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飛 王艷鋒
【摘 要】 神經根型頸椎病作為臨床常見病,其上肢麻木疼痛等癥狀往往病程較長且預后欠佳,王艷鋒教授經過多年臨床經驗實踐,總結得出針刺頸臂穴結合電針治療本病,可達到“氣至病所”的針刺理念,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神經根型頸椎病;電針;頸臂穴;經驗總結
Abstract: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it often has a long course and poor prognosis. Through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Professor Wang Yanfeng concluded that acupuncture at Jingbi point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can achieve the acupuncture concept of “focal arrival of acu-esthesia” and ha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Electro-acupuncture; Jingbi Point; Experience Summary
王艷鋒教授是岳陽市中醫院針灸六科的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在臨床針刺治療方面擁有20多年的臨床經驗,擅長用針灸、針刀、推拿等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腰椎骨質增生癥、肩周炎、退行性骨關節病等多種急慢性疼痛病癥;以及面癱、眩暈等內科雜癥。尤其擅長神經干刺激療法、整脊療法及骶管注射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重癥頑疾。筆者在跟隨導師學習過程中,總結導師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要點,現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生理曲度發生改變造成椎管、椎間孔狹窄,刺激、壓迫周圍肌肉、神經、血管、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綜合征[1],故又稱頸椎綜合征。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占臨床頸椎病患者的60%左右。其臨床表現以單側或雙側頸肩部疼痛,伴或不伴上肢放射痛,亦可見上肢的麻木,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頸椎病中醫又稱項痹,屬“痹癥”范疇,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以頸肩部疼痛,伴或不伴上肢放射痛、麻木癥狀為主。病因多為:①頸部肌肉勞損,氣血運行不暢,肌肉失養,故出現頸椎關節活動不利而出現痛、麻等癥;②年老體衰,肝腎虧虛,髓海失養,關節失穩而發病;③寒邪入絡,氣血凝滯不行發病[2]。故本病發病多為內因與外因合而發病,臨床針刺治療原則總為活血通絡止痛。
2 理論探究
2.1 選穴理論 頸臂穴為經外奇穴,是筆者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穴位,首見于《芒針療法》,位于鎖骨中線上約1寸,具有舒經活血的功效,可治療上肢麻木、癱瘓等癥;另因其下有臂叢神經根分布,通過針刺此本穴可直接刺激臂叢神經,從而傳遞針感至上肢部,引起上臂及前臂的酸麻脹痛,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另根據患者麻木及疼痛部位分析其相應頸椎神經節段分配的區域,針刺相應的頸部夾脊穴,可有效改善頸部微循環,進一步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
2.2 電針原理 相關研究表明[3-4],電針存在明顯的即刻鎮痛效應及針刺后效應,前者主要指進針后至取針后0.5h,后者指針刺后0.5~24h內,電針可有效提高相應部位的疼痛閾,緩解局部疼痛。有研究[5]表明采用低頻直流電針(2Hz)可明顯增強針刺的得氣感,加強經氣的傳導,促進創傷神經修復,改善頸肩部及上肢的疼痛及麻木。
3.病案舉例
患者劉某,男,65歲,因“頸肩部疼痛3年,加重伴左上肢麻木10天”于2019年10月8日來我科就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肩部疼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伴頸部活動不利,無明顯頭暈惡心,未予診治,10天前患者感頸肩部疼痛癥狀加重,并出現左側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麻木,遂來我科就診,起病來,患者神志清,情緒如常,食欲一般,夜寐欠佳,大小便正常。查體:頸部生理曲度變直,頸肌緊張,C3/4、C4/5、C5/6棘突間隙及棘突旁壓痛明顯,無上肢放射痛,左側椎間孔擠壓試驗及臂叢牽拉試驗(+),右側椎間孔擠壓、臂叢牽拉試驗(-),雙側旋頸試驗(-),雙側霍夫曼征(-),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輔助檢查:頸椎CT示頸椎退變;C3/4、C4/5、C5/6、C6/7椎間盤突出。西醫診斷考慮:頸椎病(神經根型);中醫診斷考慮:項痹病 寒濕阻絡證。
治療方法:取穴:C4-6頸夾脊(雙) 肩井穴(左) 頸臂穴(左) 風池(左)材料選擇:毫針(規格:0.30×0.50mm,安迪牌無菌針灸針)、電針儀(型號:SDZ-Ⅱ,華佗牌)。具體操作方法:患者取右側臥位,頸臂穴采用直刺,深度約0.8寸,采用捻轉手法,至得氣感沿肩部向上肢部傳遞,肩井穴采用斜刺深度約0.8寸,風池向鼻尖刺約1寸,頸部夾脊采用直刺約1寸,并行提插捻轉至產生得氣感,加用電針治療,將頸臂穴與C5夾脊穴相連,余穴采用同側相連法,治療波形采用連續波,頻率選擇2Hz,強度以患者耐受程度為宜。每日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5天后患者自訴頸肩部疼痛緩解,1個療程后,患者疼痛好轉,上肢麻木明顯改善,繼續鞏固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癥狀好轉,告知患者頸椎病康復鍛煉后予以出院。
4 按語
患者為老年男性,平素姿勢欠佳,頸肌易受損,加之年老體弱,易感外寒,寒邪積于內,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不行,不通則痛,血不能濡養肌表,故見肢體麻木不仁,其舌色淡,苔白滑,脈弦緊,辨為項痹病之寒濕阻絡證,故在治療時宜溫經活血、行氣止痛為法。針刺具有行氣活血,調和陰陽之功效,在當前臨床保守治療中是最有效且患者接受度高的治療方法,研究[6]表明針刺可通過多種調節方式,利用最少的損傷直接影響創傷組織的修復;加用低頻直流電針治療,既可以加強行氣之功效,又可有效緩解疼痛;現代醫學解剖學認為頸臂穴為臂叢神經的體表投影,針刺本穴可直接將經氣傳導至整個上肢,達到“氣至病所”的治療理念,有效緩解上肢的麻木疼痛[5,7]。
5 小結
綜上所述,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導師貫徹“氣至病所”的治療理念,臨床注重針刺的手下感及患者得氣感,并結合現代解剖知識,總結得出針刺頸臂穴結合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對于臨床上針刺治療相關疾病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平華,孟祥俊編著.頸椎病[M].3版.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3]李香淑,胡佳慧,魯海,等.基于fMRI技術探討電針與手針中樞機制響應差異[J].分子影像學雜志,2020,43(1):12-15.
[4]黃華,陳慧娥,余文英,等.電針“夾脊”穴對坐骨神經慢性損傷大鼠鎮痛后效應的影響[J].針刺研究,2020,45(1):40-45.
[5]王艷鋒.電針頸臂穴對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鎮痛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14):68-69.
[6]劉曉華.針刺機理及其哲學基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6):744-748.
[7]劉海濤,謝菊英.電針頸臂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評價[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9,2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