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江
摘 要:小學生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身體素質,都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的理解能力不足,學習學科知識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是數學學科,知識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不能滿足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所以教師應該借助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幫助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同時促進教育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教育者開始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也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但是受到長期實踐而傳承下來的觀念的影響,也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約束,教育工作中仍然能看見傳統教學的影子,對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足。新課程標準、素質教育理念等都要求教育者重視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提高學生學科知識水平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等,在這種發展要求下,提出創新教學方法,達到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
一、 小學數學教學培養數學思維的重要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作為教育工作的實施對象,學生的表現,對知識的吸收情況,都是影響教育效果、反映教學水平的直接因素。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以后,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作為教育發展目標,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單純將學科理論知識作為教學重點,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針對數學學科而言,數學思維能力要求靈活性、原創性和敏捷性的特征,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體現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上,所以數學學習的本質也可以看做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這足以說明數學思維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小學生因其年齡較小,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水平各異,所以教師在培養過程中還需因材施教,結合各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思維的發散和發展創造空間。結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在課堂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激發思維的靈活性。綜合來看,數學思維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關鍵能力,培養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尤為重要,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生更好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二、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改革在我國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教學活動中主張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育觀念的改變,但是實際教育工作卻仍然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約束作用,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科成績,導致課堂上主要實施能提高學生學科成績的教育方法。所以以教師的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仍然能存在,而往往教師的單一講解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這使得學生產生枯燥和乏味的心理,也缺乏有效的約束和吸引措施來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這使得小學生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興趣不高,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其次,數學知識有較為明顯的抽象性特征,要想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就需要對應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接受系統性的數學知識教育時間不長,尚沒有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能力,這使得學生跟進教師的講課進度時存在難度。而受到教師教學能力、觀念素質等的影響,大部分教師仍然因想要得到較高的考核成績而實施單一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以“灌輸”為常見形式,難以促進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的養成,阻礙了小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
最后,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教師的觀念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雖然當前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加快了教育改革的發展步伐,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也使得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更加便利,但是受到教師教學觀念的約束作用,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不徹底,即便教學方式有所改變,也無法脫離“理論灌輸”式的根本形式,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或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不夠,教學設計沒有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契合不足,對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并不理想。
三、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
(一)有效提問
培養數學思維能力,關鍵在于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結合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現狀,首先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小學生產生探究欲望,然后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思維能力的提高。提問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通過為學生設置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和研究時間,讓學生主動動腦并得到答案。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圖形有關知識的教育為例,教師針對三角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基本知識講解完成后,為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三角形和正方形有哪些應用,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小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然后利用生活經驗,發現、總結并歸納數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設置問題,進行有效提問,能夠促使小學生思維跟進教師的講課步伐,提高思維的靈活性,也能幫助小學生形成善于發現問題的思維習慣,有利于思維能力的更好發展。
(二)體驗式教學
調動思維的靈活性,需要讓小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育工作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體驗式教學是其中的有效方法,給予小學生充分體驗的機會,使小學生發現探究知識的樂趣,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以小學數學知識“負數”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為小學生提供溫度計的教學輔助設備,然后詢問小學生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和讀書方法,然后提供冰塊和溫水,讓小學生分別測量二者的溫度,如果小學生測得了冰塊為-2℃、溫水為2℃,那么教師以此為引導,帶領小學生總結正數與負數的關系和差異。這種小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發揮了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借助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提高課堂效果,改變了傳統枯燥的課堂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方法靈活,重點在于引導小學生在實際行動中發現和感悟數學知識。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發揮學生思維和行動的積極作用,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