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琛 王淇瑩 張超君 劉雅婷 許戈
摘 要:韶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鄉,是聞名遐邇的紅色圣地,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其中的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通過紅色文化助力“非遺+研學”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動了非物質化遺產的保護與活態傳承?!胺沁z”研學可以提高研學旅游者非遺文化素養,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模式,尋求促進“非遺”活化的新路徑。以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為例,筆者歸納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下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相互融合、創新非遺研學旅游新形勢、非遺資源展現新天地、研學教育多樣化、互聯網+激活非遺文化發展生命力、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再現非遺新樣貌、文創產品凝聚文化內涵,以期為我國文旅融合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旅融合;研學旅游;韶山
中圖分類號:G639.2;TS756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項目(S202010530012)。
自2018年以來,隨著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的完成,開啟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隨著“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國家戰略的部署與推進,非遺傳承與各地的旅游事業的建設互動越發頻繁[1]。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的文脈基因,凝結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加強廣大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和學習是我國研學旅游活動的重要目標,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推動非遺社會性傳承的重要內容[2]。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結合,是響應國家號召、傳承中華文化的舉措,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體現[3]。研學旅行與文化旅游具有內在理念上的契合,發展非遺研學旅行市場確實是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一個有效抓手。
韶山是一代偉人毛主席的故鄉,具有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是一座紅色文化名城,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中蘊藏著巨大的研學旅行價值。本文選擇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文旅融合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分析紅色文化與“非遺+研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從研學創新、“互聯網+”、產業數字化、“非遺+文創”等幾個方面對其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進行探討,從而深入挖掘凝練出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七大文旅融合發展特色,為推動我國文旅融合產業發展提供借鑒,同時為如何正確地保護和利用非遺提供新思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4]。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具有特殊的紅色文化背景、濃厚的文化底蘊,在我國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先鋒作用。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載體,兼并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與非遺文化深度融合,通過非遺文化將紅色文化直觀地表現出來。同時,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紅色文化內核,二者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為我們如何正確地保護和利用非遺提供了新思路,為非遺文化的延續注入了新生命,得出了獨特的文化成果。但其“紅色文化+非遺”的研學旅游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間。為全面推進紅色文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韶山市通過2016年提出的“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戰略目標,開始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在“產品、產業、經濟、民生、協作”五個方面,為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打造全新的發展策略,促使其由“紅色非遺旅游”向“全域旅游+研學”轉型與升級。
從非遺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研學旅游有助于擴大學生群體規模,傳承非遺的文化內涵,培養未來非遺文化的潛在消費市場[5]。研學旅游作為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文旅融合的一大特色,通過和多所學校、企業合作,創建寓教于樂、“游”與“學”兼得的特色教育形式,助力實現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為主的研學旅游事業的發展及傳播。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開發了獨具特色的非遺研學課程。其課程以“傳承古人智慧,詮釋湖湘文化,追溯偉人足跡”為主旨,遵循“活動系列化,活動課程化,課程文本化”的原則,開發了“灘頭年畫”“醴陵釉下五彩瓷”“京劇臉譜”“湘潭油紙傘”“江永女書”等多項小小“非遺”傳承人的系列研學課程,從而滿足學校多層次的研學教學要求,使旅游業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顯示了其豐富的文化功能,讓青少年獲得課堂以外的知識積累,讓非遺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得到“有機”傳承和創新。
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立足本土特色,匯聚了湖南省十四州市113項以及全國各地的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填補了湖南省此前無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空白。園內的非遺大舞臺每天進行著各種非遺表演,比如,韶山山歌、花鼓戲、皮影戲、三棒鼓等。園內收錄的郴州銀器、醴陵瓷器、韶山毛氏菜系、毛公酒、岳陽岳州扇、岳陽甜酒、益陽竹紙傘、武岡香干等,通過圖片或實物展覽、代表性傳承人現場表演展示、觀眾親身參與體驗等形式,向廣大市民展示了湖湘非遺的文化底蘊和豐碩成果,為非遺文化提供了得以存續的文化空間,延續了非遺文化的活態屬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的旅游需求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知識型、文化型旅游轉變,我國旅游市場出現了高校游、實踐游、文化游等旅游項目。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通過非遺產品的展示與解說讓游客從視覺到聽覺感受非遺的魅力?;诖?,博覽園深度挖掘本土資源,注重旅游的教育性,突出文化的實踐性,推出以“傳承古人智慧,存文明之火種”為主題的研學課程,設計開發了以傳承非遺文化為目的,涵蓋藝術、地質、民俗、建筑、考古、科學、歷史和生態環保等多項學科內容的研學課程,從湖湘文化、非遺傳承、三湘技藝、先賢名人、農耕傳統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鄉情教育、愛國教育、學科教育、能力教育等。博覽園積極開發中小學的研學課程,以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年齡段特點為依據,從湖湘非遺項目資源類型、特色、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結合當地紅色文化底蘊并確定相關項目主題、具體研學目標和所對應的主要學科,形成完整的研學實踐教育課程。園區還有拓展訓練基地,開發破冰團建、孔明鎖、踩高蹺、彈力繩拉纖、雞公車、神筆馬良及滾鐵環六大拓展項目,可同時容納500多人進行訓練,參觀者不僅能夠體驗非遺的工藝制作過程,也能在“第二課堂”上體驗學習“玩非遺”課程。除此之外,博覽園還著力開發“親子研學”“成人研學”“老年研學”“黨員干部培訓”等多樣化的研學項目,創新研學課程設計,整合資源融合發展。
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網絡傳播進一步發展。一方面,互聯網改變了“非遺”的傳承和傳播方式,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了更好地傳播形式,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給文化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動力,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助推器”,助力打通非遺文創產品的多方銷路。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以互聯網為依托,線上與線下同步展示非遺項目、出售非遺產品,同時以“文化+互聯網+旅游”的融合模式,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讓國內外觀眾在線上線下同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全力拉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傳承、保護、培訓以及文化旅游開發,創造性地將娛樂休閑、文化創意等功能集合于一體,全力打造其新的增長極。
近年來,數字經濟的突破性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驅動力,數字化對非遺行業的賦能作用愈發明顯,非遺行業借助數字化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技體驗,其產業自身將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以價值釋放為核心實現產業收入增加和產業模式升級。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著力打造符合時代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運作機制,從國家層面做非遺產業的數字資源,將博覽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化、可視化處理,然后信息化、無限期地保留。通過數字化技術將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影像、圖片等進行數字掃描采集,建立非遺信息數據庫,保留當時的非遺技藝、非遺物品等。同時,博覽園采用聲、光、電及多媒體技術,從空間維度上呈現了湖南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性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非遺+文創”是依托非遺資源,提煉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進行創意性和應用性地設計,開發出具備文化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文創商品,其落地載體以非遺工坊、非遺博物館、非遺文化產業園、非遺主題景區為主。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是保護、傳播和推廣的有效方法。同時,“非遺+文創”連接著傳統與現在、文化與市場,是旅游景區提升文化品位、推動二次消費的重要手段。
“非遺+文創”是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韶山作為“偉人的家鄉”,具有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抓住這一特點,以“非遺+紅色文化”為創意主題,設計和開發了眾多非遺文創產品,其以產品作為載體、以非遺技藝為內涵、以紅色文化升華靈魂。例如,《毛主席去安源》一圖中,偉人右手夾有一把油紙傘,博覽園便以此為創意點及宣傳點,將油紙傘與偉人之間的紅色故事結合起來,設計了一系列具有紅色文化的油紙傘,還以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圖案等為刺繡內容,將刺繡與紅色文化結合起來,創新制作文創產品。“非遺+文創”凝聚著傳統文化,連接著消費市場,文創產品使得非遺技藝與紅色精神、傳統文化等要素共同融合于其商品中,通過消費市場,給大眾展示非遺之美,給消費者群體傳遞文化內涵,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當地紅色精神的發揚和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堅持紅色文化為主基調,著力將單一的紅色旅游景區向綜合型全域旅游的新格局方向發展,率先在文旅融合、營地建設、資源整合、研學實踐、互聯網平臺、產業數字化、市場細分等方面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在全面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社會滿意度和服務滿意度的情況下,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形成獨具特色的以“非遺+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為全國“非遺+研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復制、推廣的示范和經驗。
[1] 王偉,吳思遙.游學湖湘:非遺研學旅游的湖南模式[J].創意設計源,2020(4):4-10.
[2] 朱兵.文化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9:537.
[3] 宋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7):38-39.
[4] 張夢園,柳世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紅色文化的融合[J].林區教學,2020(12):14-17.
[5] 王蕾,蔡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游相結合的實現途徑研究[J].當代經濟,2018(2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