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圣輝
摘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考察時,看到安吉縣關停礦山,靠發展生態旅游讓農民借景致富的情況后,提出的著名“兩山論”; 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黨章;2018年全國“兩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祖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實踐證明:綠色發展這一理念,既是科學論斷,也是治國方略,更是中國智慧的體現和中國方案的亮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穩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設美麗鄉村?我們不僅要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戰略視野,強化使命擔當,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高水平有序推進,還要運用“加減乘除”的算法,擼起袖子加油干。
首先是加法。所謂的加法并不是簡單的加規模,更重要的是在加質量上面做足功夫,目的是要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與品質。依法依據改造一批、建設一批與地區文化協調的的建筑景觀,只有以服務本地、方便游客為目的進行的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才是有意義的。因為雖然規模性發展固然有他的集聚性道理,但是真正的將鄉村地方特色挖掘打磨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所在,中國“美麗鄉村”發展,是應該實現真正的“一村一品”,而不是“千篇一律”。
另一方面,還要在特色文化上做“加”法,提升人文環境。美麗鄉村建設點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結合各自鄉情特色文化,與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相融合,在大力開發“美麗鄉村游”的同時,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投入旅游、農業、文化等產業項目建設資金,集中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宿及特色農業示范基地等。
其次是減法。所謂減法是指“去城市化,復鄉土氣”。“百年老樹擋在一條都市計劃道路中間,是將老樹連根拔起,還是讓道路為老樹轉彎?”這是當前很多鄉村建設面臨的困擾,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原有的肌理和自然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有些地方甚至變成了縮小版的城市。“去城市化,復鄉土氣”應該堅持規劃先行,強化村莊整體規劃和農房科學設計,讓鄉村回歸鄉村應有的模樣。
另一方面則是人們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對于鄉愁、鄉情的眷戀。沒有哪位游客愿意到了鄉村看到的依然是在城里隨處可見的水泥森林,可是絕對沒有哪個游客喜歡一個亂糟糟、臭烘烘的農村環境。美麗鄉村的建設落腳點還是在鄉村,目的在于還原農村風貌,撫慰游客鄉愁。讓“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給游客一個舒心又干凈的環境條件,引起游客“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美好回憶,打好一張鄉愁的感情牌。
再次是乘法。所謂乘法,意思就是要依托多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經濟增長的乘數因子,達到第一產業鏈條延伸的目的。“美麗鄉村”建設本身就是一個三產融合的“六次產業”,我們要結合實際,發揮創意,結合“特色小鎮”建設的經驗,學習“旅游+地產”、“旅游+康體”、“旅游+文旅”、“旅游+休閑”等開發模式,走一條1+1+1>3的幾何級增長的“美麗鄉村”建設路。例如我們攸縣皇圖嶺鎮,作為我們攸縣的農業大鎮,同時也是攸縣重要的農產品基地。以特色種養為基礎、以深加工農產品為延伸、以休閑農業為主線、以農產、農貿、農旅三大板塊為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的培育了經濟增長的乘數因子,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全省百強鎮。
最后是除法。所謂除法,是指除去舊貌和消除農村不良風俗習慣,逐步形成戶保潔、村收集、鎮清運的長效管理機制,積極推行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新理念,對村莊衛生死角臟亂溝渠進行及時清理,使村莊環境得到改觀。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文化陣地,積極開展有本土特色的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弘揚正能量,引導村民崇德向善,告別過去的不良習俗,營造尊老、崇學的文明鄉風。
運用“加減乘除”,建設美麗鄉村,我們要繼續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保留原始風貌基礎上扮靚農村,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昔日陶淵明筆下閑適恬淡的桃花源到如今,正在一個個美麗鄉村逐漸演變為現實。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是為了群眾,同時也要依靠群眾,讓我們攜起手來,堅持推進綠色發展,堅決守護生態底線,讓攸州真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讓攸州的人民“詩意地棲居”于攸州這片熱土之上!
參考文獻:
[1]新時期我國鄉村治理機制創新——基于20個典型案例的比較分析[J].王曉莉.科學社會主義.2019(06)
[2]再組織化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以“楓橋經驗”為分析案例[J].劉開君,盧芳霞.治理研究.2019(05)
[3]中國鄉村治理70年:歷史演進與邏輯理路[J].丁志剛,王杰.中國農村觀察.2019(04)
[4]論現代化中后期的鄉村振興[J].徐勇.社會科學研究.2019(02)
[5]面對社會重組的鄉村治理現代化[J].桂華.政治學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