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鍇鋒 董雅潔 施 曼 黃 露 羅 娜 李 娜
(承德醫學院 河北·承德 067000)
目前國內外對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創傷后應激障礙上,不同創傷事件產生的障礙有所不同。此次“新冠”流行與一般災難性事件比有很大不同,流行時間長,涉及人群廣。本研究針對大學生的應激障礙及應對策略進行研究,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選取新冠疫情爆發一個月后河北大學生共計2358例。其中男性 1249例,女性1109例。年齡 18-30歲,平均年齡(21.05±2.46)歲。
納入標準:(1)被調查者均為河北省在讀大學生;(2)被調查者年齡≥18周歲;(3)被調查者均為被感染新冠肺炎或無癥狀感染者;
排除標準:(1)被調查者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2)被調查者不配合調查研究。
理論構想和訪談后形成初始問卷,對問卷運用因素分析技術進行統計分析后確定正式問卷。運用方差分析技術探討主效應,運用多元回歸、路徑分析技術探討應激障礙、應對策略的影響因素及路徑。本研究在問卷中加入人格問卷、心理控制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對大學生進行測試,探討其應激障礙特點。
問卷共30個ASD條目,包含分離、再體驗、回避、激惹、社會功能損害等癥狀。采用0~5分共6級評分,0分代表“沒有體驗”,5分代表“總是體驗”,總評分0~150分,評分越高,代表ASD癥狀越重。其中SASRQ總評分≥40分提示存在ASD癥狀。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系數為0.962。
采用 SPSS19.0軟件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女性、文科或藝術類年齡小、大專或本科生、文科和藝術類、確診者距離近、發燒或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大學生發生應激障礙的可能性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后大學生的應激障礙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調查結果詳見表2。

表2: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后大學生的應激障礙的應對策略分析
2020年,我國發生了重大社會生活事件——新冠肺炎。人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病人、疑似病人、被隔離的人員、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等群體都經歷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礙。大學生生理、心理雖已趨于成熟,但在這場涉及范圍廣泛的疫情中也出現了各樣的心理障礙。
研究結果表明,女性、年齡小、大專或本科生、文科和藝術類、確診者距離近、發燒或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大學生存在應激障礙比例較高。女性情感細膩,面對疫情時思考問題多。大學生相較于研究生等年齡較大學生而言,認知能力不及,心理狀態易被破壞。理工科及醫學類學生邏輯思維較強,較文科和藝術生更能理性的認知疾病,降低恐懼感,減輕應激障礙水平。身體情況較差學生,認為自身免疫力弱,易感染,繼而應激障礙水平提高。調查結果顯示,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后大學生應激障礙的應對策略主要有卷入式、擺脫式和維持性三種。其中卷入式指積極投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使自己盡快適應環境。研究中能進行卷入式應對的大學生占比超70%,提示大學生信息化技能提升,網絡學習、溝通有效緩解疫情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
本研究為大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培養、提高對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的應對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