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增義,江蘇省徐州市淮海國際港務區柳新鎮中心中學業務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導師,江蘇省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徐州市中小學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徐州市師資培訓專家組成員,曾獲江蘇省課題成果評比一等獎。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省市級重點課題8項。
[摘? ?要]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是促進教師專業生長的重要一環。教師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時間很多,這些時間具有零散與短暫的特點。從碎片化時間的價值向度來看,它具有正向引領和融合加工功能,體現了時間的本真意義與教師的社會價值。有效管理碎片化時間需要探究影響時間管理的因素,加強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與認同,加大名師示范與專題培訓力度,并運用結構化思維方式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
[關鍵詞]碎片化;價值向度;專業生長;時間管理
中共中央 國務院2018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苯逃吭凇吨行W、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教師要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這些都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每一位教師不僅要積極參加學校和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還要有計劃地進行自我研修。而科學利用與管理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充分發揮碎片化時間應有的價值,是自我研修的重要途徑。
一、碎片化時間定義
1.廣義范疇
廣義上的碎片化時間泛指人們乘車、排隊、餐后、等人、會隙、購物等不確定的零碎時間,是工作與特定任務之外的短暫、閑散的時間。因為工作性質的不同,白領群體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普遍較高,如他們普遍會隨時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處理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情,藍領群體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則較低。但是由于碎片化時間的短暫性與隨機性,其大多被人們浪費或僅做休息之用。
2.教育范疇
從教育視角看碎片化時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在工作中除去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參加學校教研活動之外的閑余時間,是可以直接用作自我專業發展的時間。比如,走進學校圖書室進行短暫閱讀或查找資料,或者反思當天教學的得與失,寫寫教后記,或進行網絡學習等。二是工作日外的雙休、寒暑假中的自主時間,除去用于做家務、孩子教育、購物、出游等活動的時間,剩余的零碎時間也比較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進行專業發展活動,這些活動可稱為碎片化學習。
二、相關概念辨析
1.碎片化知識與碎片化學習
知識是逐漸積累的,知識與理論的形成是漸進的,從這一角度來說,知識是碎片化的,或者說由碎片化的知識組成系統知識,最終形成理論。而在教育進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整合各類知識為教育教學實踐所用,為促進學生與自身發展所用,這一過程就是碎片化學習的過程。比如擔任班主任工作,對班干部的培養、后進生的轉化技巧與方法都需要在教育實踐與學習中獲得;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也需要經過多年積累與領悟,在日常寫案例、隨筆及研討培訓中獲得,這些學習活動又多是在課余完成的,因此是碎片化學習的成果。正如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所說,“知識本身是碎片化的,處處留心皆學問”。所以我們要把碎片化學習當作一種習慣。總體來講,碎片化知識需要碎片化學習,而碎片化學習可以促進碎片化知識的整合與拓展,甚至是體系的構建。
2.碎片化學習與系統化學習
碎片化學習與系統學習是并存的。個人知識的積累既需要碎片化學習也需要系統化學習,但不同知識有時要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材教法等知識是教師以前在大學階段通過系統化學習獲得的,工作后有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也需要系統性學習,比如信息技術的應用。但工作后更多的是碎片化學習,并由此獲得漸進式的專業知識的積累與提升,比如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論文寫作技巧等。系統化學習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段,一般是集中在幾天、十幾天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有鮮明的學習主題,有時還要進行考核測試;碎片化學習則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必要的反思與知識補充,比如及時向老教師請教、查閱網絡與圖書室資料等。
3.碎片化時間與時間碎片化
碎片化時間與時間碎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指平時工作之余零碎的小塊時間,后者則是人為地把大塊時間人為分割成若干小塊。通常,我們會在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中走向成功,也會在時間被人為碎片化中滋生惰性。利用碎片化時間及時完成小塊任務是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的表現,而人為把時間碎片化再賦予任務是工作拖拉的表現。例如,在每節課后寫寫教后記,看看微信群通知,或對個別學生進行談話,利用課外活動與讀書團隊一起研修,或在教學網站、公眾號互動、進行視頻學習等都是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的表現。所以,應提倡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而不是有意把時間碎片化造成浪費。
三、碎片化時間的價值向度
1.彰顯時間的本真意義
深圳大學的汪天文教授說:“時間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活動,從這一意義上說時間體現了生命與生活的意義”[1],海德格爾認為“要領會生存的意義離不開時間這個維度”。他們都賦予時間以積極的意義,時間在奮斗中得以煥發生命的光輝,并在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不斷“發揚光大”,體現出時間存在的本真意義?;匾暯處煹墓ぷ?,只有學會規劃時間、珍惜時間,用好碎片化時間,在時間的“度量”中不斷拓展時間的寬度,才能一步步實現有價值的人生教育,體現教育應有的張力,詮釋教師的生命意義。
2.引領教師專業化自主生長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視角看,“自主”指主動選擇、體驗與創造;“生長”即建構。自主生長式發展可以喚醒教師沉睡的潛能,激發教師的內在動機,逐漸形成“自我體驗—自我導向—主動建構”的反思及成長路徑。碎片化時間雖然是短暫的,甚至隨機的,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卻可以集腋成裘,是教師專業提速的“加油站、催化劑”。因此,養成良好的碎片化學習習慣能大大促進教師的專業生長,加速名師成長進程,形成自主生長式教師專業發展新范式。
3.促進經驗知識的整合加工
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都屬于經驗知識。碎片化時間是廣大教師反思經驗知識、升華理論的良好契機,是教師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二次融合加工的“工作間”。一是學校組織的集體教研、培訓活動獲得的材料繁多、凌亂無序,需要利用碎片化時間做“加減法”,對習得的知識進行梳理、重組與深加工,不斷提升對自身專業的掌控能力。二是教師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是零碎的、淺表化的,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整合、反思與提煉。三是教師每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授課和學生管理,以至于沒有整塊的時間進行教學反思教學。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余通過隨筆、案例、論文、課題研究、網上研修等形式及時總結,從而拓展專業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實現個人能力的不斷提升。
4.提升教師的社會價值
從傳統意義來說,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肩負著傳承文明的重任。教師的職業首先具有社會性,教師的勞動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不能割裂地只談教師的專業發展。要體現勞動的社會價值,教師一方面需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加快個人專業知識的增值;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勞動創造物質文明,傳承精神文明,傳授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培養與訓練一批批能夠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未來公民,促使教師的社會價值最大化。從這一方面說,教師要盡可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學習與研究,研究社會、學生、家長與課程,及時吸納各方面知識,充盈自己,以服務社會。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高度重視教育,把教育與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及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教師的社會角色進一步多元化。
四、碎片化時間的管理對策
1.探究影響時間管理的因素,聚合零散的碎片化時間
影響時間管理的因素有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概括地講,內部因素就是個人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等因素。調查顯示,個人因素主要體現在教師個人自控力弱、成就意識不強,或者錯誤認為碎片化時間沒有價值等方面,因而沒有學習動力;家庭方面多體現在家里孩子小、家務事多;學校方面主要是引領不夠,政策支持不足;教育主管部門檢查過多等。通過訪談也了解到,中小學教師課務重、工作時間長、競賽多、評比多,從而影響到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這些都是干擾教師時間管理的不利因素,學校需要思考對策、改變做法,讓教師有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比如會議盡量少開,改發郵件、微信傳達,或幾個會議合開;合理安排教師子女接送上學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及學??梢跃酆铣龈嗟乃槠瘯r間,助力教師的專業發展。
2.通過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與認同,培養碎片化時間管理意識
當前,教師碎片化時間的管理意識普遍淡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強烈的專業發展意識,這就需要學校能夠引領與推動教師走上專業發展的幸福之路。學校要強化教務處、教科室的管理職能,通過成立名師工作室、讀書團隊、“四有”好老師團隊來推動教師的發展。還可以通過評選學科首席教師、各類標兵,加大對優秀教師的宣傳與獎勵力度,提高廣大教師想發展、主動發展的意識,不斷提高對個人專業發展的認同感。教育主管部門則要加強這方面的頂層設計,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并在評價與激勵中引導教師合理規劃與自主發展,逐步樹立碎片化時間管理意識。要激活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完成某一工作的自信程度,涵蓋了對結果的期望[2]。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教師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提高碎片化時間利用率,逐步樹立職業生涯意識。學校可以通過目標引領、初嘗成功、參與活動、情緒喚醒等措施激活教師自身潛能,匯聚教師專業發展源動力。
3.借助名師示范與專題培訓,優化碎片化時間管理方式
恩格斯曾說:“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雖然現在不少教師有一定的發展意識,但對于如何加快發展步伐、如何優化時間管理方式、還需要名師的幫扶與指導。調查顯示,省市名優教師、特級教師每個工作日約有1.45小時的碎片化時間,雙休、節假日閑余時間更多,關于如何有效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名師們都有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在他們看來,碎片化學習要采取“填補法”,而非“合并法”,這樣可以利用點滴時間完成小塊任務,實現量變到質變;平時則采用手機備忘錄提醒法、列表法等安排相關任務。因此,學校及各級主管部門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名師的示范作用,組織名師開設專題培訓,現身說法,讓年輕教師能夠學到名師的直接經驗,學會高效管理自己的閑余時間,加速個人成長進程。
4.運用結構化思維方式,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
針對碎片化時間零散、無序的特征,可以運用結構化思維方式對其加以合理規劃,以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結構化思維是一種高效工作方式,結構化思維方式的作用是快速完成方案,條理清晰,有效整合碎片化時間。結構化思維的步驟包括“確定任務—情況分析—制訂計劃—分解任務”。即在總任務下分解出若干子任務,建立任務賬單,放置在辦公桌旁,周周如此,使教師快速、全面、深入地利用小塊碎片化時間進行清單式、導向式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這里要把握兩點:一是時間碎片化了,但學習體系與結構要保持整體性與連續性,要分析自己有哪些學習任務需要分解;二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每周有哪些碎片化時間,以及如何分配這些碎片化時間。
總之,在工作時間、家庭時間、休閑時間與個人時間中把握住碎片化時間,做好相關“規劃與準備”,進行終身碎片化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切實關心教師的發展,加強培養、培訓與指導,完善制度建設,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促進每位教師做最好的自己,并以自己的成就影響身邊的每一位學生,師生一起成長,一起收獲幸福與未來!
參考文獻
[1]汪天文.時間理解的三個向度[J].深圳大學學報.2004(21):24-24.
[2]肖克奇,等.大學生碎片化時間管理現狀調查[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55-57.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