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路徑,分析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背景和目的,并提出企業人士入校參與教學活動、學生進入企業開展創新實踐、校企協同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校企共同組建經濟實體等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協同 創新型財會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3-0128-03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在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成為高等教育關注的熱點課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會計行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時期。高職財會專業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會計轉型的創新型財會人才,是高職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在分析創新型財會人才培養的背景、目的基礎上,從校企協同育人的視角,探討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路徑。
一、創新型財會人才培養的背景分析
(一)創新發展新時代的到來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強大驅動力,是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力營造“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氛圍,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態勢,讓普通民眾能通過創新創業實現人生夢想,享受創業成功的幸福。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入了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此后,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具體政策,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創新創業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熱詞,全國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國家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新時代。
(二)“雙創”教育在高校廣泛開展
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后,各級政府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把創新創業工作提上了工作議程,并給予高度重視。在高校,“雙創”教育已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業教育是必修的內容。有的學校還要求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或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特別是圍繞“雙創”競賽進行的創新創業教育更是如火如荼。每年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創新創業大賽,都是各大高校重點關注的賽事,賽事的組織、選拔都列入校級工作,對取得優秀成績的指導教師和參賽選手都會給予獎勵。其他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雙創”競賽更是受到各地高校的高度重視。
(三)經濟發展和信息革命推動會計轉型發展
會計作為一項經濟管理工作,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會計的職能、工具和管理方法都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步。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會計從手工核算到電算化,從電算化到信息化,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會計機器人應用,會計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會計工作向新的領域轉型發展。會計轉型首先是會計職能的轉變,會計工作將更多服務于企業的內部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和評價工作。會計人才將從核算型人才向創新管理型人才轉變,創新能力將成為會計人才的重要能力。
(四)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以人為本,創新發展。教育以服務學生、培養人才為根本。以學生為本,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的需要,也要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在培養學生時,要改變以往的“輸血式”人才培養模式為“造血式”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目的
(一)為建設創新型社會輸送人才
創新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不管是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還是管理創新,每次重大創新都會引領社會的重大變革和進步。進入新時代,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面對世界發展的新格局,黨中央提出了建立創新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建設創新型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的中堅力量,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為會計轉型提供人才支撐
會計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對會計職能提出的新要求。會計轉型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會計技術的進步,二是經濟管理對會計的需求。信息技術快速進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廣泛應用,使會計人員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同時也為會計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經濟轉型倒逼會計轉型,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會計工作拓展職能,以更好服務企業決策,會計轉型成為必然。
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需要培養大量的管理會計人才。從我國現有經濟結構來看,民營企業占企業總數89%以上。民營企業中,有大中型企業,但更多的是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相對于大中企業而言,管理人才更加缺乏,需要大量有創新能力的管理會計人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是為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輸送會計人才的重要渠道,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管理會計人才,是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使命和責任。
(三)讓學生充分就業
學生充分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根本和辦學導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著力點也在就業,要讓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通過創新創業實現就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世界經濟受到重大沖擊,歐美發達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世界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中央提出了“六穩六保”的工作要求,保就業穩就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事關社會經濟的穩定,事關民生福祉,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大課題。
企業的目標在于追求利潤和企業價值,企業目標的許多指標都體現在財務指標上。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財務管理的目標和企業管理的目標高度一致。基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崗位需求,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開設有企業投資、企業運營的課程,特別是在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中,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有更高的要求。通過創新型財會人才培養,學生畢業后可以自主創業,也可以加入其他團隊共同創業。學生成功創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也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對畢業生充分就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為學生可待續發展奠定基礎
高職院校的學生,其培養目標主要是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實踐能力、綜合素質都圍繞著崗位能力需求展開,以培養學生適應工作崗位、履行職責的能力。對學校而言,畢業生具備了履行崗位職責的知識和技能之后,還要考慮學生未來的發展問題。第一,財會工作是一項復雜且關系到企業核心利益的工作,不管在什么樣的單位就業,剛入職的學生往往只能從事簡單的財務工作,經過一定的實踐積累之后,才可能勝任更高層級的職位。因此,學生在學習階段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第二,不管企業規模大小,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對中小型企業而言,業務體系完整、業務量相對不多,要求以較少的財會人員完成整個業務體系的工作。這就要求財會人員有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創造能力。第三,隨著會計工作的轉型,會計人員更多從事管理會計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工作崗位。對于學生的就業和未來發展,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是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高職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路徑
(一)引入企業人士參與教學活動
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過校企協同,一方面可以為學校注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導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培養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技術人才。引入企業人士參與高職院校教學活動,可以協助院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擔任兼職教師,擔任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協助院校開展各種專題教學活動,彌補院校教師與企業行業聯系不夠緊密的短板,增強院校教學團隊的教學實力。
企業人士從事企業實務工作,對企業的崗位需求、崗位能力要求、人才需求有直接的體會。他們參與到院校的教學活動中,實現了院校與企業的無縫結合,可以為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最直接的行業意見。企業人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這是從事理論教學的院校教師難以達到的。企業人士的加盟為院校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更加重要的是,企業人士將企業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需求帶進校園,傳導給師生,有效引導師生的創新發展方向。
(二)師生走進企業參加生產實踐
創新的源泉來源于社會實踐。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企業是最佳實踐基地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孵化園。高職在企業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將教師派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進入企業進行見習、實習,參加企業的生產活動,提高學生對企業生產活動的直觀認識,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財會專業工作的理解和認知,增強財會理論知識與財會實際業務的融合、財會知識與企業生產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想,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當然,財會專業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的生產業務和財會業務都各具特點,各不相同。院校在企業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時,要充分考慮企業不同的生產特點和財會業務構成,以滿足師生對不同業務實踐的需要。同時,師生在不同性質的企業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更有利于開拓師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
創新創業大賽是國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高職院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受到校方的高度重視。各院校不僅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還會組織各種各樣的創業大賽訓練營和選拔賽,并推出各式激勵機制,與教師職稱晉升、績效獎勵掛鉤,與學生評優評獎、推薦升學掛鉤。組織參加“雙創”競賽,成為院校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
財會專業的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有其獨特的優勢。會計核算、成本管理、投資效益、風險控制、投資決策等都是財會專業學習的核心內容,參加創新創業競賽既是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又是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是提升學生創造力的絕好平臺。此外,每一個創業競賽團隊都需要有財會類學生的加入,為財會類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
企業人士進入學校,與院校教師共建指導教師團隊,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貼近現實、立足實際,發現社會實際需要的創意,制訂與社會實際相一致的創業計劃,引導學生立足社會實際,走服務社會的創業之路。真正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創業,提高學生服務社會、創新創業的實效性。
(下轉第151頁)
(上接第129頁)
(四)校企協同組建經濟實體
實踐出真知,從事生產實踐是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的根本目的。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財會人才,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還要讓學生用之于實踐、服務于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在社會實踐中檢驗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創造力。學生參與創業實踐,既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也是檢驗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方法,同時也是實現學生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
校企協同組建經濟實體,是學生在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依托企業資源,創建從事生產活動的經濟組織。這種經濟組織按照市場規則創立,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按照市場的規則運行。這種經濟組織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既保持相對獨立,又與協同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第一種是業務分擔模式。協同企業將某一項企業業務交給學生創業團隊完成,按企業考核體系進行考核和計酬,如市場拓展、產品銷售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依托企業現有經營模式,風險小、成功的機會大。第二種是外圍組織模式。學生與企業共建經營實體,如開設分店、加盟店、連鎖店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創業團隊依托企業成熟的經營模式創業,同時能得到校企共同指導和支持,降低了創業風險。第三種是供應鏈模式,校企協同在企業的外圍業務上創立經濟實體,如企業原材料供應、企業外包服務等。這種模式既為學生團隊提供了創業平臺,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充分體現了校企協作、共創雙贏的合作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海芳,雷國華.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廣西教育,2020(1).
[2]霍遠.創新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9).
注: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財會專業‘互助式校企合作的探索五實踐”(JGBB)
【作者簡介】陳曉光,男,廣西桂林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職業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