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婷
“阿拉C杠”動作指圍繞重心點或者軸體進行圓周亦或類圓周運動,從四位蹲開始旋轉第一周,在身體轉到315°方向時伸出動力腿,而后將動力腿從斜前45°揮向側面,最后保持身體姿態旋轉一周[1]。
舞蹈啦啦操評分主要從技術、團體協作能力、編排、總體評價四個方面來打分,比例為3:3:3:1,難度動作最能體現整個隊伍的水平,也是取得比賽勝利的關鍵[2]。在大大小小的啦啦操比賽中,除了一些高水平的隊伍了解并掌握“阿拉C杠”動作,還有許多隊伍的運動員對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這種現狀正在阻礙啦啦操運動員的發展。本研究旨在找到一些適合的訓練方法,讓運動員更準確地掌握“阿拉C杠”技術動作,并在比賽中穩定發揮,提高比賽成績,同時也為教練員在“阿拉C杠”動作的訓練上,提供可參考的理論依據,增強成套動作的可觀賞性。
本文以舞蹈啦啦操動作“阿拉C杠”訓練方法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軟件,檢索舞蹈啦啦操中“阿拉C杠”動作的技術特點與訓練方法,為研究舞蹈啦啦操“阿拉C杠”動作訓練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2.2.2 數理統計法
通過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運動員測試的前后成績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2.2.3 實驗法
以鄭州大學Happy Feet啦啦隊中16名隊員為實驗對象,對其專項素質進行測試,12周后將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核心力量訓練
仰臥兩頭起:仰臥在墊子上,兩臂上舉至頭上方,利用腰腹力量,使雙腿與上身軀干同時抬起約90度,當雙手快要摸到腳尖時,腰腹二次發力摸到腳尖,雙腿并緊并繃腳尖。
平板支撐:肘關節和肩關節與身體保持直角,手肘撐地,在地板上呈俯臥姿勢,身體挺直,雙腳、臀部、頭部與身體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2)踝關節力量訓練
原地立踝:保持直立姿勢,雙腳并攏,核心收緊,大腿內側肌肉發力收緊,后腳跟向上抬起,達到最高點后保持2秒,然后落下,保持踝關節穩定,可隨節拍做上下立踝動作。
把桿立踝:雙手扶把桿,雙腳與肩同寬,臀部、腰腹、背部收緊,慢慢立踵到最高處,然后落下,腳跟不著地,可嘗試單腳或負重練習。
(3)髂腰肌力量訓練
把桿控腿:單手扶把,一位或五位站好,腳下踩實地板,支撐腿膝蓋不要彎曲,擺動腿腳尖向遠向上延伸,腿的高度保持在90度,擺動腿在身體正直的情況下,按照前、側、后、側的順序進行控腿練習。
分腿支撐起腿:以左腿為例,身體呈分區姿勢坐在地上,兩腿之間呈鈍角,雙手分別放至左腿膝關節兩側,膝蓋伸直并繃腳尖,向上抬起,然后落下,重復此過程。
(4)腿部的靈活性、柔韌性訓練
并區柔韌:呈坐姿,雙腿并攏,膝關節伸直并繃腳尖,背部保持直立,上體前屈,使雙手抱住腳踝,控制15秒,重復此動作。
腿部靈活性:身體挺拔向上,單手扶把,保持平衡,動力腿由前到側做練習,腿的高度始終控制在90°。
(1)留頭甩頭訓練
“留頭”指旋轉的時候眼睛盯著一個點直到頭無法再看到這一點。“甩頭”則指身體在轉過來之前,頭先于身體到位。以右轉為例:右腳腳掌用力捻地,轉過180度,身體保持正直,左腳可輔助稍用力,重心不偏移,轉的時候,頭要一直盯住前方某一個點,保持正直。后半圈用左腳用力轉回正面,頭轉速度比身體要快,甩頭不要太用力[3]。
(2)揮鞭動作練習
揮鞭動作是“阿拉C杠”動作最有特點的動作,也是“阿拉C杠”動作漂亮的原因,可借助把桿,站在扶把側面,單手扶把,向前舉腿,支撐腿與地面垂直,動力腿與地面平行90°,由腳尖帶著向側面迅速打開,這一過程中動力腿的腳背朝上、膝蓋繃直,并且動力腿保持在90°,整個身體收緊,主力腿蹬直,然后再迅速回到起始動作,這就是一個揮鞭動作練習[4]。
(3)“蹲”和“立”的練習
有好的“蹲”才能有更好的“立”。在訓練時,借助把桿,站在把桿側面單手扶把桿,抬腿至90°并保持,主力腿先“蹲”后“立”,身體核心收緊,背部發力,保持直立狀態,重心在支撐腿上,防止重心偏移,以為轉體動作立踝提供能量同時也要把握好自己的節奏感。
(4)“阿拉C杠”動作常見錯誤及解決辦法[5]
沒有甩頭動作的錯誤原因:一是甩頭意識弱,二是轉體類難度輔助練習不扎實。解決方法:單獨練習甩頭動作,找定睛的感覺。
動力腿高度,開度不夠的錯誤原因:動力腿的髂腰肌力量不足,腿部柔韌度較弱。解決方法:多壓腿,增加軟開度,多控腿,增加髂腰肌力量。
動力腿沒有揮鞭動作的錯誤原因:揮鞭動作練習不夠。解決方法:單手扶把,擺動腿進行由前至側的擺腿動作,注意立踝。
手臂,動力腿和甩頭不協調的錯誤原因:基本功不扎實等,解決方法:量變引起質變,一步一步解決,先解決手與腿的協調,解決后再加入甩頭動作。
如表1所示
選取鄭州大學Happy Feet啦啦隊16名運動員,進行為期12周訓練,根據設定的一些項目對運動員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見表2、3、4)。
對運動員訓練前后的成績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由表4可以看出P<0.05具有顯著性,且訓練后的均值比訓練前的均值高,說明訓練后的效果較好,這將為隊員完成“阿拉C杠”動作奠定良好基礎,運動員可以更好控制與支配身體。從而更容易完成技術動作,也減少運動損傷。

表1 “阿拉C杠”動作專項力量訓練計劃

表2 訓練前后運動員測試成績

表3 配對樣本統計

表4 配對樣本檢驗
12周的“阿拉C杠”動作訓練后,讓參與測試的隊員們分別進行展示并用手機進行記錄,然后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大多數隊員在旋轉圈數、相同圈數上的位移以及動作完成質量上都有明顯提高。
1.“阿拉C杠”動作對運動員身體能力要求較高,專項素質訓練對其影響較大,強有力的腳踝力量、腿部肌肉控制性力量、核心力量以及髂腰肌力量與頭和手協調配合,這些是“阿拉C杠”動作的重要保障。
2.“阿拉C杠”難度動作常出現這四點問題:動力腿沒有保持在90°;動力腿沒有揮鞭動作;旋轉的時候身體不協調;沒有留頭甩頭動作。
1.動作之間具有相通性,“阿拉C杠”動作屬于旋轉類難度動作中的一項,所以要扎實基本功,再練習其他旋轉類難度時就容易快速掌握。在所有旋轉類難度中留頭甩頭、核心控制力、“蹲”和“立”、手臂與腿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2.教練員要對“阿拉C杠”動作的理論與實踐非常了解,精通“阿拉C杠”動作的正確技術要領以及輔助練習和訓練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導運動員訓練,使其可以在比賽中靈活運用這一技術動作,提高成套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