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慶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園區的建設已經形成信息化供應鏈模式,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進行信息處理,將獨立、分散的設施信息集中,最終將園區打造成智慧整體。本文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智慧園區的建設進行了研究,以明確園區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為今后的相關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建設策略
一、智慧園區的發展
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園區發展是推動產業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發展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許多園區根據實際情況和長遠發展目標,制定了園區規劃方案,以打造現代化的智慧園區。研究表明,在建設智慧園區實踐階段,信息化投資成本所占比重在10%至15%之間。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2018年用于園區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高達2688億元。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全面推廣,智慧園區也將迎來革命性發展,所要進行的智能設備投資規模難以想象。工信部在2019年正式向四大運營商發放了5G商用牌照,這也意味著我國將進入5G信息時代。5G網絡與4G網絡有很大的不同,5G網絡速度更快,可以滿足數據實時傳播需求。毫無疑問,5G網絡對于智慧園區的信息化建設必不可少,極大促進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全息會議的實現。
目前,智慧園區的信息化建設已經突破了傳統園區的設計思路,著眼于新興產業的經營特點,在生產、生活中融入智能技術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現代智慧園區的整體功能也與傳統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如服務轉型更加滿足了運營需求,更加體現了園區的信息化發展程度。從總體上看,各類園區的信息化建設可分為起步階段、完善階段、智慧化階段三個層次,其中智慧化階段主要是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傳感器等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化產業鏈的發展。
二、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3000到4000個智慧園區,其中信息化建設和智能化管理是兩大難題。服務、監督、運營等是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為了在創建智慧園區的過程中將高新技術有效結合,應該提升整體規劃的系統性。隨著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的探究不斷深入,園區的綜合性、舒適性、便捷性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關注。目前,傳統園區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各系統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各種信息的傳輸存在滯后性,并且獨立的信息系統容易阻礙信息傳輸,使得信息處理能力不足,無法實現智慧管理,導致園區管理存在漏洞。因此,面對傳統園區存在的弊端,提升園區的信息化程度尤為必要。
三、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統籌不足是一大問題,各部門對智慧園區的信息化建設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容易造成實施目標不明確,嚴重浪費了資源。與此同時,缺乏總體分析和決策支持也是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除了能夠滿足日常辦公活動和業務活動的系統外,大多數園區在資源分配、財務管理、風險分析等方面的系統建設仍然滯后,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智慧管理的需求。此外,數據處理能力低下,仍然需要人工進行完成,不僅數據處理錯誤率高、效率低,而且數據傳輸缺少時效性,嚴重影響各項決策的執行,使得大量的管理人員忙于數據收集和分析。
四、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策略
(一)加強實際需求分析
智慧園區的信息化建設從本質上講,需要為用戶提供各項服務,提高運營和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充分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尤為關鍵。因此,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園區運營狀態,為決策、管理、宣傳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實現工作環境的優化,促進園區各系統構成統一體系。
(二)設計系統宏觀模型
從智慧園區的需求出發,需要從分析、管理和服務三個方面對信息化系統進行設計,以促進各項功能的協調,有效地促進園區管理、決策、服務的智能化。首先,在分析模塊的構建中,需要完善信息門戶、網站門戶、移動客戶端的框架,嚴格分化訪問機制,構建適用于大數據分析環境的信息模型,為用戶提供數據支持。其次,在建設管理模塊時,應充分了解各部門的實際需求,并建立分級系統,要求屏蔽上級系統的功能和數據接口,避免數據庫和中間件的重復建設,合理減少建設成本。最后,在構建服務模塊時,應貫徹人性化服務理念,完善系統語法接口體系,增強用戶體驗,從而有效提高服務平臺的靈活性。
(三)強化應用系統設計
在智慧園區建設過程中,智慧產業、政務、民生是主要的建設目標。智慧產業主要包括智能商務服務平臺、射頻識別支付等模塊。通過將智慧產業平臺與物流配送中心、公共信息平臺、人事代理平臺及其他相關應用直接連接,可以實現高效的信息溝通。智慧政務主要包括綜合管理平臺、調度指揮平臺、安全防護平臺、交通管理平臺等相關應用,這些平臺可直接與控制中心連接,對各功能模塊進行架構,實時獲取園區動態信息。智慧民生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社交平臺等模塊,為園區內工作者提供人性化的便民服務。
(四)提升平臺層建設
智慧園區的平臺層主要建在信息中心機房內,由交換區、訪問區、數據中心區等模塊組成。交換區本質上是一個數據交換中心,主要采用分層網絡設計形式,由核心交換機和路由器通過光纖鏈路的交互和并行連接構成。同時,為了避免發散數據擁塞和網絡故障,可以設置核心交換機流量分類、以太網通道、信息標記等功能。訪問區主要使用大門戶平臺,根據系統運行需求與應用端口連接,起到信息感知、監控的作用。數據中心區主要是以云計算平臺為核心,可以在應用平臺上承載多種業務,確保各個網絡交換環境的獨立性。數據中心區以集中式模式對信息進行存儲,連接不同類型的應用服務器,確保數據庫的平穩運行。
(五)完善通信網絡設計
在智慧園區建設中,通信網絡是一個重要的模塊,不僅要實現無線網絡的全方位覆蓋,還包括光纖寬帶接入網、三網融合等。這些模塊可以滿足系統入網、IP語音業務、信息通信業務的需求,而且可以保障應用平臺的運行,為各種業務提供承載網絡。
(六)優化公共管理服務
大數據和云計算在智慧園區建設中的突出作用受到廣泛關注,其高效的數據處理方法為各項業務提供了科學依據,并且可以有效地保障數據管理的穩定性。公共管理服務平臺在優化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云管理中心、安全中心、計算中心、支付中心等模塊。其中,云管理中心主要
五、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的創新發展
(一)引入無線傳感器技術
在智慧園區中,無線傳感器可以有效地解決物聯網系統中的感知問題,作為一個龐大的網絡,所有的傳感器節點都緊密連接,每個傳感器節點自行對信息進行過濾,轉變以往的隨機選擇形態。在選擇傳感器節點時,應充分考慮園區的實際環境,確保每個傳感器節點連接形成“網”,實現園區內部信息的實時采集和管理網絡拓撲。
(二)引入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高科技之一,主要利用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讀寫射頻卡等進行信息記錄,實現非接觸式雙向數據通信,用于目標識別和數據交換。如果使用單一的無線傳感器架構智慧園區系統,只能起到傳感作用,在識別大量的信息過程中會出現偏差。而引入射頻識別技術可以實現園區的動態監測、分析、管理和運行,有利于提高園區管理水平。
(三)引入3S技術
“3S”主要是指GPS、GIS、RS,即全球定位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可以實現園區內信息的統一化處理。3S技術在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可以使各系統形成一個整體,及時準確地反應園區環境信息和空間信息。利用3S技術對園區進行監控,如果園區內存在問題,能及時發現并有效解決。同時,根據相關信息的變化,可以對影響園區運營的因素進行預測,有利于強化園區的管理。
(四)引入MSTP技術
MSTP技術是一種基于SDH的多業務傳輸平臺,可以提供多種業務服務,包括訪問ATM、TDM、以太網等,實現多業務節點的運行。MSTP技術在智慧園區中的應用,可以增強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滿足視頻會議、全球電話等業務開展需求,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如果智慧園區信息系統存在問題,可以利用MSTP技術將問題發送給專家,及時解決系統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慧園區的建設應以智能為理念,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有效整合信息資源,滿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智慧園區加強信息化建設,極大提高了園區運營效率,不僅擴大了服務范圍,而且能夠優化園區內部環境,打造園區的知名度,有利于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實現智慧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凱書,張怡,嚴杰.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2] 銳捷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園區的信息化建設[J].智能建筑,2016,(6):47-48.
[3] 王建利.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J].計算機與網絡,2020,46(13):42-43.
[4] 趙躍東,姜玉泉.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24):47-48.
[5] 劉濤.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研究[J].電腦迷,2018,(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