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方面。但在鄉村地區由于諸多現實問題,留守兒童無法自由的追求精神世界享受那份喜悅。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通過生態式美術教育的方式引導留守兒童發現美提升藝術素養,激發創造力,從精神層面上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鄉村美術教育;生態式美術教育;留守兒童
一、開展鄉村美術教育的必要性
留守兒童教育一直是鄉村中小學教育的重難點,客觀上存在教育設施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主觀上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習成績較差興趣不足,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等現象。他們普遍性格較為內向,不愿與人交流,自信心和溝通能力弱,由于家庭緣故缺少關愛和情緒疏導容易形成極端的現象,沉默封閉情緒極易失控,存在強烈的反叛心理,甚至暴力傾向。長此以往他們的心智成長會被扭曲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而導致上述狀況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情世界的貧乏。
其實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為學習很重要,但是一方面由于普通鄉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以及自身對學習知識的狹隘認知導致他們一味只追求書本知識和應試考試,把學習當做一種脫離困境的手段,當知識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時,就會失去興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缺少有效監督和學習輔導,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這些對于他們的成長很不利,一個人應該在教育中實現人格健全而不是被模式化。
教育不是干巴巴的說教也不是對知識無條件的接收,應該“潤物細無聲”。藝術教育具有心理疏導和藝術治療的功效,娛樂情境下開展美術教育可以使留守兒童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集體,幫助他們恢復信心,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生態式”美術教育觀念
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美術學科的教育,長期以來美術教育一直局限于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一個人的生活經驗、見聞都會對美術本身產生影響,藝術與哲學、科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之間也存在聯系。應該明確一點,開展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一個畫家或者藝術家,正如羅恩菲德所說:“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到。”因此,美術教育應是對學生未來生活有幫助的利于身心發展的生活化教育。“生態式”教育方式最貼合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具有可行性。生態式不僅僅是回歸大自然,更是一種“回歸生活”的整體性、融合性、開放性的教育,它可以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生態式的關聯。尊重學生的藝術天性,注重生態和諧,貼近生活,使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參與感和滿足感,進而培養他們的藝術興趣,激發藝術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生態式”美術教育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及有效途徑
(一)保護留守兒童的藝術天性
留守兒童在藝術表達上受身邊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創作中會受到認知范疇和自身經歷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從孩子的繪畫中看出他們的情緒、感情和心理狀況,畫畫時線條的粗細,線條的力度,色彩的冷暖,畫面人物的狀態等都會在無意識中傳遞這些信息。一方面,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這種藝術活動釋放情緒,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過觀察留守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表現以及了解其作品所傳遞的信息來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而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為培養留守兒童健全的人格,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發揮作用。
(二)注重日常生活的再發現
留守兒童大多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小小年紀就肩負生活的壓力,因此他們日常的關注點就是農活、家務,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接觸同樣的事物,這種習以為常讓他們忽略了生活的美。齊白石畫蝦也畫白菜畫蟲,還為白菜憤憤不平,“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這些都是齊白石對平凡生活的熱愛。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固然是艱辛的,但也不可否認它同時也是天然的,貼近大自然,少了人工干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古樸的鄉村生活,層層疊疊的山和彎彎曲曲的路,茂密的樹木,奇形怪狀的石頭等等都是過度人工開發的城市生活中難以獲知的。在面臨許多現實問題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美術教育可以基于所接觸的天然環境來引導激發孩子們內心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熱愛。在勞作中加入對美的思考,學習齊白石畫蝦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忘觀察,即使是一件悉數平常的小事,或一個微不足道的物體,都會令人震撼于造物者的偉大。孩子們會逐漸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美,慨嘆這些美的治愈,感情世界得以豐富,會更加熱愛生活。
生態式美術教育以貼合實際考量的方式走進生活,擁抱自然,引導留守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給予的饋贈,充分發揮天性,以純粹的創造力打造屬于他們的精神世界,從中得到自由和自信。生態式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養一個個熟練掌握技巧的小畫匠,而是希望通過生態式的藝術活動給予留守兒童自信,充分發揮創造力、想象力,而不至于泯滅藝術天性,這份創造力將為他的一生帶來積極地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藝術與創生—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美)羅恩菲德著、王德育譯.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陳靖.從“能力本位”走向生態式藝術教育[D].廣西師范大學,2004.
[4]王延杰,姜歡笑.回歸天性——淺談兒童美術教育的原生性表現與個性的發揚[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26(06):129-132.
[5]劉冬曄,王文捷.美術教育在我省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的作用及途徑探析[J].大眾文藝,2016,(23):221-222.
作者簡介:馬方艷(1993-),女,漢族,籍貫:河南鄭州人,工作單位: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 研究方向:民族藝術創新設計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河南?登封?45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