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引申和遍及為現代教學育人的進展提供了新的生機,并從整體上促進了教育方式和觀點的改進與創造。這是將我國公民知識能力提升的高效率道路。在這方面,體育作為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中最基本的科目,更大方面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而且其教導學習方法也有了相應的改進和完備,有助于更進一步的提高體育教育的實用性。該文將高中體育為研學的目的,以新課程為先決條件,透析了體育創新思想的根本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體育;教學思路;方法創新
前言
過去,教師更多地通過體育教育來鍛煉同學們的身體素質和技能,而忽視了個別學生參與的意愿,這種情況將對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好,還會導致同學們產生猛烈的拒絕感,最后還會影響同學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新的課程改革更多的需要老師在課堂活動中正確看待同學們的主導性,并根據同學們的進展需要和主觀思想量身定制課程內容,以便同學們更好地接受體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精良的運動思想和健全的生活方式。
1、讓同學們自主選擇
高中生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思想,經常會對個人的好惡了解非常清楚,不喜歡各個方面的審查。在此基礎上,中學的老師在進行某些課堂活動時,必須首先尊重現階段同學們的人格特質,結合學習內容選擇適合同學們增強素質教育的項目,還可以是多元的活動,使得同學們在課堂的空余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提高自己對該項活動的興趣愛好。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將更好地調動同學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激情,使他們在完成喜歡的項目時會更加有趣,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這將更好地提高體育的生機與效果。
2、因材施教
同學們在不同的背景下生長,他們之間的喜歡不同,要想使全體的同學們都參與到體育教學中,就需要老師選取多元化的教室,讓每位同學都在課堂中都有自己要做的活動,能更好的融入集體,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質教育。有的同學有自己熱愛的項目,老師就要更好地指導該同學,讓該同學熱愛的項目得到最大的提升;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任何運動項目,老師就應該去接觸這類學生們,了解他們的身體素質,判斷這類學生適合怎樣的運動項目,選擇他們合適的項目進行訓練,增強他們的全面發展。在學生們學習同一種運動項目時,根據同學們自身的不同特色,老師要制定不一樣的運動技巧,將這些運動技巧教授給不同類型的同學,使同學們更好地喜歡上該項運動。
3、引進技術
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在改革,在創新,所以在如今大數據的時代,我們的教學形勢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將一些先進技術和傳統的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將傳統課堂的悶聲悶氣轉變的繪聲繪色,學生們還能夠了解到之間無法了解的知識,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們學習的內容都有了一些變化,將限制我們的東西擊碎,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的直觀與生動。不僅僅是文化課堂,體育課堂也引進了先進知識,那些看起來比較難學的運動技能,通過先進技術轉變為動態的畫面,更好地提高了課堂學習的進程。當運動項目較為難時,還可以利用先進技術重復多遍的進行學習,以便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該項目的運動法子。引進技術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們寓目一些體育的競賽,培養學生們的角逐精神。
4、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培養一名好學生,需要教育學生們優良品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賦予同學們健康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們在多個方面全面發展。在教育教學中,各個教育的教學之間都有聯系,老師們應該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在提升學生們自身素質時改善學生們的思想道德觀念,更好地使學生們全面發展。在一般的教室活動中,教師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自己的意志和素質,推動他們克服身體上的疲勞,并通過毅力取得勝利,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作用,發展自身潛能激勵學生踴躍嘗試超越自我的運動。還可舉辦小組比賽,以幫助學生了解努力工作的重要和困難,并鼓勵他們更棒的運動能力,澤出恰當的鍛煉方法來緩解,抵抗不好的情緒和發展良好的心理狀態。
5、個性化成長
同學們的學習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技巧的學習理念,在對同學們進行每個學科的總的成績的匯總時,要結合該名學生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全面總和的評價,不能用糟糕的話語來形容每位學生,他們都是正在發展的個體,都有自己獨有的性質。老師要丹心的去敬服每位學生,平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同學們更好地增強自身的個性全面發展。
6、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體育教育模式和方法論的改革與創新是必然的。體育館老師在教學生時,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發揮學生主導課堂的作用,改進老師的講課方法,貼合學生的思想要求,加大學生們素質教育的學習,讓學生們更好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軍.新課改下高中體育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淺談[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2):145-145.
[2]屈利軍.與高中體育新課程相銜接的高校體育課程研究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8,5(44):294-295.
[3]吳德森.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73
[4]范莉莉,陶士儉.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體育健康教學欠缺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4):137,139
重慶市江津中學 4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