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要: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既有緊張焦慮的情緒,也包括消極茫然的心態。高校針對這些不良心理的疏導既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疏導機構與機制,又要理論聯系實踐豐富心理疏導形式與內容,還要充分利用朋輩影響提升疏導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疏導策略
后危機時代疊加疫情的雙重沖擊給這一特殊時期國民生產生活都造成了嚴重影響。除了在職人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發展壓力外,正在高校就讀的大學生群體中亦不乏憂心忡忡的莘莘學子。無論是對環境劇變產生的不適應性,還是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客觀因素的變化不可避免會對大學生主觀意識和心理狀態形成程度不同的沖擊。而大學生心理問題近年來屢屢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之一,這充分說明了解和掌握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正在成為高等教育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重中之重。
一、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
(一)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
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是一種速度越來越快的加速前進模式。雖然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和財富的累積,然而對不少普通人而言,太快的發展速度同時意味著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對不少大學生同樣如此。比如學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等等。
因此,時下不少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亦是由于面臨學業與就業等各種巨大壓力導致。而在其表現上就是不同程度的緊張與焦慮情緒。盡管每個人一生中隨時隨地會出現緊張焦慮的狀態,但正常情況下持續時間短暫且基本不會給正常工作與生活造成干擾。然而一部分大學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超過正常水平,表現在持續時間長、程度重且難以排解。這些大學生幾乎隨時隨地都處于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下,生活與學業逐漸失去正常秩序。其中更有少數發展到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程度。
(二)消極茫然的負性心理
環境的壓力對一些大學生的影響是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而對另一些大學生的影響則是相對消極和茫然的心理狀態。這些學生面對學業與就業存在不清晰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學業還是就業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然而這些學生中的不少并不存在過于嚴重的生存壓力,家庭環境尚可甚至堪稱中產,因此面對學業欠佳或求職無門的困境時逐漸喪失奮斗的熱情和沖勁,慢慢進入一種得過且過的懶散狀態。
因此,這些大學生對畢業后的社會化生活缺乏期望,連帶影響到校園中的學習也失去了年輕人應有的激情。表現在日常生活與學業上則是漫無目的、漫不經心的所謂“佛系”生活與學習。
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疏導策略
(一)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疏導機構與機制
做好當代大學生心理疏導首先需要高校具備相對完整的心理教育機構和機制,在更加系統和規范的體制機制框架下有序推進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的進行。
比如,高校至少需要配備一個心理輔導中心,負責規劃設計和監督各院系的心理疏導工作實踐。每個院系都應當形成常態化、長期化的大學生心理疏導教育機制,同時以月、季度等時間單位開展集中反饋工作,以此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變化走勢等。
又如,除了面對面的心理疏導外,高校還需要建立7*24小時不間接的心理支持熱線,包括電話熱線與在線熱線等。工作時間有人值守的電話熱線與非工作時間的離線熱線覆蓋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時時刻刻,這樣才能隨時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矛盾乃至危機。
再如,為了最大程度提高大學生心理疏導的反應速度和支援力量,高校還可以嘗試網格化管理。也就是按照院系、年級或班級等單位設置聯絡員或信息員,平時負責觀察了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情況,定期匯總上報到心理輔導中心。而包括課任教師在內的教職員也應當更加主動承擔起心理疏導的義務工作,關注課堂上下學生超乎尋常的情緒表現等。只有在平時保持高度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蛛絲馬跡才能更早更快得以發現。這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疏導成功率十分重要。
(二)理論聯系實踐豐富心理疏導形式與內容
長期以來,高校心理疏導形成了理論有余實踐不足的傳統模式,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心理疏導的作用,然而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多種多樣,僅僅有理論的疏導遠遠不能滿足現實要求。因此,理論聯系實踐豐富心理疏導形式與內容。
比如在娛樂休閑活動中引入心理疏導元素。校園心理劇就是國外開展大學生心理疏導的流行形式之一。國內高校也可以嘗試這種更具趣味性的實踐手法,利用舞臺表演元素實現心理疏導的立體化、感性化和生動化。
又如,觀看涉及心理問題元素的影視劇片斷或節選也有一定的輔助疏導效果。例如國外的《心靈捕手》和國內的《催眠大師》等。影視劇的戲劇效果相對夸張,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疏導的嚴肅性或壓抑感更為有益。
(三)充分利用朋輩影響提升疏導質量與效率
除了相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參與心理疏導外,充分利用朋輩影響提升疏導質量與效率也是新時期高校心理疏導值得嘗試的辦法。
所謂朋輩就是大學生的同學或同齡人,這種年齡上的親近感往往能夠迅速拉近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其更加愿意吐露心聲,讓對方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而基于更加真實的情緒開展的心理疏導通常更為有效或成功。不僅如此,同齡人之間相似相近的生活環境或成長軌跡也有助于朋輩大學生共同探索解決心理問題的創新辦法,在彼此互幫互助過程中提高應對心理壓力的心理支持力量。這種經過主動努力尋找到的方式往往有助于大學生探索個性化的心理疏導措施,對大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后持續應對壓力更為優質高效。
結束語:
人是受環境深刻影響的社會生物,對即將正式踏入社會的高校學子尤其如此。不少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正是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相對較低所致。因此,在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既要關注其主觀意識,更不能脫離客觀現實因素。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與時代發展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高校的心理疏導既要堅持優良傳統,也需要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手段。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全面普及的當下,信息化正在成為心理疏導的利器之一。因此,新時期高校的心理疏導活動不妨嘗試更多融合手段,借助線下結合線上的融合模式提升疏導工作的品質。這不僅是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益嘗試,也是新時期高校心理疏導全面提高工作水平的積極策略。
參考文獻
[1]馬甜語. 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與疏導[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2):30-34.
[2]苗元江,余嘉元. 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與疏導路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1-8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表現與疏導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9,(11):(3):321~327.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