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波


摘 要:結合小學生的美術學習特質、平板電腦繪畫的應用特點,以及現有的物質技術條件,本文從打破時空,便捷備課,提高探究能力;激發內驅,細化過程,突破重點難點;清晰示范,引領方法,促進創意表現;優化互動,和諧對話,同頻共振四方面闡述了平板電腦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利用多功能繪畫軟件豐富藝術體驗,降低創作難度,幫助學生設計、創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提升學生創作自信,增強教學交互性,進一步提升師生的美術素養,實現師生共贏。
關鍵詞:平板電腦 便捷備課 創意表現 互動交流 同屏共振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探索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鼓勵他們主動檢索美術信息,利用計算機創作美術作品,互動交流。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為社會帶來了革命性變化,驅動了數字化學習的研究與應用,移動設備飛速更新,為學習提供了媒介和工具,促成學習理念的變革。當下美育需要與時俱進,筆者嘗試將平板電腦引入課堂,借用互動課堂,繪畫軟件等多種App,拓展課堂教學思路,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下面筆者主要以浙美版六年級下冊《會動的“畫”》一課為例,談談平板電腦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
一、打破時空,便捷備課,提高探究能力
素材獲取,高質便捷。筆者根據學生學情、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通過平板電腦獲取海量的信息、圖片、視頻等素材,并合理地借鑒、篩選、梳理、整合,作為教材信息的補充,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圖像識讀資源。
借用平板電腦查找素材,具有比在電腦上打開各種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搜索速度快、質量高、下載方便等優點。在《會動的“畫”》這一課中,筆者出示的部分動畫是通過平板電腦中的App如微信公眾號、小紅書、微博、抖音等渠道收集,然后通過篩選,選出最適合、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視頻。下載視頻后,筆者根據需要通過移動終端中的剪映、小影等App對視頻進行剪輯、調速、修改、配音、畫面裁剪等,確保視頻在課堂呈現時確實有效。
備課環境,打破時空。通過平板電腦,筆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備課,不用局限于電腦前,可隨時隨地通過手中的移動終端用手寫、觸摸、語音、截圖等方式快速記錄靈感,最后再對資源進行整合,讓創意隨時發生,備課隨地進行,大大提高備課效率。
課前拓展,自主探究。筆者整理相關拓展資料,課前通過釘釘家校本發送給學生,學生可以提前了解上課學習的相關內容,讓美術課堂更加高效。在《會動的“畫”》一課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個任務。借助互聯網了解抽拉式、轉輪式或其他動畫制作方式、動畫歷史等知識。這樣的拓展內容,以往筆者可能會放在課堂最后作為一種知識拓展,但是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學生課前完全有能力自己去了解,通過自己的搜索獲得第一手資源,進行自主性、探究性學習,開闊藝術視野,比教師直接播放傳輸更有印象,課堂上也可以相互分享交流,一舉兩得。
二、激發內驅,細化過程,突破重點難點
刺激感官,激發興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美術課感興趣,就會專心致志地研究,激起探索和自主創新精神,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在移動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移動終端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當代學生的生長環境圍繞著手機、平板電腦、電話手表、微信、抖音、動漫、電子游戲等。學生對這些新技術、新應用不陌生,而且具有高度的興趣。因此各種移動終端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自帶光環。移動終端進入課堂,人手一個學習終端,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結合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通過觀察、觸摸、體驗等過程強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
自主體驗,解決重點。課的導入環節,筆者創設情境,以正在進行的廣播操比賽為導入,請學生1展示一節廣播操,請學生2用教師機拍一組照片,記錄下這一過程,利用互動課堂,將這組素材推送到學生機上。
師:我們看看這位同學拍的照片,拍得如何?做操的同學做得如何?
學生3:拍得非常專業,做操的同學也做得非常認真。
學生4:關鍵動作都拍出來了。
師:這位同學動作標準,我想對這組照片稍加加工,你們看看,照片加工后和你們平板電腦中的照片有什么不一樣?
隨后,筆者將這組照片插入到繪圖軟件procreate里,利用動畫功能,快速播放。
學生5:照片好像動起來了。
學生6:我們的照片就是靜止的,處理后就像在做操。
以往的課堂,基本都是事先做好素材,而這次,素材請學生自己拍,真正讓學生體會課堂主人的感覺,人手一臺平板電腦,課堂素材當堂推送到學生機上,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筆者又調慢了圖片的播放速度,請學生觀察,兩者播放效果有何不同。
學生7:剛剛是動起來的,現在就是一張張圖片播放。
學生8:剛剛主要放得很快,速度調慢了就沒有動的效果了。
師:原本一幅幅靜態的畫面,通過連續播放,會給視覺造成畫面會動的感覺,這就是“視覺暫留原理”。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畫或一個物體后,在0.1-0.4秒內不會消失。利用這一原理,在一幅畫還沒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畫,就會給人造成一種動作連續的視覺效果,我們看到的電影、動畫片就是運用了這個原理。
筆者請學生將照片導入到procreate里,親自試一試,感受時間調快和調慢的效果。以往這樣的環節往往是教師播放,學生只能看老師播放,或者個別同學體驗,整體的體驗感不是很強,而現在人手一臺平板電腦,人人參與,更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了視覺暫留原理。
對比觀察,突破難點。筆者又請示范做操的同學再做一遍,用ipad開啟連拍模式,記錄這一過程。圖片插入到procreate,采用相同的速度,點擊播放,請學生觀察。在同樣的速度下,現在的跟剛才的動畫比起來,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9:跟剛才的動畫比起來,現在的動畫更加連貫。
學生10:剛才的動畫比較生硬,現在就比較自然。
師:造成這樣的差別是什么原因呢?屏幕上的這組照片和你們手中的這組照片有什么區別?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11:屏幕上的圖片數量更多。
學生12:我們手中的這組照片操動作和另外一張差距很大,比如一張手還在上面,另外一張就在下面了。
學生13:現在的圖片動作更加多,動作跟動作之間變化比較細微,就像慢鏡頭回放一樣。
師:看樣子,大家已經發現了動畫最關鍵的機密,每兩個動作之間要有微妙變化和聯系,變化越微妙,動作效果就越流暢。
通過對比教師機和學生機的動圖,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動畫流暢的要素,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三、清晰示范,引領方法,促進創意表現
清晰示范,掌握方法。美術課堂中,教師示范起到引領作用,高效地示范關系到學生后期的創作。如何做一個無紙化的動畫?筆者錄制了微課,利用視頻剪輯功能,在關鍵點處用慢回放處理,重復步驟加快速度,提高課堂示范效率。通過微課,向學生展示用procreate制作動畫的過程。常規的美術課堂往往在大屏幕或電子白板上展示,從教室的布局來看,不同的學生坐在不同的位置,不能兼顧每一位學生的視角,位置較遠的同學就會出現看不清的情況,如果遇到投影設備年限長,視頻、圖片投影效果更不好,這對重視視覺性的美術課來說,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教師將教學資源推送到學生機上,就不用擔心以上問題。根據學情,能力弱的學生,示范微視頻可以多看幾遍,更好地了解制作方法,為學生進行美術表現打下基礎,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降低難度,促進表現。制作一部會動的畫,圖片需要一定的數量和內容,常規的紙筆表現,學生需要重復畫很多張,并且繪畫內容需要定位。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需要借助透光拷貝,或者第一張用力畫,第二張留下印子,再畫,完成一部會動的畫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而用繪圖軟件制作,學生只要畫一次共同特點的部分,然后采用復制的方法復制多張,根據需要對每一張添加變化的動作即可,procreate動畫功能具有堆疊效果,在當前畫面操作時,其他畫面自動變成半透明效果,起到畫面參考作用。
這兩個功能可以幫學生免去很多重復動作,在寶貴的40分鐘課堂時間中,能省下不少時間。這些省下來的時間又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創作,激發創意,提高作品的完整度和創意性。繪圖軟件具有撤回功能,在創作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不斷的“試錯”,大大降低了繪畫難度,讓學生大膽嘗試數字創作帶來的全新藝術體驗和感受,進而表達自己的藝術想法和創意,有助于獲得創作的愉悅和美術表現的信心,使美術課堂變得更富于活力,更好地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四、優化互動,和諧對話,同頻共振
優化互動,增強交流。課前,教師根據課程需要,利用移動終端給學生發布任務,學生在校外使用平板電腦或家長手機,參考教師發布的資源進行預習,出現疑問在線向教師提問,教師及時在線答疑。
課上,教師機可以收發學生作業和課件,師生用平板電腦的手寫功能任意地在屏幕上答題、勾選、繪畫、做筆記。與黑板、電子白板、觸屏一體機相比,這種任意書寫、涂畫的觸控感更好,更容易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互動性。教師也不用局限于停留在黑板前書寫板書、畫圖講解,而是可以走在學生中間,巡查學生學習情況,與學生溝通,板書推送到學生的平板電腦上,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只要點擊下作品,學生作業就可以快速提交,大大提高時效。提交的作品呈現在大屏幕上,每位同學都能清楚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使學生作品分享的范圍擴大,思想的碰撞更加充分。
和諧對話,全員參與。利用搶答、隨機評價、小組互評、彈幕等新的評價方式,大大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興趣,使學生作品分享的范圍擴大,思想的碰撞更加充分。在常規的課堂中,當教師提問后,面對四十多位學生,加上有限的課堂時間,只能讓個別學生或小組進行回答,這樣很難展現所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結果,不能讓大部分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和肯定。平板電腦進入課堂,利用互通課堂的答題或彈幕功能,讓每位學生參與回答,讓教師快速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課堂最后,筆者就拋出這一開放性問題:通過今天的課你學會制作會動的畫了嗎?你能舉一反三了嗎?利用彈幕功能,學生紛紛給出答案,而學生之間也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同伴之間的回答。
同頻共振,互融共進。通過優化教學互動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平等對話的權利,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互相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產生教學共振,建立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促使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達成。
課后,學生不懂的問題依然可以向教師在線題目,教師隨時可以在線答疑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也可以用社交App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作品,曬出創意、曬出精彩,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號召: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數字化課堂呈現多元化,簡單的操作、便捷的控制,對教學方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新穎豐富的數字化技術不能取代本質的教學內容和藝術體驗,其實質應體現學為中心的教與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既要發揮平板電腦教學的優勢,又要理性地運用數字化資源,有選擇性地接受和運用,也要培養學生對各種網絡美術及相關信息的辨別、思考、探究,有選擇地接受運用,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天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30.
[2]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169.
[3]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171.
(德培小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