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清 余占奎 趙嘉寧 李艷菊 唐東昕 嚴雪梅 劉燕青 劉洋
[摘要] 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是新時代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我國倡導健康中國新戰略的背景下,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民眾對物質需求已逐漸轉變為思想、精神和身心上的追求。在全球互通互融的大環境中,我國進一步提升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特別是醫務人員在大災大難面前沒有退縮,而是奮不顧身、義無反顧的沖向前線,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醫者人道主義精神,在保衛人民生命健康事業中做出重大貢獻。廣大醫務工作者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職業操守,是踐行著醫者仁心的神圣使命與責任擔當,這種大無畏精神無疑成為新時代醫學生人文道德教育的生動案例和珍貴教材。為此,本文將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 新時代;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12-0150-04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medical humanistic and moral education model in the new era
WANG Feiqing1? ?YU Zhankui2? ?ZHAO Jianing1? ?LI Yanju2? ?TANG Dongxin1? ?YAN Xuemei1? ?LIU Yanqing1? ?LIU Yang1
1.Gui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 Medical medical humanistic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y country's advocacy of a new strategy for a healthy China,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cal personnel is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economy and culture, people′s material needs have gradually changed into ideological, spiritual,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pursuits.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of interoperability, my country has further improved i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particular, medical staff do not shrink from the face of catastrophes, but rush to the front without hesitation. They fully represent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of doctors in the new era, and have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The family and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displayed by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workers are the sacred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practicing the benevolence of doctors. This fearless spirit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 vivid case and precious teaching material for the humanistic and mor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new model of medical humanitstuc and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 Medicine; Humanity and morality; Education model
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新形勢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務,為此我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社會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態勢[1]。在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沖擊著大學校園時,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問題、新沖擊、新壓力、新挑戰[2]。醫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如何培育醫學生良好人文道德,是當前醫學高校構思的重大課題。人文道德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醫療體系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3]。醫學高校對人文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相適應的醫學人才,同時要塑造醫學生堅守不渝的醫學職業道德,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1 新時代醫學人才的素質要求
1.1 人文道德教育必要性
人文道德教育是以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目標,以人的發展規律構建教育體系,加強學生人文道德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思想底蘊,使之信念堅定,明辨是非,自覺抵制不正之風,重塑形象,是推動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新時代對醫學人才的人文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因為21世紀的醫學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4]。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步有多快,其整個國家的進步就會有多快,高素質人才儲備是整個國家進步最根本的資源。
1.2 醫學人才培養新要求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就提出來的教育改革主旋律便是思想道德素質教育。21世紀的新時代是醫學高速發展的時代,是醫學教育深化改革的時代[5]。隨著醫學教育模式的改變,我國社會對醫學人才的要求,已由單純的醫學知識的掌握轉變到能力的全面發展,再轉變到人與人相處的藝術。許多國家在對未來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上,提出只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才是合格的醫學人才,這對醫學生在道德層面,知識水平,體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質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并隨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高。
1.3 醫學人文道德重要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的奮斗目標,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醫療衛生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窗口,最能直觀體現精神文明的建設成果,最能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和諧社會的溫暖。為此,加強人文道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醫療人才的首要條件。正確地把握醫學科學的發展方向,培養高素質醫療人才已成為世界醫學教育領域的共識[6-7]。醫學人才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生產力,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醫藥衛生事業的基礎。
2 社會發展與醫學人文道德教育
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是新時代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愛和尊重生命是醫學人文道德的核心內容。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培養既有仁者情懷又德才兼備的醫學高素質人才,是新時代醫學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這種背景下可以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增加學生對外交流,對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積極作用。新時代已趨于多元化和全球化,樹立正確的醫學人文道德品質,這直接影響了青年醫學生道德素質和價值觀的健康發展[8]。“以人為本”是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的立足點,也是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的核心,培養高尚醫學人文道德是貫穿于醫學生學習和工作的整個過程。新時代培育高尚醫學人文道德價值觀,需要醫學生牢牢把握人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特征,明確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的思想優勢,進一步優化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新模式。
3 傳統醫學人文道德教學存在問題
當前,許多高校人文道德教育還是以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由專職人文教師或部門行政老師組成。這使得各部門老師在人文教學中具有一定交叉性,同時呈現出廣泛性和多元性,充分發揮不同教育教學的作用[9]。但是,傳統的人文道德教育模式也出現缺乏新穎性,內容較為陳舊,不夠生動活躍,僅僅局限于教師單方面灌輸式授課,學生未能積極參與交流。灌輸式教育存在著諸多弊端,只能簡單的灌輸某些人文道德知識,而無法解決人文道德情感、信念和行為等更為深層的人文含義。同時,老師把知識的灌輸當作完成教學任務,授課內容又局限于書本并忽略了臨床實際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未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程結束后的考核中,以基礎理論的筆試考核為主,形成了以老師因考試而教學,學生以考試而學習的風氣,最終學生在完成了學習和考試之后卻并沒有接受到人文道德的內涵和精髓。
醫學人文道德在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已得到業內認同,許多高校也做了大量努力和實踐,但仍然存在“重專業輕人文”的辦學傾向。當前我國醫學高校中,人文社會學科相對邊緣化,醫學人文學科建設支持力度和師資隊伍嚴重不足,并缺乏有效的經費支撐和人員培訓[10-11]。同時存在人文課程設置不均衡、不協調,課程較少學時不足,并多作為低年級或本科生的選修課程,而醫學人文道德教育需貫穿醫學生培養全程。因此,為適應新時代對醫學生培養的需要,高等院校急需改革人文道德教育模式,解決存在的現實問題。
4 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新模式
4.1 新時代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模式
傳統課堂授課仍是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的主要授課方式,同時要不斷延伸其教育空間,將課程安排在校內校外,發揮網絡線上線下學習新模式。在各種教學活動中需滲透人文道德教育主題,做到時時有人文,處處有人文。增強人文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學生學習過程的獲得感、滿足感是人文道德教育改革的重心。人文道德理念強調教育路徑、教育載體、教育內容的多樣性,發揮人文道德課程育人作用,從多層面、多角度形成教育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12]。
4.2 積極探索新時代互聯網教育模式
新時代互聯網交流平臺在人文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極大豐富了人文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傳媒載體(微博、微信平臺等)[13]。人文道德教育平臺的構建進一步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其融入醫學生日常生活。對于醫學人文道德教育,醫學高校要時刻關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動向,樹立全員醫德意識,創新高校互聯網文化教育,突出學生的人文道德主題地位,在開展互聯網文化教育時要把握互聯網文化教育內容,積極運用互聯網發展的最新成果,主動增強互聯網人文道德教育的權威性。建設一批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人文道德模范網站,用正確健康積極的人文思想占領互聯網陣地,科學地引導醫學生學習人文道德。
4.3 傳統模式向交流模式轉變
傳統的醫學人文道德教育將“循規蹈矩”“老實聽話”等模式向學生進行單向灌輸,被動的學習方式制約了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讓學生失去了對事物的思考[14]。因此,僵化的人文道德教學模式急需進行改革,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應由單向灌輸向學生與老師雙向交流模式轉變,以培養學生辨證思考的能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形成醫學人文道德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的良好趨勢,同時,醫學院校應該充分利用新時代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醫學人文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發現,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優勢顯著,與傳統的課堂聽講、閱讀等被動學習方式比較,討論、實踐等主動學習方式的內容留存率大大提升,分別達到50%、75%[15]。顯然,高校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效果更好,人文道德教學早已突破理論課堂的局限,發展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
4.4 調整醫學人文道德教育機制
推進醫學人文道德與專業技術教育協同發展,醫學高校的管理層、教師和醫學生要轉變醫學人文道德觀念,樹立醫學專業技能與醫學人文道德雙輪驅動、協同發展的醫學教育與人才培養理念,徹底糾正“重醫輕文”的認識傾向,調整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從制度設計、政策引導、工作安排等方面確保醫學人文道德教育與臨床專業教育協同發展、相互支撐。
4.5 完善醫學人文學科建設
構筑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為主導,堅持人文思想道德和價值引領,積極引導醫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6]。改革醫學人文道德課程設置,將醫學人文道德教學貫穿于醫學生培養全過程,結合醫學專業課程與實踐,做到醫學人文道德與臨床醫學教育有機融合,發揮人文與臨床教育協同發展。醫學高校要構建醫學人文教育方向,設立醫學人文學科教學工作部,積極引進擴充醫學人文師資隊伍,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同時加強醫學人文教師與醫學專業教師交流互動,增進專業互補性和結合點,促進醫與文融合協調發展。從人文學科項目申報、經費資助、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傾向,加強人文學科建設支持力度。
4.6 創建醫學人文校園文化
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對人文道德素養的培養同樣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學校應當努力加強校園人文內涵的建設,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學習的氛圍。學校可以增加人文道德宣傳方式,讓人文道德思想氛圍在校園內隨處可見,并在校園內開展人文道德教育相關社團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宣傳人文道德,使醫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感染與熏陶下,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提升人文素質。總之,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人文活動,著力培育醫學生的大醫精神,傳遞救死扶傷,敬佑生命的人文理念,進一步提升醫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新時代賦予醫學教育新使命,新使命召喚醫學生新精神,這是一種科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更是人文道德與專業技能的有機統一。新時代醫學院校培養醫學生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道德思想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醫學高等院校開展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積極推動醫學人文道德教育領域課程的改革,是一項管根本、管長遠的系統工程。因此,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教育教學部門應深刻認識新時代醫學人文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在實際工作中采取切實有效的醫學人文道德教育實施路徑。為進一步滿足醫學生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這就要求新時代高校老師需提升個人學時,理論知識等綜合能力快速成長,同時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的給國家輸送優秀的醫學人才,勇于肩負起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柳海斌.醫學影像專業醫師規范化培訓帶教體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6):252-253.
[2] 周紫玲.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模式[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2):80-82.
[3] 詹阿蘭.醫學生敬業精神培育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7.
[4] 鄭海濤.新時代醫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7):178-179.
[5] 羅仲尤,段麗,陳輝.高校專業課教師推進課程思政的實踐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138-143.
[6] 劉志勇.醫學本科生全程式醫德教育模式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6.
[7] 胡紅娟,傅宇彤,傅行禮,等.淺談新時代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4):13-15.
[8] 施瑩芳,彭文彬,邢曉梅.新時代醫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分析及教育提升途徑研究——以昆明某醫科院校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9(17):78-83.
[9] 張莉,胡芝.“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30-32.
[10] 楊荊,李利華,洪仕.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素質拓展,2018,12:48-49.
[11] 李奎剛,王晨艷.新形勢下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索[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6(3):31-33.
[12] 王文思.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實踐路徑[J].教育觀察,2020,9(9):25-26,65.
[13] 孟凡玲,馬榮,寧新,等.新形勢下線上醫學人文教育模式[J].現代職業教育,2020,44:164-165.
[14] 張驚宇,張力娜,趙琳琳,等.傳統文化在醫學人文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2):92-93.
[15] 尹冬梅.構建同心圓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15,10:7-9.
[16] 張廷建.關于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9,29(4):116-121.
(收稿日期: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