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健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逐步養成的適應社會發展以及自我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品質與能力。具體到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作為教師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對教育教學方式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力求通過課堂教學來達到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計算能力
在以知識技能作為主要培養方向的前提之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針對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優化,針對性地提升小學生運算能力、數感及抽象思維能力。而計算能力作為小學數學課程的基礎技能,在實際授課過程當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運算方法,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算技巧,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
如在人教版四下“四則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指導學生用以往學過的計算方法來進行計算,也可以設計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學校要買3個排球和4個籃球,排球單價25元,籃球單價45元,一共要付多少錢”。如果我們根據教材的步驟來進行教學,學生很容易掌握沒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但是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所以在講解這道題目時,筆者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兩個同學到超市購物,其中一個同學到超市買走了3個排球,另一個同學從超市買走了4個籃球。筆者讓學生算一算兩個同學一共要付給收銀員多少錢。學生們很快就明白了應該先把每個同學各付出去的錢先算出來,再把兩個同學所付出去的錢加起來,這樣就能算出兩個人一共要付給售貨員多少錢了。這時筆者追問:“在計算25×3+45×4時,為什么計算完25×3后不是先加45后再乘以4呢?”學生們通過回顧剛才的情境,很容易明白這一道題的運算順序:因為25×3是求出3個排球的價錢,45元是一個籃球的價錢,先加45就等于3個排球與1個籃球的總價。學生很快就理解為什么接著要先算45×4了,也瞬間明白了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時,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通過設計這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學生很快就融入數學情境,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能夠將原本復雜、抽象的問題具象化。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育數學技能
為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以及技能。因此,如何傳授給小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與技能已經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筆者先創設情境,把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3個人,第二組7個人,第三組10個人,然后問:“現在我們要去春游了,請每個組算一下,如果每個人分兩個蘋果,你們組可以分多少個蘋果?”同學們計算后匯報了各自的解答。第一組:2+2+2=6(個)。第二組:2+2+2+2+2+2+2=14(個)。第三組:2+2+2+2+2+2+2+2+2+2=20(個)。聽完匯報后,筆者表揚了第一組的同學,其余兩組不服氣地說:“我們組人多,加起來困難,如果我們組人少的話,速度也會快。”筆者因勢利導,說道:“大家提的意見非常對,現在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有什么特點?”有的說:“加數都是2。”有的說:“加數相同。”筆者:“大家想不想很快算出像這樣幾個加數都相同的題?”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認識到了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數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因此較快地進入了乘法的學習中。這樣的教學,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技能。
三、優化教學方法,培養運用意識
在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當中,教師除了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完成試卷外,更應以有效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深入理解及分析自身所學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利用知識解決生活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提升應用意識,這對于小學生自身處事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亦有諸多幫助。
例如,在某次數學測驗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小麗每天騎自行車去上學,已知她騎車的速度為11千米/時,而小麗從自己家到學校正好需要1小時,那么從小麗家到學校的距離為多少千米?”這是路程關系的數學問題,在問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掌握計算路程的方法以及公式,即:速度×時間=路程。隨后,引導學生嘗試通過基本的數學符號來表達路程的計算公式:S=v×t。通過此種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小學生運用數學符號以及數學工具的意識。隨后運用數學模型的方法來進行解答,將已知條件代入,最終得到答案為11千米。除此之外,教師平時在設計計算題的過程之中,可以將書本的教學內容融入其中,并且可以對學生已經解答過的題目進行一定的變式修改,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是不可缺少的滲透內容。教師需要具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維的意識,要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懂得運用數學知識。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課堂情境的創設,更要設置合適的教學活動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啟迪思維。
如人教版四下“給三角形分類”的教學,某教師在向學生講解三角形的分類的基本知識點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在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后,教師為學生準備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然后布置相應的探究任務:你們能將三角形進行準確分類嗎?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是鈍角三角形?哪些是銳角三角形?在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對三角形進行劃分及教師講解后,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拓展探究活動:回想你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應該怎樣對它們進行劃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嗎?這種拓展探究性任務與學生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出了交通指示牌、三角尺、衣架等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并懂得對它們進行分類。這樣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都能得到明顯的增強,教學環節也能有效推進,也提升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分類思想。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對小學生數學知識技能及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對數學課程教學的方法與內容進行有效的優化,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及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西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