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摘 要: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創生于工業社會的早期,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內在矛盾,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憂患意識。發掘和整理這種生態憂患意識,無論對于全面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思想而言,還是對于反思當今社會生態問題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立足于經典原著,分析其重要的生態思想,為正確應對生態危機問題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撐。總的來說,要以馬恩生態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改變不合理的生產制度和生產方式,重在從現實和人本身出發,尊重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從而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思想;生態危機;當代價值
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哲學家所關注的問題,就人與自然關系的演化歷程而言,人的認識經歷了協調與沖突以及應對矛盾沖突的過程。由于人自身所掌握的工具的增多、技術的應用、自身意識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出現問題,一系列的生態問題顯現。就人所普遍面臨的生態問題,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思想觀念出發,從人與自然的相對性地位關系加以認識,為當下社會普遍的生態問題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借鑒,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角度賦予理性思考,從理性角度認識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
一、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蘊含的生態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觀建立在對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批判基礎之上,經歷了從提出、認識到逐步深化的過程,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從而得到了系統的闡述。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首次論述了有關生態思想的內容。馬克思說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34這里闡述了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和先在關系,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也是人存在的先在基礎,人的存在與發展立足于自然,沒有自然的存在,人和社會也將難以存在。就像他所說的:“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1]31人類要在社會中生存,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來滿足其生存需求,這就須與自然發生聯系,因為這一物質生產活動離不開自然提供的基本的物質資料,即人的物質生產是在自然之中進行的。自然給予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生產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說,沒有自然,沒有自然提供的物質生產基礎,人類什么也不能創造,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根本無從開展,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實現是由自然提供的。
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中走出來并走向了歷史唯物主義,最終歷史唯物主義得以創立。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豐富了生態思想的內涵。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在現實性上,首先論述了人的本質問題。他說道:“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在于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2,明確了人與社會的實踐關系。“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1,論述了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問題,明確了人影響環境,環境也影響人的生態思想,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人的存在與發展處于自然中,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也在影響自然。自然也正是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才有了現實性,才是現實的關于人的自然。也就是說在看待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我們應從實踐的、現實的自然的人的角度分析。
《德意志意識形態》就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進行闡述,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生態思想。“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3]67。“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物質生活本身,而且正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3]79。人要實現在自然中的生存,進而實現創造歷史的活動,首先須得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物質資料生產離不開自然提供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因而自然提供給人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資料,構成人生存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同時人的改造自然、創造社會歷史的活動,是在自然中進行的,與人的物質生產相聯系。這表明了自然在人類生活、歷史發展中占據的支配地位。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關于自然科學的著作,是生態思想的明確化的闡述,也是其生態思想的深化,明確了人對自然任意征服的行為最后會報復到人類自身,深化了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認識。首先從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入手,他認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4]158這里就說到了人所固有的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但他還說道:“但是我們不應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因而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4]158從這得知,人類自身能動性具有有限性,人類不能隨心所欲、任意地支配自然,自然是占據支配地位的。基于自然支配地位的認識,恩格斯提醒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改造應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利用自然規律,合理改造自然,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資本論》中,馬克思深入論述了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下,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過程。在談及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生產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匯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5]579這里馬克思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城市化和資本擴張,以及資本主義不斷擴張的生產方式帶來的與自然和人之間的矛盾,危及了人的身心健康。從這看來,馬克思認為解決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問題,在于調整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置于自然和人可承受的限度內,這對現今社會的生態危機的解決提供了借鑒。
二、生態危機問題解決之路徑
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態思想立足于社會現實,展望人類未來發展,為之后人類的生態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路徑。
1.人類相對性地位的認識。《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中,馬克思主要敘述了人與自然的先在關系。自然是人的先在基礎,沒有自然的存在,沒有自然提供的物質生產資源,人的存在無從談起。因而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是相對性的。生態問題的解決,需要從人本身出發,認識人在自然中的相對性地位。轉變人的生態觀念,認識到自然孕育著整個社會中的人類,但自然所能提供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自然有著有限的修復能力,一旦超過自然可以承受的限度,自然將以災難的形式來回報整個人類社會。因此,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類,應該認識到自身在自然界中的相對性地位,正確認識自然規律,在自然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進行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使之適合于人類本身的根本發展需求。
2.實踐理念和實踐活動的轉變。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不外乎是從人的實踐和現實性角度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表述。他認為人的本質在于現實的社會關系,人的實踐活動組成了人的現實關系,而人的實踐活動影響自然,自然也影響人的實踐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談及了自然與人的相互關系,通過合理的實踐理念和實踐活動,才能使自然與人和諧發展。當下面臨的生態問題,要我們從正確的實踐理念和實踐活動出發,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以自然的承受為限進行基本的物質生產。從人類現實關系角度出發,改變人類不合理的實踐觀念和實踐活動,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人的物質需求滿足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于生態思想的表述從人類自身開始。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有生命的個人的生存,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行所需問題以及其他需求的滿足,而這些需求的滿足僅僅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現成的資源遠遠不夠,還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這種物質生產活動是基于對自然的改造來滿足人類需求的,也是必須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歷史前進的前提。而人類的這種物質生產活動,為了更高需求的滿足,人對自然的認識發生變化,加深了改造程度,對自然的索取也不斷加劇,忽略了自然給予人類物質資源的有限性,最終導致生態問題嚴重化。當下生態問題的解決,夾雜著人類生存與更高需求的矛盾。在人類生存發展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還得遵循自然固有規律。社會歷史的發展不以自然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這樣,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有保障,自然又能夠給予人類和社會發展所需的物質資源,實現自然與人的雙向發展。
4.自然支配地位的認識轉變。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明確表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雖能運用自身固有的能動性改造自然,但自然仍處于支配地位,人類不合理的物質生產活動使得自然以災難的形式報復人類。這從一定意義上啟示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應合理運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生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從思想上認識自然的支配地位。沒有自然的存在,沒有自然提供的物質生產資料,人類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從何而來,更別提人的更高的發展需求。在這里,人類中心主義是行不通的,一味以人的利益的滿足為前提,對自然任何不合理的改造活動終究威脅人類的生存,從根本上損害人類自身。因此,人類的固有的能動性活動應遵從自然支配地位,認知到自然有限的修復與給予能力,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整體上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5.應對生態危機的生產方式轉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生態危機的表述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上。主要是資本主義無限擴張的物質生產,造成資源緊缺和環境破壞,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受到挑戰,威脅著人的生存與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應對生態問題,在于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將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置于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內,以自然環境的保護為前提,進行合理的物質生產活動。這在現如今也是同樣的情況,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合理運用科學技術的力量,解決一些環境難題,實現環境保護與科學技術的雙向發展,促使生態危機的解決路徑探索落實到實踐當中,正確應對生態危機,實現人與生態自然的協調化發展。
三、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啟示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下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深刻意義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于人類發展道路上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1.立足于人類自身發展。馬恩生態思想來源于對現實社會的考察,對其生態思想的啟示分析,須立足于社會發展中的人這一特殊中心。人的存在與發展是社會的核心,人類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正是有了人類的改造和實踐活動,才創造了人類的歷史,社會也就產生。社會也為人的存在提供了所需的基本物質資源,因而人與社會是相互的。人類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基本的物質實踐活動應以自然環境作為必要支撐。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與社會是統一的整體。人們的生存發展問題與自然社會環境的保護似乎是一個兩難問題,人們要想在社會之中生存,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就不得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追求經濟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損害了人類自身利益,不僅給當代人類生活帶來了威脅,也損害了后輩人的發展利益,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在這個角度上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人的自身發展,明確提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保護,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自然才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永恒的、可持續的資源基礎。
2.從對立、對抗到和諧的發展道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經歷了逐步深化的過程,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可以得知,主要經歷了從對立、對抗到和諧的這樣一條道路。人類最初從自然中分化出來,因自然具有強大的控制力與影響力,人的自身能力不足,人是相對處于弱者地位,人與自然就處于一種屈服的關系之中。人類如同動物一般服從自然界的統一控制與安排,人對自然的改造也只是簡單地用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這一時期人對自然還是處于敬仰的狀態。伴隨著人所能掌握的工具增多,能夠運用更多可得到的工具進行物質生產,滿足了人的更高的需求。人類試圖征服自然,使其適應人的生存與發展,這時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為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狀況,漸漸走向了對立。人所能利用的工具越來越多,人類主體的能動性作用進一步發揮,人類不斷試圖對自然做出改造,改造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走向對抗性。在這一對抗性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開始面臨嚴重考驗,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因為對自然界不合理的改造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引發的資源、生態問題,已經開始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這時,處在尋求更高發展層次中的人類,逐漸認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由于人類的不合理改造和實踐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性以及對人類生存的危及,人類試圖開始對這一問題進行挽救,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路徑,并力圖從當下現實出發,立足于理論與實踐,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道路。
3.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認識。主體與客體的概念就是來自馬克思基本原理的哲學觀點。他對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分析采用了中介一詞,認為主體是具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而客體是可感知的、一切存在的任何物,主體對客體發生作用須得通過中介,在不同事物狀態中,主客體的關系也是可以改變的。同樣,對于生態關系的認識也是如此,人在自然中的主體地位不是永恒的。人雖然可以作為實踐主體,能夠利用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而自然作為客體,提供著滿足人發展的基本物質資料。但這種主客體關系不是永恒的,隨著自然事物的發展、人類社會的不斷演進,自然反過來作為主體制約著人類客體的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實踐基礎上的主客體的統一。人類須正確認識與自然之間的主客體關系,恰當地處理這種主客體關系,為面臨的生態問題提供新的認識視角。
四、結語
以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生態思想作為論述的基礎,對于生態問題進行思考,從中得到啟發性的意見。對于生態危機,借鑒馬恩的人與自然的觀點,從不同的方面給予可行性建議。結合人的理論和實踐活動,轉變人的不合理的觀念,轉變不合理的實踐活動,深層次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傳統的主客二分的觀點中抽離出來,認識到人在自然中的相對性地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