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佳芬
摘 要: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化,語文這一門科目可以說將會伴隨人的一生,尤其是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初步建立起語言感知能力的時期,只有讓學生閱讀大量書籍,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才能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助力,但是在小學語文有效閱讀的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文章對當前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出原因,從原因出發實施多種措施讓閱讀具有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
一、 引言
多年以來,諸多科目都進行了課改,小學語文也同樣如此,其中閱讀教學是其中的焦點之一,學校對閱讀的重視程度很高,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在阻礙著閱讀的發展,只有積極探究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夠真正地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二、 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增強課堂教學效率
要知道每門科目都有著一定的課時數,教師必須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這門課的教學,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常常會省略一些教學步驟,在語文課堂中會極力縮短學生們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們快速瀏覽一下課文就立馬對其中的知識進行講解,此時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往往還沒經過思考,教師就直接給出了答案,長此以往學生就形成了不會獨立思考的習慣,降低了學習效率,所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的,語文這門科目重要的是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做的題目多或是認真理解教師的話語就能夠提高的,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多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夠真正地提高語文學習質量,因此,提高閱讀有效性勢在必行。
(三)培養學生情緒感知
文字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文章中灌輸著作者內心的情感,通過閱讀能夠切實的進行心與心之間的碰撞,讓自身的情緒得到激發和釋放,學生可能沒有經歷過作者所經歷的事,但在情緒上是一致的,在進行知識的傳輸過程中將學生帶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進而理解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改革過于形式化
在國家的嚴格要求下教師能夠根據課堂標準進行閱讀教學,但是教學方法過于形式化,這是因為小學也面臨著升學壓力,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看多了課外書籍會嚴重影響成績,甚至看到學生在學??凑n外書還會沒收,嚴重忽視了閱讀量的增加會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二)學生無法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為了防止學生閱讀一些不符合目前年齡階段的書目,總會列出一張書目單讓學生從中進行選擇,學生會對這種強迫自己閱讀某種書目的行為產生反感的情緒,比如書目單中都是一些歷史文化類經典名著,而小學生只對科幻、卡通等內容感興趣,強行讓學生閱讀這類書而不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只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無法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并且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學生的課余時間都被課外輔導班或是興趣班所占據,沒有時間進行閱讀。
(三)學生閱讀興趣低
學生對電子設備接觸的比較頻繁,會在空余時間玩游戲、看電視,很少會進行閱讀,要知道語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閱讀能夠促進語文知識的提升,學生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閱讀興趣比較低,在語文課堂上能夠積極回答老師問題,但不會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研究,下課便參與到其他活動中去。
(四)學生閱讀習慣差
許多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老師講解新課文時不能夠做到提前預習,只有老師進行強制性要求的時候才會閱讀課文,閱讀時只是快速地進行瀏覽,而不會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思考,并標注出其中的問題,按時閱讀文章或書籍更是做不到,即使閱讀了也不會做讀書筆記,記錄下自己的收獲,要知道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課堂過于呆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讓課堂變得很是枯燥,并且對學生的閱讀不夠重視,要知道小學生對情緒的感知非常敏感,很容易對教師的行為進行模仿,進而讓學生對閱讀保持一種消極的狀態,語文教學并不僅僅是教會小學生認字、寫字、背誦課文,而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四、 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正確
新課標中雖然明確規定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部分教師仍舊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而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要知道閱讀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學生的學習,還有一部分教師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閱讀教學,形式倒是不少,但是能起到實質作用的卻幾乎沒有,表面上看起來教師在極力響應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實際上卻未曾產生一定的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教學方式,但是不能夠只注重形式上的多樣,做表面功夫,而要深入到閱讀的內涵中去,對這種教學方式的可行性進行了思考之后再具體實施。
(二)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單一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通常是采取教師講解為主,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為輔的方式,在小組討論過后發言的也多是平日里比較活躍的學生,很難關注到絕大多數學生,互動性少,更是使得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不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且教師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也較為單一,多是言語間進行鼓勵或是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參與,這種教學策略的單一性,使得學生很少參與到課堂中去,越發的不喜歡閱讀。
(三)教師未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
小學生由于年紀小,自身毅力不高,很多習慣的養成都要依靠教師進行督促,因此,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除本身的因素之外,教師要承擔絕大多數的責任。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并沒有提前預習課文,有的教師讓學生抓緊時間預習,有的教師則直接開始講課,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批評,長此以往,學生知道不做課前預習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就更加不會去預習了。此外,在課外閱讀時教師雖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做一些批注,留下自己閱讀時的所思所想,卻不會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只是口頭上告知了學生,部分學生知道教師不會檢查后就胡亂做甚至不做作業,使得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