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冰
摘 要:我國自古便有禮儀之邦的美名,這一項內容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每個中華兒女來說,都要能夠學禮、懂禮以及守禮,這是一個人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素養要求。相應的也是教育活動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點。幼兒階段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此時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幼兒教育中幫助幼兒塑造品格可以在他們未來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中的禮儀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文章探討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禮儀品格教育。
關鍵詞:禮儀品格;幼兒園教育;滲透
一、 引言
在計劃生育的觀念下,很多孩子是家中的唯一,從小便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因此他們存在個性強、抗挫能力弱等普遍問題,這些問題能夠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在社會不斷發展、經濟快速運行的今天,禮儀品格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重點內容,只有人們都具備了良好的品格,才能不斷地促使自身的素質得到提升。在幼兒時期培養人們的禮儀品格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夠促使人們從幼兒時期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人們的綜合素養。
二、 禮儀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時期是人生中學習做人最基礎的時期,幼兒的禮儀品格教育已經成了人們不斷的探討、關注的話題之一。幼兒的教育中包含了禮儀品格教育,并且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在幼兒時期形成的道德品格能夠直接影響一個人人生觀的形成。禮儀品格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不僅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而且能夠通過禮儀品格教育讓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并且有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明確地指出了三個兒童發展目標:能與幼兒友好相處、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關心尊重他人。因此,在幼兒園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兒時期便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禮儀,繼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民族發展的前提條件。
三、 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滲透禮儀品格教育
幼兒園開展禮儀品格教育時,教師需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逐漸地滲透禮儀品格教育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時,潛移默默地促使幼兒規范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品格。比如,教師在學生吃午飯時,向學生講述水稻種植、蔬菜水果種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每一種食物的來之不易,同時引導學生去了解食堂的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從而促使孩子體會到勞作的辛苦,之后教師再引導幼兒在吃飯時不能浪費糧食。這樣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并且引導孩子掌握餐桌的基本禮儀。其次,在幼兒玩完玩具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將所有的玩具擺放到原來的位置上,在幼兒歸位玩具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保證幼兒能夠將玩具合理規整。最后,在幼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幼兒監督身邊的小伙伴或者家人們的用餐習慣、生活用品使用習慣情況,然后給予幼兒時間讓幼兒分享自己監督的結果,教師需要給完成任務的幼兒給予禮物表揚,在學期末時總結哪位學生獲得的禮物最多,可以評為班級中的優秀榜樣,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還促使學生能夠去監督他人,潛移默默地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意識,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 傳統文化節日中滲透禮儀品格教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從古至今一直都在傳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在幼兒園的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中的內容之一,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滲透禮儀品格的教育,這樣不僅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文化基礎,也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有效手段。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非常的豐富,幼兒園教師可以基于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比如,教師能夠在一些傳統節日中引入禮儀品格的教育。依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以我國的端午節為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同時為幼兒講述一些關于端午節的傳說,由于在幼兒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弱,因此在講述傳統節日時往往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師以屈原的故事為主要的課程內容,向幼兒講述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端午節的相關背景介紹完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幼兒探討教師所教授的內容,讓學生之間相互分享自己在端午節會做些什么,然后讓幼兒談談對于屈原這一歷史人物的看法,屈原身上的優點值得幼兒進行學習,借用這些問題逐步地引導幼兒感受歷史人物的優秀品格,并培養幼兒形成相應的判斷能力,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濃濃端午情”的主題活動。教師指導幼兒去制作設計香包,讓幼兒自己設計圖案,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制作成精美的香包,送給自己的長輩或者小伙伴。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感恩、友愛的優秀道德品質。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重陽節時組織“關愛老人”的活動,教師先向幼兒講述重陽節的由來,然后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放學回到家時可以講給自己的家人聽。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要求學生在放學后為家中的老人表演節目,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增加與長輩們的交流,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向長輩們傳達愛。比如可以幫助長輩們洗腳捶背,也可以大聲地告訴他們“我愛你”。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使得幼兒與老人之間的距離縮小,從而培養幼兒尊敬老人的品質。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去敬老院表演,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僅是讓幼兒懂得尊重老人,而且也能夠培養幼兒愛護老人的品德。
五、 設置一些主題月活動,幫助幼兒形成優秀品格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展開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這樣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幼兒在玩樂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比如,在小班中,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很多孩子的膽子也比較小,那么這時,教師便可以設置以“勇敢”為主題的活動。教師還可以設置一系列的親子活動,促使幼兒的家長能夠參與得到活動中,使得幼兒有勇氣去突破自己,逐漸地幼兒不再怯懦害怕,能夠勇敢的上學。在中班的幼兒,教師可以設置主題為“感恩”的活動,教師帶領學生編排《感恩的心》歌曲,在排練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充分的講解什么是感恩,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感恩,通過這次的活動也要求學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他人。對于是上大班的學生,教師要舉辦的主題活動則是以幼兒行為判斷有關的內容為主,比如教師舉辦以“合作”為主題的月活動,要求幼兒進行合作疊被子,或者拔河、三人兩足等需要幼兒進行合作的活動,這樣能夠讓幼兒在競賽中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促使幼兒形成行為的判斷意識和能力。另外,在每個月活動結束之后,需要幼兒園的園長帶領各班級的月活動進行總結,并進行表揚鼓勵,參觀各個班級的主題環境,教師之間相互進行借鑒并提出意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