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臨床上,經常見到有些糖尿病患者因為病情老是反反復復,而成為醫院的常客。導致這種狀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絕大多數糖尿病目前還只能控制而無法根治,一旦患病,患者往往需要與之終生相伴。但是,患者在醫院的時間畢竟十分有限,更多的時間還是在院外靠患者自我管理,只有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上去了,才能確保“長治久安”。那么,糖尿病患者具體應當怎么做呢?
1樹立“主人翁”意識
許多“糖友”缺乏自我管理意識,覺得疾病管控好壞主要靠醫生,患者的作用有限,索性把自身健康全部托付給醫生,平常不注重學習糖尿病防治知識,一些應知應會的基本保健常識也全然不知,以至于對醫生的醫囑很難做到準確理解、積極配合,導致常常出院不久病情就出現反復。
因此,作為患者一定要增強自我管理意識,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不斷學習和總結,提高自我管理和駕馭疾病的能力,積極配合醫生,把健康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2做好日常管理
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平日的作息、飲食、運動、用藥、睡眠、情緒波動等,都與血糖變化密切相關,那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血糖的控制。為此,患者一定要注意:
1.生活規律。按時作息,不要熬夜,心態積極樂觀,情緒穩定平和,避免大喜大悲、焦慮失眠。
2.進餐規律。進餐“定時定量”,提倡“少吃多餐”,每頓七、八分飽,主食粗細搭配,副食葷素搭配,口味盡量清淡,限制甜食水果,戒煙忌酒,尤其注意不要空腹飲酒(尤其是烈性酒)。如果必須要喝,可少量飲用啤酒或紅酒,同時要相應減少當餐主食,以防熱量攝入超標。
3.運動規律。“糖友”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快走、慢跑、游泳、跳舞、健身操等有氧運動形式;運動時間宜選在飯后1小時,每次運動時間掌握在30~60分鐘,每周不低于5次;運動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宜空腹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不宜做高強度的“無氧運動”,易導致血糖升高。
4.用藥規律。要嚴格按醫囑規律用藥,不要擅自更改治療方案或隨意停藥。此外,藥物用法不當,往往事倍功半。例如格列奈類餐前即服,磺脲類餐前30分鐘服用;雙胍類應在餐中或餐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應與第一口飯同時嚼服。打胰島素或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患者,注射后要及時進餐以免發生低血糖,同時注意經常輪換注射部位。
5.監測規律。監測和治療同等重要,通過定期監測可以了解患者病情,指導合理用藥。復查項目主要包括:
(1)血糖:病情不穩定者,每周應測兩次血糖譜(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時、睡前及凌晨3點),以便于了解病情,指導調整用藥;病情穩定者,至少也應每1~2周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的檢測。(2)糖化血紅蛋白:每3個月檢查一次,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情況。(3)尿微量白蛋白:每3~6個月化驗一次,它是糖尿病腎病早期標志。(4)血生化全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等):半年左右檢查一次。(5)血壓:每月至少測一次。(6)心電圖檢查:3~6個月檢查1次。(7)眼底檢查:半年左右檢查1次。
3加強日常護理
主要包括皮膚、口腔和足部護理。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皮膚及外陰瘙癢以及癤、癰等各種皮膚感染。因此,平常一定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護理,早晚洗漱,保持口腔及外陰清潔衛生。冬季要注意足部保暖,堅持每晚用溫水洗腳,因足部感覺遲鈍,所以水溫不要過熱以免燙傷。鞋襪要松緊適度,底平幫軟,不要赤腳走路。
4學會低血糖的識別與自救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最常出現的急性并發癥,嚴重低血糖可導致昏迷,誘發心腦血管意外甚至猝死。因此,一定要學會低血糖的預防、識別和救治。
當出現明顯饑餓感、頭暈、出冷汗、心慌、手抖、全身無力等低血糖癥狀時,應馬上自測血糖(有條件時),進食糖果或含糖飲料。
為避免發生低血糖,打胰島素(或服降糖藥)后要及時進餐,平時要注意加餐(兩餐間及睡前),外出活動時或者運動量大時要隨身攜帶食物。
5出現下列情況應及時就醫
加強自我管理,是讓患者加強自我約束、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并不是完全放手讓患者自診自醫。
當患者出現以下癥狀時,須及時送醫就診:①血糖長期居高不下、“三多一少”癥狀明顯加重;②心慌、出汗、四肢軟弱、意識障礙,提示發生嚴重低血糖;③惡心、嘔吐、腹痛、嗜睡,呼吸深大、有爛蘋果味,提示可能發生酮癥酸中毒等嚴重急性并發癥;④出現心悸、胸悶、心絞痛、言語不清、肢體活動不靈、視物模糊、蛋白尿、神經痛、足壞疽等嚴重慢性并發癥。
總之,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平日的自我監測和管理非常重要,飲食、運動、用藥、作息應盡可能地規律,否則,病情就很難得到良好的控制。4FC6340D-DDB4-47BD-9CD3-3647B9BFB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