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中的總體評價、學習動機、課堂表現、學習成效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中存在的學習內容趣味性不足、學習動機功利性凸顯、學習自律性較差、學生期望與成效存在顯著差距等問題,提出提升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實效性的策略:優化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為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而學習的核心動機;優化課堂組織管理,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以“踐行”搭建學生學習期望與成效的橋梁。
【關鍵詞】高職學生 思政課 學習現狀 對策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3-0027-03
提升教學實效性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主題。為了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從學生角度了解他們的思政課學習情況。在分析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出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策略。
一、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現狀調查分析
為了較好地把握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現狀,筆者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2016級、2017級和2018級學生中開展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78份。調查問卷涉及以下幾個指標:一是思政課重要性認知值,反映學生對學習思政課重要性的評價,是學習“期望”的體現。問卷設計5個選項,分別為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5個選項分別賦值1、2、3、4、5,所有問卷所選選項的平均值即為“重要性認知值”。二是思政課學習滿意度,反映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滿意情況,是學習“成效”的體現。問卷設計5個選項,分別為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比較滿意、非常滿意,5個選項分別賦值1、2、3、4、5,所有問卷所選選項的平均值即為“滿意度”。三是認同度,反映學生對思政課中相關理論的認同程度。問卷設計5個選項,分別為很不認同、不太認同、一般、比較認同、非常認同,5個選項分別賦值1、2、3、4、5,所有問卷所選選項的平均值即為“認同度”。四是影響值,反映學生學習思政課對自身“四個自信”樹立的影響程度。問卷設計5個選項,分別為沒有影響、影響較小、一般、影響較大、影響很大,5個選項分別賦值1、2、3、4、5,所有問卷所選選項的平均值即為“影響值”。五是關注度,反映學生對時政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問卷設計5個選項,分別為很不關注、不太關注、一般、比較關注、非常關注,5個選項分別賦值1、2、3、4、5,所有問卷所選選項的平均值即為“關注度”。調查數據采用SPSS20.0進行定量統計分析,具體結果如下。
(一)學生對思政課的總體評價分析
調查顯示,67.4%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知識豐富,52.9%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知識實用,50.7%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形式多樣、生動有趣,50.1%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理論性太強、缺乏趣味性,30.2%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內容枯燥,23.7%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形式單一,11.1%的學生認為思政課高談闊論,9.8%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材的部分內容與中學重合。由此得出,高職院校思政課總體上教學效果較好,呈現知識豐富、實用,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等特點,同時也存在理論性太強、缺乏趣味性、內容較枯燥等不足。
(二)學生學習動機分析
調查顯示,關于學習思政課的原因的回答中(多選題),68.3%的學生表示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55.6%的學生表示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學分,34.3%的學生表示是因為繼續升學需要,22.9%的學生表示是因為受學校紀律約束,19.5%的學生表示是因為個人愛好,17.6%的學生表示是因為教師講課風趣幽默及其個人魅力。由此可見,高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動機是多樣的,有近七成是由于個人內在的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需要而學習思政課,少部分學生因個人興趣愛好或教師授課魅力而學習思政課;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存在功利化因素,其中五成以上的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學分而學習思政課,三成以上的學生是為了繼續升學需要而學習。
(三)學生課堂表現分析
1.學生在思政課上的逃課情況分析。調查顯示,有81.7%的學生從不逃課,18.3%的學生存在逃課情況,其中14.8%的學生逃課率小于或等于20%的學時,3.5%的學生逃課率在20%學時以上。存在逃課情況的學生中,50.4%的學生是因為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動,42.5%的學生是因為對課堂的內容不感興趣,22.6%的學生是因為自身的紀律性不強,20.2%的學生是因為思政課學習與專業學習關系不大。由此可見,思政課出勤率較高,正常參加課堂的學生為81.7%;18.3%的學生存在逃課情況,但僅有3.5%的學生較頻繁逃課,即逃課率在20%學時以上。學生逃課的主要原因是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動或對課堂的內容不感興趣,也有小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的紀律性不強或因為思政課學習與專業學習關系不大而逃課。
2.學生在思政課上玩手機的情況分析。調查顯示,在思政課上,學生總是玩手機的占4.4%,經常玩手機的占11.5%,有時玩手機的占32.1%,偶爾玩手機的占37.9%,從不玩手機的占14.1%。由此可見,在思政課上,累計有85.9%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玩手機現象。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50.7%的學生是為了課堂中途調節狀態,36.8%的學生是因為教師講課沒吸引力,35.6%的學生是因為對課程不感興趣,還有15.6%的學生是因為迷戀手機。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思政課上學生玩手機現象比較嚴重,出現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課堂中途調節狀態、教師講課沒吸引力和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
(四)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1.學生學習期望值與滿意度分析。調查顯示,學生對“基礎課”重要性認知值為4.29,滿意度為4.01,期望與成效差為0.28;對“概論課”重要性認知值為4.27,滿意度為3.99,期望與成效差為0.28;對“形勢與政策課”重要性認知值為4.22,滿意度為3.98,期望與成效差為0.24。從最高值5來看,高職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認知值較高,即期望值較高;同時,對思政課教學的滿意度也較高,即對學習成效較滿意。但期望與成效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即思政課教學成效未能達到學生的期望和需要。
2.學生對思政課相關理論的認同情況分析。調查顯示,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的認同度為4.18,對鄧小平理論的認同度為4.37,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認同度為4.39,對科學發展觀的認同度為4.43,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度為4.42。從最高值5來看,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相關理論的認同度較高。
3.學生思政課學習對其“四個自信”樹立的影響情況分析。調查顯示,學生思政課學習對其“道路自信”樹立的影響值為4.21,對其“理論自信”樹立的影響值為4.16;對其“制度自信”樹立的影響值為4.17,對其“文化自信”樹立的影響值為4.21。從最高值5來看,思政課學習對學生“四個自信”樹立的影響較大。
4.學生對社會時政熱點問題的關注度分析。調查顯示,對近年的十大時政熱點問題,學生的關注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環境保護(4.27)、依法治國(4.15)、鄉村振興(4.15)、脫貧攻堅(4.14)、教育改革(4.09)、醫療改革(4.04)、住房制度(4.02)、改革開放(3.99)、社會保障(3.94)、反腐敗斗爭(3.67),關注度在3.67到4.27之間。從最高值5來看,高職學生對社會時政熱點問題關注度較高,其中更加關注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
5.思政課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塑造的影響分析。調查顯示,關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生對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53,思政課學習對理想信念形成影響值為4.07,期望與成效差為0.46;學生對愛國主義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61,思政課學習影響值為4.30,期望與成效差為0.31;學生對創新精神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61,思政課學習影響值為4.19,期望與成效差為0.42;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72,思政課學習影響值為4.32,期望與成效差為0.40;學生對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70,思政課學習影響值為4.34,期望與成效差為0.36;學生對法治觀念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68,思政課學習影響值為4.27,期望與成效差為0.41;學生對身心素質的重要性認知值為4.72,思政課學習影響值為4.30,期望與成效差為0.42。從最高值5來看,高職學生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性認知值較高,思政課學習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較大,但期望與成效還存在較大差距。
二、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分析可知,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習內容趣味性不足、學習動機功利性凸顯、學習自律性較差和學習期望與成效存在顯著差距等。
(一)學習內容趣味性不足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他們決定著教什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掌控著要不要學的主動權。教師教什么決定了學生能學什么,好的教學內容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在調查中,高職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情況總體評價較好,認為思政課具有知識豐富、實用,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等特點,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理論性太強、缺乏趣味性、內容枯燥等。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不足也是學生缺勤、課上玩手機的重要原因。
(二)學習動機功利性凸顯
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多樣的,而且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積極與消極并存的。從調查來看,近七成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動機是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與此同時,也有55.6%的學生傾向于應付考試拿學分,34.3%的學生是基于繼續升學需要。這表明,部分學生的思政課學習存在功利性動機。
(三)學習自律性較差
關于思政課的課堂紀律,高職學生缺勤和玩手機的現象比較突出。18.3%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逃課情況,3.5%的學生逃課較頻繁。在思政課上,累計有85.9%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玩手機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課堂中途調節狀態、教師講課沒吸引力和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造成高職學生缺勤和玩手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還是學生自身的課堂自律性較差。
(四)學生期望與成效存在顯著差距
高職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滿意度較高,但與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認知度相比,他們對思政課學習滿意度還不高。這種滿意度的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思政課相關理論的認同度有待提高;二是學生思政課學習對其“四個自信”樹立的影響程度也有待提高;三是學生對社會時政熱點問題的關注度不足,尤其在反腐敗斗爭、社會保障和改革開放問題上;四是學生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較高期望與思政課學習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影響不足的矛盾較突出。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期望與成效存在顯著差距正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必要性所在。
三、提升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實效性的策略
(一)優化學習內容
在思政課上,學生學習的內容即教師教學的內容。學習內容缺乏趣味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容本身空泛、遙遠、陳舊、膚淺、狹窄,這是本質的問題;二是內容呈現形式單一、乏味,這是表象的問題。從解決本質問題來看,教師需要在提升自身理論和知識素養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引入具有真實性、貼近生活、新穎、有深度和廣度的教學內容。從解決表象問題來看,好的教學內容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好的呈現形式,教師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在提升教學基本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力,逐步做到對每一個教學內容都能在綜合考量之后選擇最優的呈現形式,凸顯教學內容的魅力。
(二)激發學生為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而學習的核心動機
行為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驅動的結果,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亦是如此。而各種因素在驅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能發揮根本性作用的通常只有一兩項,作用力最大的即為核心動機。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而學生思政課學習動機卻呈現出功利化傾向,為考試、拿學分或應付考勤而被動學習,功利化的學習動機極大弱化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為此,教師應在肯定學生學習動機多元化的合理性前提下,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素質在個人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意義來激發學生為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而學習的核心動機,實現教學目標與學習動機的統一,發揮學生在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中的主體地位。
(三)優化課堂組織管理,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三要素互相作用下構成的有機整體,網絡時代背景下的課堂已經很難維持相對靜態和穩定的傳統課堂狀態,當前的課堂是動態、開放、無邊界的課堂,學生身體處于課堂中思維卻在網絡世界中遨游。網絡時代背景下,讓學生真正回到課堂是一項巨大挑戰,這也凸顯了課堂組織管理的重要性。首先,教師在第一次授課時需要向學生講明課堂紀律要求及激勵、懲戒機制,使學生一開始就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良好習慣;其次,教師與班委組成協調統一、職責明確的課堂管理體系,教師通過不定時點名、回答問題式抽檢等多種形式把握學生動態,班委記錄班級同學課內外的日常表現并反饋給教師,教師在整體把握學生動態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管理課堂;最后,將手機從“影響課堂教學”轉變為“為課堂教學服務”,利用手機開展信息化教學,如利用手機開展簽到、投票、問卷調查、主題討論等課堂教學活動,將線上、線下課堂有機結合。總之,優化課堂組織管理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來到課堂、參與課堂、影響課堂,在此基礎上學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由他律轉變為自律,在師生、生生互相作用中達成教學目標。
(四)以“踐行”搭建學生學習期望與成效的橋梁
高職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存在期望與成效差距明顯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對思政課學習重要性的高度認知與學習過程中的低度踐行相矛盾。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是,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思政課學習的重要性,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學習的樂趣和有用性。思政課學習的樂趣可以體現為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使他們想學、愿意學。思政課學習的有用性則可體現為運用所學知識剖析社會現象和解決生活難題,這體現了思政課的方法論意義,即對思政課知識的踐行。將知識轉變為方法,需要在把握知識本質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這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是為了講解內容而講解,而是為了讓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性而講授。在學生把握思政課理論知識本質的基礎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生活的現實問題,即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自主、自覺踐行,是實現學生學習從現實的此岸到達理想的彼岸的最好橋梁。
【參考文獻】
[1]李臘生,龔萱,閔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范躍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構與實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注:2017年度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2017JGB15)
【作者簡介】蘇梅芳(1990— ),女,壯族,廣西桂平人,研究生,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