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明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的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2020年完成扶貧攻堅階段性任務以后,鞏固扶貧成果的任務更加艱巨。影響我國農村持續性脫貧的主要因素包括穩定的產業支撐、充足的勞動力資本、持續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廣泛的社會參與。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有利于貧困地區可持續性脫貧,具有產業發展的生力軍、農戶互助的好平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粘合劑、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器、脫貧攻堅的重要參與者等獨特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鞏固脫貧成果要處理好四對關系。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之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①。盡管脫貧攻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實現脫貧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才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方面在鄉村振興中具有生力軍作用,另一方面對扶貧攻堅、鞏固已有的扶貧成果能夠產生示范帶動效應。因此,研究影響持續性脫貧的影響因素、剖析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扶貧攻堅中的獨特功能,對于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脫貧之后不返貧顯得尤其重要。
一、我國的扶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
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 貧困人口逐年減少
十八大以來,我國每年實現減貧1300萬人以上。2015~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出現逐年下降趨勢。農村貧困人口由2015年的5575萬人減少到2019年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5.7%減少到2019年的0.6%。2019年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增長11.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0%。②
2. 扶貧投入逐年加大
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投入的專項扶貧資金逐年上漲。尤其是最近五年,中央每年下撥的扶貧專項資金每年遞增200億元。2015年的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僅為460.90億元,到2019年增加到120.95億元,2019年的投入量是2015年的273.58%,資金投入力度相當大。再加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扶貧配套資金,國家投入扶貧的專項資金數目還要大。這些資金的及時到位,對于貧困地區來講無異于“雪中送炭”,有利于其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
3. 創新扶貧工作方式更有成效
首先,扶貧方式更加靈活。在扶貧攻堅實踐中,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人民群眾探索出了多種扶貧方式。這些多樣化的扶貧方式,相較于扶貧工作初期的簡單給錢、給物所取得的效果要明顯得多。其次,受益對象更加精準。由原來的“天女散花”式粗放扶貧方式,轉變為精準扶貧方式。根據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治貧方式,誰貧困,就扶持誰,讓真正的貧困家庭受到實惠。再次,扶貧主體更加多元。扶貧主體由原來的政府“單打獨斗”,變為了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扶貧工作格局。
二、影響我國農村可持續性脫貧的主要因素
從課題組在各地的調研情況看,目前影響貧困家庭持續性脫貧的因素主要包括:
1. 穩定的產業支撐
產業發展脫貧是重要的扶貧手段。是否有穩定的產業支撐,影響著貧困地區農戶家庭能否持續脫貧。尤其是異地搬遷扶貧,更是需要持續的產業支撐。貧困戶要獲得持續增收,必須要有一份穩定的產業,比如養殖業、種植業或者是其他產業。成功的產業,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戶脫貧致富,失敗的產業選擇則會浪費資源,不可能讓農戶獲得持續增收。產業項目引進切忌隨心所欲。
2. 充足的勞動力資本
因病、因殘致貧是導致農戶家庭面臨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農戶家庭缺少勞動動力的具體表現。缺少青壯年勞動力的老、弱、病、殘農戶家庭因為不能夠有效獲得農業經營收入或務工收入,而使得家庭生計難以維系。擁有青壯年勞動力是脫貧致富的重要前提,但如何讓勞動力接受相關技術、技能培訓以獲得務工就業或農業生產經營能力才是事關農戶家庭獲得穩定收入的最重要一環。
3. 持續的政策支持
國家的政策支持對于貧困戶脫貧起著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到2020年全體貧困地區、貧困戶將實現“摘帽”、脫貧目標,這是全體國民努力的結果,同時也有黨的扶貧攻堅政策的功勞。但是,基層民眾更多關心的是2020年實現“脫貧”目標以后,國家的相關政策是否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比如5年或10年)以鞏固脫貧成果,使得剛剛實現脫貧的貧困戶不至于因為突然失去扶貧攻堅政策的呵護而面臨返貧的風險。
4. 完善的基礎設施
眾所周知,連片特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是導致當地居民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居民改善生產與生活條件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能夠引入產業扶貧項目的必然要求。。除此以外完善的醫療設施、義務教育設施也是貧困地區居民能夠實現健康脫貧、教育脫貧的必要條件;生態保護設施的完善有助于改善貧困地區農戶的農業生態條件,有助于打造生態宜居鄉村。
5. 廣泛的社會參與
實踐表明,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投資拉動的扶貧攻堅始終是不可持續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扶貧攻堅)的制度優勢。但是,同時,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前提下,政府不可能包干一切經濟事務,比如鞏固脫貧成果,必須要動員社會力量,讓社會各界都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鞏固脫貧成果中的獨特作用
1. 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如前所述,持續的產業支撐是影響貧困地區農戶脫貧的重要因素。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業主一般由回鄉農民、退伍軍人、回鄉大學生甚至村組干部等農民中的精英所組成,這一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有技術、有經營頭腦、有資金實力、捕捉市場的能力相對較強,因而對村民的號召力、帶動力較強,他們必然成為地方產業發展的生力軍。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與引領,貧困地區的更多農戶完全可以通過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實現持續增收、穩固脫貧。因此,在通過產業發展實現持續性脫貧方面,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完全可以依靠的力量。
2. 農戶互助的好平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之間、包括普通農戶之間要加強合作與互助,以實現共同的富裕目標。貧困地區的農戶致貧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的因病、因殘致貧(即缺勞力),有的因學致貧(即缺資金),有的因自然災害致貧(即缺產業)等等。借助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平臺,貧困地區的小農戶之間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互助。比如,對于缺少青壯年勞動力的家庭,可以通過責任地托管方式,讓農民合作組織等代為生產經營;對于缺少發展資金的家庭,可以出讓責任地的經營權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農戶獲得責任地的補償金,同時獲得在受讓土地經營權的專業大戶或家庭農場中優先務工的權利;對于缺少產業支撐的家庭(主要指受災農戶或異地扶貧搬遷戶),農民合作組織等可以幫助這些農戶選擇產業項目等等。
3.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粘合劑”
扶貧攻堅工作在2020年將實現其階段目標,但是,政府通過相關政策促進貧困地區農戶家庭實現持續增收的工作還要繼續,脫貧攻堅政策與鄉村振興政策必然會實現自然銜接。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全可以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戰略有效銜接中起著“粘合劑”作用,可以繼續引領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4. 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器”
一方面,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了自身發展,會主動參與當地的水、電、氣、路、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會給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施加壓力,從而“倒逼”當地政府抽出更多人力物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有利于鄉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這對于貧困戶的持續增收,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高質量發展都是具有深遠的意義。
5. 脫貧攻堅的重要參與者
如前所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由回鄉農民、退伍軍人、回鄉大學生等“致富能人”興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成功能夠對周邊農戶產生示范帶動效應,吸引更多貧困的農戶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以獲取增收。另一方面,逐步富裕起來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利用自己的技術、經驗、資金等參與地方公共事業建設,比如修路、建學校、修水庫等,這對于貧困地區實現持續脫貧、鞏固已有的脫貧成果無疑是有極大幫助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是未來農村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參與者。
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鞏固脫貧成果需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1. 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的關系
就脫貧工作而言,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各有優勢、各有缺點。其中,政府推動速度比較快,可調動的政策資源比較豐富,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政府推動的效率與效益有可能不太理想;而市場推進的速度盡管相對較慢,但是其扶貧脫貧的效率與效益大多比較好。
在此之前的扶貧攻堅中,一定意義上可說是政府主導的,市場參與比較少,社會參與度不夠高。個人認為,在實現2020年的階段性扶貧攻堅目標以后,鞏固脫貧成果主要應該交給市場來辦,政府不宜再大包大攬。除了維持必要的扶貧政策不變,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以外,產業發展方面應該按市場規律辦事。新型農業主體如何、怎樣參與扶貧,政府可以引導、提倡,但不宜強求。
2. 脫貧工作與評價考核機制的關系
實現脫貧目標不容易,鞏固脫貧成果、實現持續性脫貧更難。一方面,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要珍惜2020年以后國家所給予的“脫貧不脫政策”的緩沖期,抓住機遇,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快發展自己,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富裕家庭在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貧困地區基層領導干部的輿論與群眾監督考核,防止在穩固脫貧成果實際工作中組織不力、敷衍塞責、得過且過行為。
3. 扶貧與扶智的關系
若一味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肯定不能起到持續性的效果;只有提高貧困家庭的年青一代的文化素質、知識水平,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窮根”,使其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其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因此,一定要將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
4. 內部“造血”與外部“輸血”的關系
正所謂“爭取外援為輔,自力更生為主”。在脫貧攻堅的初始階段,由政府主導脫貧,即通過政府組織社會相關力量向貧困地區注入發展資金,向貧困家庭給錢、給物、給就業機會,促使貧困地區實現“摘帽”目標,讓貧困的農戶家庭在短期內快速實現收入水平高于國家規定的貧困線水平,這是必要的。而當2020年實現脫貧目標以后,鞏固脫貧成果就要主要依靠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自己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依靠自我“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脫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國家統計局網,2020-02-28.
[3]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DB/OL].新華網,2013-02-01.
[4]何學.淺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思路[J].中國集體經濟,2020(16):1-2.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