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林,孫威江,黃 艷,商 虎,陳 暄,黎星輝*
1. 閩臺作物有害生物生態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福建農林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福建農林大學 園藝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3. 福建農林大學 安溪茶學院,福建 安溪 362406;4. 南京農業大學 園藝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高等教育中的參與性教學非常強調學生對教學全過程中的認知、行為及情感的投入,師生間積極互動與交流,以期達到思維同步、認知 共振和情感共鳴,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1-2]。《茶樹病蟲害防治》是茶學專業核心課程和重要基礎課程,涉及茶樹主要病蟲害識別與診斷、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控知識與技能,對培養支撐我國茶葉安全優質持續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3-6]。本研究以《茶樹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為切入點開展參與性教學方法探討,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興趣及知識運用與創造創新能力,達到和改善教學效果,并為提高茶學專業課程質量改革提供參考。
教學大綱設計注重本科學生課上課下的參與性教學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要求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后認真復習,培養積極主動預習+認真聽講+互動式吸收+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對學生開展啟發式提問、教師講授和討論、學生自主學習內化,采用生生互動、團隊協作和互幫互助的合作學習模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注重思維、討論、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中各團隊獨立思考、互動交流、良性競賽;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提煉知識點,幫助學生學會并掌握高效自學能力。理論授課后學生通過采集并制作茶樹病蟲害標本、設計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方案,理論聯系實際,多次內化吸收,加強知識點記憶和生產實踐技能培養(表1)。

表1 茶學專業《茶樹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與考核方法Table 1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cours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ea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for tea science speciality
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涵蓋課前準備、課堂各團隊展示、理論課堂參與度、出勤、學生作業、平時測驗、茶園實踐、實驗課和期末考試等過程,滿分為100分。
授課前教師精心備課,布置好思考題,并將教學班級分為3 ~ 4人規模的多個團隊,每個團隊選擇與課程相關題材進行匯報和討論,以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團隊成員可進行收集資料員、制作報告員、匯報員和檢察監督員等的分工。收集資料員主要職責是收集擬討論匯報的相關資料,記錄團隊討論內容,并進行總結;制作報告員主要職責是制作PPT報告等;報告員主要職責是匯報團隊成果;檢查監督員主要職責是檢查并督促各項工作,使之順利開展。所有師生在課堂匯報討論時傾聽、觀察、思考和參與各團隊的討論交流,教師最后進行點評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等。
每次課為3個學時,每個學時45 min。第一節課采用雙主體互動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法。首先各團隊進行3 ~ 5 min的臺上匯報,然后各團隊內或團隊間進行討論和辯論,匯報員對問題進行回答,匯報團隊其他成員可補充回答,各團隊互相幫助解決該匯報團隊的知識疑惑點。如有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教師答疑解決或課后大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解決。每次課匯報3 ~ 5個團隊,教師傾聽匯報,隨時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總結、答疑共性和個性問題。
第二、三節課教師進行課堂講授,教師主導使用發生式教學法,同時輔以參與性教學。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除采用傳統板書、掛圖、圖譜、標本教學外,另采用多媒體教學,涵蓋大量茶樹病蟲害圖片、動畫、視頻等,提煉呈現重點和難點,進行引導式教學。
課后依據課程內容布置1 ~ 2道課后思考題。鼓勵學生到圖書館線上線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鼓勵學生查閱學術資料庫,觀看《普通昆蟲學》等在線課程。上傳相關參考資料到課程QQ群或微信群,提出引導式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激發學生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此外,師生可在留言區提出自己想法和疑問,進行課程討論。
課后帶領學生進行茶樹病蟲害調查和病蟲害標本的采集與制作來鞏固理論知識。實踐過程既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鼓勵、引導并要求學生掌握茶樹主要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及其田間調查方法,設計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方案。
針對教學方式、手段、評價、成效等設計8道多選題和2道學生建議題,共收到無記名有效問卷25份。
調查結果顯示,96%的學生認為老師講課有條理很重要;80%的學生對課程要求生動有趣、通俗易懂;40%的學生選擇教學過程常互動;88%的學生希望能學到實用知識。在學生選擇喜歡授課方式方面,12%的學生選擇傳統的課堂教學式;48%的學生選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88%的學生傾向于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輔助教學(表2)。可見,學生總體上對教學過程互動需求低,但學生還是期待老師授課條理清晰、授課方式多樣化,能夠從課堂學到有用知識。在學生給的建議和意見中,學生也提及能夠進行豐富多樣化教學。

表2 茶學專業《茶樹病蟲害防治》參與性教學改革與實施調查結果(25份)Table 2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o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ea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for tea science speciality (25 questionnaires)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參與性教學改革與實施在教師引導學生課前參與預習方面,52%的學生認為有利于老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預習;84%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課堂知識;72%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加強課前的交流合作。在引導學生課堂參與學習方面,92%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課堂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吸收知識;72%的學生認為加強師生教學互動;80%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課堂開動腦筋思考;52%的學生認為更好督促學生專心聽講。在引導學生課后參與學習方面,72%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及時復習、鞏固課堂知識;92%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課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拓展專業知識;72%的學生認為老師引導學生課后多思考所學知識;68%的學生認為老師加強學生課后相互學習并討論相關知識。在布置學生分團隊匯報答辯方面,48%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習興趣;56%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72%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鍛煉學生團隊協作精神;92%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在茶園進行現場教學和實踐教學,80%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習興趣;64%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92%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鞏固課本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踐;7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在指導學生采集制作茶樹病蟲害標本方面,80%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習興趣和熱情;48%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88%的學生認為提高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92%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鞏固課本所學知識;6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鍛煉學生團隊協作精神;7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鍛煉和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表2)。可見,學生對《茶樹病蟲害防治》參與性教學改革給予了積極評價,反饋效果良好,值得深入探索。
2.3.1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茶學專業《茶樹病蟲害防治》參與性教學主要改革措施采用教學分組、開展團隊合作和競賽形式匯報與討論。教師課堂進行較少而精的講授,啟發性地提出問題,隨后進入團隊討論,并最終形成匯報。為彌補傳統驗證性實驗的不足,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先提出一個目標,讓學生自己去考慮怎樣實現目標,將課上課下的知識融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動腦能力和動手能力,從注重參與性的學習過程來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茶學專業學生欠缺昆蟲學和病理學等基礎知識,要掌握知識點繁多的茶樹病蟲害及其綠色防控技術等,尤其需要學生課前自覺預習、課后認真復習,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知識融會貫通。針對學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適當增加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要求,布置思考題等,督促學生及時將知識內化。對學生分團隊,有利于營造并形成互幫互學、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課后實踐環節為學生創造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情境,創造更多動手操作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教師要適時鼓勵、引導個別有“惰性”或“大鍋飯”心理的學生樹立起團隊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還需對學生盡可能給予積極肯定性的評價和鼓勵,理解、尊重、善待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實現學生愛學、老師樂教、教學相長的和諧局面。
通過教學改革,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明顯增加,大多數學生都養成了預習和復習的良好習慣,而不是注重于考前突擊復習。學習效果良好,能夠掌握茶樹病蟲害的主要特征、調查方法和防治關鍵期,能識別或診斷茶樹主要病蟲害、熟悉其發生發展規律,能設計出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生態防治和化學防治對茶樹主要病蟲害進行綠色防控的技術方案。
2.3.2 學生學風
研究發現學風建設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好學風讓學生學習錦上添花,讓老師教學事半功倍。在今后教學改革研究中,應不斷加強學生學風建設和引導,教育學生課程在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的作用,在課程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
2.3.3 學生思考和實踐能力
傳統的教學考核主要看重考試成績,會造成學生只關心書本知識和考試,導致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老師們對知識點理解深刻,可通過教學引導,設置一個又一個知識點,讓學生自己去求索、發掘未知領域,把點擴展成自己的知識線條,之后教師再匯總學生們的線形成集體的知識面。學生自己參與了知識發掘,同時也被分享了其他學生發現的新問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
在知識引導運用和開放式應用創新能力方面,通過現場教學和實踐教學,深入茶園進行病蟲害調查,將內化知識應用于實際創新,設計茶園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身臨其境下學生邊聽老師講解邊觀察實踐課本所學的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強化理論,化枯燥乏味為生動逼真,化空洞抽象為具體形象。達到鞏固、驗證理論知識,加深知識點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習興趣和實踐技能,培養創新創造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思維,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所學專業的重要性,更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使命和責任,從而實現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茶學專業的課程一般專業性強、實踐性要求高,除了《制茶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深加工學》等課程外,還包括《茶文化》《茶藝學》等文化課程[6, 18-21]。只有真正激發出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在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發揮茶學專業的優勢。現代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即教學相長、師生互動。除了不斷強化學生參與教學,還可結合本科生“導師制”教學,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在導師指導下積極參與相關科研課題,培養其對科研的興趣愛好[7-10]。鼓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積極申報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項目,通過參與項目的申報、實施、進展匯報、結題驗收等,提高學生表達溝通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創造能力等綜合素養[11-14]。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立德樹人,把本科生教學作為教師的核心工作,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將國內外學術熱點和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改革中促進教學相長,以期達到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的融合[9-10, 13, 15-17]。當教師挺立于學科潮頭,就更有利于從科研等多方面反哺教學;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提高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增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實現課程學習的目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