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芳 梁忠
摘 要:人教版“實驗: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一節中,教材提供了三種探究方案,本自制教具主要解決教材案例二中不容易保證對心碰撞、最大擺角不容易定位測量、碰撞前后瞬時速度計算繁瑣等問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低成本材料設計實驗,鼓勵學生多動手、勤動腦,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碰撞;探究;自制教具;等效速度盤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05-0061-03
作者簡介:董芳芳(1987-),女,江蘇鹽城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學科教學;
梁忠(1966-),男,江蘇鹽城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
人教版《物理(選修3-5)》教材“實驗: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這節課的首要問題是實驗方案的確定.因為實驗方案是實驗設計的核心,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帶領學生依據實驗條件,通過比較、篩選器材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一維碰撞中不變量的實驗探究,由于一維碰撞存在多種形式,再加上學生對不變量表達式的猜想較多,如何在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內實現對不變量猜想的驗證,教師需要以啟發學生思維為切入點,以處理實驗數據為突破口,化解教學難點.教材提供了三種探究方案,我們選擇其中的參考案例二進行探究.
如圖1,把兩個小球用線懸掛起來,一個小球靜止,拉起另外一個小球,放下時它們相碰,只要測量小球拉起的角度和被撞小球擺起的角度,就可以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算出擺球碰撞前后的速度,進而研究碰撞現象中的規律,去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這一案例思路明了,現象有趣,學生也容易理解.但筆者實際操作起來卻發現要想實驗成功并不容易,一是很難保證兩球對心碰撞;二是小球的最大擺角也很難定位測量,還有碰撞前后的瞬時速度計算較為繁瑣等一系列問題.筆者針對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對裝置進行了改進,自制了擺球碰撞探究儀(如圖2).
1 制作材料與裝置
1.1 制作材料
資料夾、塑料筆芯、筆套、考試墊紙板、普通木工板、帶螺紋的金屬橫桿、螺母、鋼球、時鐘秒針、魚線、竹簽、鐵絲、502膠等.
1.2 裝置
2 難點克服與方案設計
2.1 一維碰撞的調節
通過移動橫桿上的螺母調節擺球上的雙線長度(如圖4),從而調整擺球的位置,易于實現一維碰撞.兩水平橫桿間距可調,方便更換不同質量的擺球(如圖5).
2.2 最大擺角位置的定位
利用與擺球相連的帶檔針的連接桿帶動定位指針(如圖6),可方便確定擺球擺動的最大偏轉角度.圖6中從左至右3個定位指針分別記錄了入射球碰撞前、碰撞后和被碰球的最大偏轉角度.
2.3 速度刻度盤的調零
兩個由資料夾制作的刻度盤(如圖6)可以分別繞兩擺球的懸點轉動,方便校零,即讓兩擺球靜止時充當重垂線,使刻度盤的零刻度線與重垂線重合即可,不需要精確調節水平.
2.4 碰撞瞬間擺球速率的確定
同一組實驗中,兩擺球擺動半徑相同,驗證時只需確定速度與擺角的關系,可借助歐姆表刻度“思想”,將最大擺角對應為“等效速度”(如圖7,注意刻度不均勻),可使實驗驗證更快捷.
3 操作與效果
兩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均可由等效速度盤直接讀出,由圖8所示,可讀出v1=6.3v0、v′1=1.5v0、v′2=6.4v0,擺球質量由天平測出,表2是實驗的數據記錄,平均實驗誤差約為6.7%.
4 教具亮點
本實驗材料易取,成本低,裝置設計精巧,突顯對原理的理解;帶檔針的連接桿與定位指針的配合,方便定位最大擺角位置;雙線擺、可調橫桿、可調螺母、重擺球易于實現對心正碰,滿足守恒條件;兩個獨立、可調節的刻度盤,降低了裝置的校零難度;運用“歐姆表刻度”思想,將最大擺角直接對應為速度,大大簡化了實驗的計算難度.本實驗的設計思想和理念為實驗優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5 誤差分析與改進設想
受制作工藝影響,本教具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分析如下:
(1)各種阻力影響降低程度不夠.例如,定位指針轉動軸處、各部件連接處的摩擦,連接桿帶動定位指針時的撞擊以及整個裝置的振動.
(2)測量擺球擺動角度的指針定位存在不可忽視的系統誤差,尤其是入射球碰撞后存在明顯的系統誤差,改進方案如圖9所示.
(3)更換不同質量的擺球進行實驗時,由于球的半徑以及擺動半徑都會改變,需要進行相應的調節,過程比較繁瑣.因此,可以參照杠鈴的原理,制作質量可以調節的擺球(如圖10),將擺球兩側切去,通過增減配重片的方式來改變擺球的質量,而無需更換擺球.可以方便實驗,同時減小誤差.
6 結束語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利用日常用品改進實驗或開發新實驗.實驗課程資源不僅限于實驗室現有儀器和設備,日常用品、廢舊材料也是重要的實驗室資源.低成本、高質量的物理實驗可以使學生有更多動手實驗的機會,有更多親歷實驗演示的機會,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創新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顧江鴻,李春密.物理演示實驗探究化結構要素的建構[J].物理教師,2019,40(04): 2-5+15.
[2]張維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