亡的同時,也嘆息自己衰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年老的杜甫在聽到“安史之亂”結束的消息時,沖口而出的“快詩”,詩人悲喜交集的情感奔涌直瀉。把杜甫的詩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學生會不由得感嘆詩人對天下蒼生的赤誠之心和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
3. 依據同一意象開展群文閱讀。
意象是古詩詞的重要特點,詩人常常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寄于具體的形象之中。將同一意象的詩詞進行組合教學,可以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出塞》時,以同一意象——“月”作為主題,選取《泊船瓜洲》《古朗月行》和《泊秦淮》進行組合教學。面對“明月”這一意象,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不同情感:《泊船瓜洲》是借“明月”抒發對故鄉、家人的思念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古朗月行》是對“月”感嘆世事多艱,《出塞》是在“冷月”邊關的蒼涼中抒發對長期邊塞戰爭的悲憤,《泊秦淮》是在迷蒙冷寂“月”色下對國家命運的深重憂慮。學生通過群文對比閱讀,感受不同“月”的意境,與多位詩人產生共鳴,學習品析同一意象古詩的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二、集合巧思,提煉議題
在古詩群文閱讀時,提煉議題尤為重要。教師要善于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思考。“鄉愁、鄉思”是亙古彌新的主題,小學階段有許多此類詩詞。
以“誰人不起故園情”一組為例,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和張籍的《秋思》組成一組詩群。教師可將閱讀議題設定為:通過比較品讀,看看在這些詩詞中,詩人是如何立象、造境、訴情的。根據議題,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品讀,在學習討論中逐步發現:《泊船瓜洲》立“春風、明月”之象,造“春風拂煦、皓月當空”之境,猶如銀瓶乍破而出的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詩人思鄉卻不得還的情感迸發。《長相思》立“山水風雪、千帳燈”之象,造“跋涉行軍、夜宿邊關”的荒寒之境,以哀景襯傷情。風雪載途,行者思鄉更烈,征人愁腸百轉訴盡“夢不成”的心碎。《秋思》立“秋風、家書”之象,造“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凄慘之境,“又開封”這一微妙細節之處,將游子“意萬重、說不盡”的深深鄉愁表現得淋漓盡致。引入的課外詩詞,讓學生直觀感受借物抒情的寫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積累,還讓他們感受了經典所賦予的藝術魅力,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學法遷移,自主閱讀
群文閱讀突出“教方法”的理念,在課堂上以課內的“主詩”為基礎,以課外“輔詩”進行拓展訓練,教師引領學生在粗讀、略讀的過程中分享感悟,在比較中學習、鑒賞,舉一反三。
以引領學生感悟古詩中的“孤獨”主題為例。如何在“孤獨”主題的群文閱讀中滲透閱讀策略,教給學生提煉、賞析古詩的方法呢?以教學《獨坐敬亭山》《芙蓉樓送辛漸》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群文閱讀為例。先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后尋找三首古詩在內容、寫法、情感上的相似之處。學生歸納出品味“孤獨”的方法:找關鍵字詞、用景物襯托。然后逐步指導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信息,使學生學會根據作者經歷、創作背景、課后注釋、補充聯想等方法領會詩人為何“孤獨”,體會“孤獨”狀態的不同。最后將歸納出來的方法進行運用,用已掌握的閱讀策略進行批注,并交流如何讀出詩人的“孤獨”。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賞析最好是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群文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深刻地感悟古詩詞深遠的人文內涵,能不斷地提高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