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
摘 要:保障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使其健康成長是教師的天職,但是教育資源的分布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存在差異。一些殘疾兒童也有著旺盛的學習需求,渴望著用自己手中的筆改變自身的命運。這就需要教育部門以及教育機構切實發(fā)揮相應的作用,為農村地區(qū)的殘疾兒童提供教育服務,開展遠程教育以及上門送教活動。部分農村地區(qū)以及偏遠地區(qū)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投入相對不均衡,難以保證農村殘疾兒童上門受教活動的實際效率。教師需要立足于農村殘疾兒童的實際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上門送教活動,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文章針對以上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農村殘疾兒童;上門送教;有效策略
農村居民的居住范圍以及居住環(huán)境和城市有很大的不同,活動區(qū)域相對較大,呈現(xiàn)出一家一戶、獨門獨院的特征。這固然有農村別樣的風貌,但是也為教師送教上門工作帶來了消極影響。殘疾兒童集中授課的難度相對較高。教師以及其他教育服務工作者在進行上門送教時往往需要對于教學內容進行多次講解,上門送教的效率難以保證。農村區(qū)域兒童的情況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有的還帶有一些心理問題。這都需要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積極的應對策略,使得學科教學個性化教學活動得以順利推進。
一、 普遍開展試點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上門送教的模式和內容
不同地區(qū)的農村發(fā)展的狀況也不同,職能部門的設置以及推行上門送教活動的策略各不相同。同時農村地區(qū)的師資力量配備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問題的表現(xiàn)情況不同,主要學科教師配備情況較好,但是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師往往不全,教師的職能多樣化,可能有的教師要同時教授數(shù)學、英語、體育等多個學科。各地區(qū)需要立足于本地區(qū)農村發(fā)展的實際現(xiàn)狀,以及農村殘疾兒童的實際需求來開展有針對性的上門送教活動,這可以使教育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例如,有的地區(qū)選擇針對殘疾兒童開展試點學籍建設活動,為農村殘疾兒童建立特殊學籍,以及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相關檔案。在開展試點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對于區(qū)域內具備接受教育能力的6到14歲農村殘疾兒童進行調查和統(tǒng)計,收集具體的學習需求。然后由教育部門和福利機構按照家庭自愿、定期入戶、免費教育、持續(xù)推廣的原則來開展試點工作。對于前期所推行的各項策略進行實踐和運用,同時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為大規(guī)模的上門送教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村教師根據(jù)現(xiàn)有的上門送教的策略以及教學內容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根據(jù)試點教學上門服務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對于下一階段的分科教學順序優(yōu)化,以及差異化教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主線任務,開展試點教學以及創(chuàng)新活動,可以為農村殘疾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發(fā)揮重要的先導作用。
二、 做好上門送教服務記錄活動,提高上門送教的整體水平
農村殘疾兒童的學籍往往會掛靠在當?shù)氐男W,同時在教育部門也會有備案和記錄,針對這些殘疾兒童學生的教學活動要做到統(tǒng)籌兼顧。教師要系統(tǒng)地記錄相關的授課次數(shù)、授課內容。同時對于殘疾兒童的實際表現(xiàn)也要進行系統(tǒng)性的記錄,運用更多信息化的數(shù)據(jù)收集平臺和工具來將輕度、中度、重度農村殘疾兒童送教上門服務記錄表格進行完善,對于數(shù)學教學、語文教學,以及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都要做到如實記錄。
經過長時間的記錄以及整理,教師們會對于不同的農村殘疾兒童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水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有針對性地選擇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對農村殘疾兒童進行更加深入的溝通以及交流。教師既做到了有跡可循,又提高了送教上門活動的整體水平和實際效率。送教上門的教師既要關注上門次數(shù)以及授課內容的記錄情況,也要針對殘疾兒童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要做到每節(jié)課都有評語,每一階段都有考核。根據(jù)實際的情況來進行更多評價內容的收集。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和普通學校班級教學一樣,用試卷或者其他的方式進行階段性的考核,與階段記錄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殘疾兒童進行綜合性的點評。
三、 構建農村殘疾兒童上門送教保障機制,深化上門送教活動內涵
農村殘疾兒童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同時受教育的權利可以得到保障。因此,家長應當在上門送教活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fā)揮保障性的作用。學校的教師也要將教育部門,以及學校關于實施上門送教的相應指導進行積極的落實。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地關懷和呵護殘疾兒童,提高其學習的效率,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學校以及相關的教育部門應當發(fā)揮體制和機制的作用,為農村殘疾兒童建立學習檔案,選擇合適的教師,制訂上門送教方案和教育計劃。由家長、教師,以及學校共同組成的保障體系,相信會對于農村殘疾兒童的個人學習和成長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地區(qū)的教育部門也要有積極作為,責任分工明確,對于農村殘疾兒童上門送教服務機制形成引導作用,可以嘗試著進行兩次一包改革,將人權、財權、事權下放到學校。由學校開展上門送教專題活動,力爭做到自主管理合理,經費分配合理,教師聘用合理。同時建立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完善上門送教教師監(jiān)督考核制度,以及相應的評價體系,給予上門送教教師一定的補助,從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上門送教活動中去。有相關的教育部門負責制定有針對性的上門送教的策略,由學校的教師負責開展教學活動,由家長負責做好相應的保障工作,由學校進行上門送教監(jiān)督以及考察活動。最終所有的工作都會落實到殘疾兒童身上,真正地做到了主體突出,職責明確,構建的殘疾兒童上門送教保障機制也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針對農村殘疾兒童的上門送教活動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四、 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提高上門送教活動的教學效率
教師在針對農村殘疾兒童進行上門送教活動時,需要根據(jù)兒童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逐步提高相應知識的難度,并且根據(jù)殘疾兒童的消化理解和吸收的實際情況來幫助他們進行復習鞏固,使得上門送教活動可以取得積極的進展。教師可以按照小學正常班級教學的相關教學進度安排來進行教學進度的設計,以1到20周的時間周合理地安排某一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合理安排教學進度的基礎上,會對所需要教學的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從而做到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