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沙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中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在第三學段則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但是,“搜集資料”在原人教版教材中沒有得到重視,而統編版教材讓我們看到編者對這方面的重視。下面筆者以“資料搜集”在中高年級的序列性變化為切入點,談談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依據文本學會搜集資料這項能力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高階思維方面的作用。
一、縱橫對比,確認學習落腳點
1. 螺旋式上升,體現教材編排特點。
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收集資料”正式出現在單元導語的語文要素里。其實,早在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的導讀框里,就有“查查資料,了解有關白求恩的其他故事”的學習要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確定的主題是“傳統節日”,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這一單元是要圍繞“傳統節日”這一主題來收集有關節日風俗習慣的資料。到五年級上冊,在收集資料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從哪個角度收集,同時要引導學生將視角由關注自我轉移到關注社會。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前導讀框和課后習題都有“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閱讀方法的訓練。圍繞課文,首先要明確是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明確是需要哪些方面的資料,如作者的個人經歷、文本的寫作背景、文本的時代背景等。五年級下冊又有綜合性學習單元來系統地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這一方法的學習。而六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則是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搜集資料這項能力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搜集資料”的編排從“收集”到“搜集”;從初步的限定方向到最后的不限定方向;從簡單拓展文本中人物的其他故事到通過資料深入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從簡單查找資料到掌握整理資料的方法。這一過程就是“認識—運用—鞏固—提升”的過程,這與《課程標準》在第二、三學段中對學習搜集信息的要求不謀而合。
2. 遞進式學習,讓語文要素自然落地。
教材的編排除了體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結構外,還讓我們看到了單元內的遞進式學習過程,即在同一單元不同的課文中,體現了知識的定向、操作與內化的過程。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通過《古詩三首》的課后習題,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詩句中提及的事件、地點等資料,結合注釋,學生可確定資料的查找方向。《圓明園的毀滅》課后的“閱讀鏈接”帶有注釋,這也為學生提供了查閱資料的方向,學生可以在結合相關資料的前提下,體會“閱讀鏈接”與《圓明園的毀滅》在表達情感上的相似之處。略讀課《小島》則是讓學生結合資料,自主地閱讀課文,這便是操作的過程。而到了“交流平臺”,編者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歸納,這就是內化的過程。這種遞進式的學習,讓語文要素自然落地。
二、構建策略,提升語文素養
1. 整體教學,推進單元學習。
在單元語文要素統一、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嘗試將單元視作整體,以整體教學來推進單元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時,通過課后習題提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通過了解寫作背景、詩人個人經歷及朝代大事件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背后隱藏的愛國情感。在本課小結環節,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法,并引導學生運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圓明園的毀滅》和《小島》。學生受《古詩三首》學習方法的啟發,便能牢牢抓住搜集資料的方向。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學生會試圖去查找有關圓明園的資料,也會去查找八國聯軍侵華的資料,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體現出的對八國聯軍的憤恨之情和對圓明園毀滅的惋惜之情。在拓展學習《小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可以查找什么資料來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通過討論,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結論。于是,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去搜集資料。
2. 循序漸進,提升閱讀能力。
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學上要有所側重。教師要合理規劃每個教學步驟,可以遵循“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規律。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整個單元都是關于家國情懷的主題內容,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于整組課文的教學來說,就是原型定向的過程。在執教這課時,教師應當手把手地教給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以該課課后習題第三題第一句為例,若直接搜索《示兒》,單百度就能找到幾百萬個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注釋入手,文中“示兒”的含義是寫給兒子看的。因此,教師可以先在課前學習單中提示搜集資料的方向——詩人的寫作背景。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信息資料的篩選。在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句意思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詩人會對“王師北定中原”這件事如此在意?若想了解相關方面知識,可以查找什么資料?在感悟整首詩的基礎上,學生了解到陸游所悲之事是“不見九州同”。通過注釋,學生了解了“九州”所指,并很容易地發現“九州不同”的所指是需要從搜集到的眾多寫作背景中篩選出來的。學生了解了當時北宋、南宋國土范圍的變化,了解了百姓的悲慘生活,了解了陸游的一生多次計劃收復失地卻都以失敗告終,最終憂憤成疾一病不起后,就能理解陸游為何對收復失地如此執著,為何留下《示兒》作為遺囑。這一課教給學生如何確定查找資料的方向。
而《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先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羅列需要了解的事物的清單,并根據清單搜集資料。課上,讓學生仿造第3自然段“有……有……也有……”的寫法寫第4自然段,這樣,就能有方向地對資料進行篩選提煉,并將搜集資料與讀寫結合。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深刻地理解了圓明園被毀滅的損失的不可估量。此外,本課不是僅僅停留在對資料的搜集與篩選上,在課后訓練中,還提出了要與“閱讀鏈接”對比情感上的相似之處的要求,這是引導學生在查找、篩選、處理信息的基礎上運用信息。“閱讀鏈接”中的內容對應的分別是港澳回歸和南京大屠殺事件,雖然它們在體裁上與《圓明園的毀滅》完全不同,但通過前面所學習的搜集方法,要了解這三篇詩歌節選對學生而言已經是易如反掌了。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讓學生的知識在鞏固中不斷得到提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訓練中,逐漸養成了主動查找、篩選、處理信息的好習慣,知識從被動輸入到主動輸出,如此循環往復、循序漸進,這對于學生理解文本乃至今后的閱讀學習都頗有益處,而編者和教材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及素養的意圖,便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