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鋒



摘要:目的:探討將中醫特色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治療中的效果分析,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的整體質量。方法:選擇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作為研究時段篩選142名我院收治的中風患者進行研究。本次研究選擇對照實驗,記名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設置71名患者進行對比。對照組選擇常規治療實驗組,患者選擇中醫特色護理,對最終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狀況進行記錄,判斷治療質量。結果: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發現實驗組中患者總有效率為98.59%,高于對照組的84.51%,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運動功能評分相較于對照組來說明顯更高,差異顯著(P<0.05)。在患者治療完成后,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但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吞咽功能障礙的中醫特色護理能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中風致吞咽功能障礙病情,使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中風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狀況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推廣。
關鍵詞:康復期;早期綜合康復訓練;中風
中風疾病在臨床上的總體病程較長,并且患者如果治療不及時易導致出現惡性結果,病情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抵抗力下降的情況[1],患者也時常出現焦慮和恐懼的不良情緒,這種病情以老年人群為主要發病群體。中風其實是一種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生是在多種腦血管疾病的綜合作用下所導致的,而在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時,基本可以發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盡量獲得良好的病情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2]。在對疾病進行治療時,常言道三分治,七分養。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養護對于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吞咽功能障礙是中風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這種病情主要是患者的中風所致的,吞咽時咽下困難,這種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精神狀況和原發性中風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在近年來臨床研究中發現,大約有30%~50%的中風患者會出現吞咽功能障礙的狀況,對于患者的康復會造成一定的影響[3]。醫務人員認為,在對中風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優化治療,以保障患者的康復[4]。本次研究探討將中醫特色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治療中的效果分析,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的整體質量,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作為研究時段篩選142名我院收治的中風患者進行研究,本次研究選擇對照實驗,記名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設置71名患者進行對比。對照組中患者性別為男(36)和女(35),患者年齡為35~76(51.52±4.26)歲;實驗組中患者性別為男(34)和女(37),患者年齡為36~75(50.45±5.12)歲;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后經臨床診斷,符合中風診斷標準;患者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并按照要求簽署同意書和知情書;患者基本資料可接受調取;
排除標準:排除存在嚴重血液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基本資料,不滿足本次實驗要求患者;排除無法進行后續隨訪調查或患者家屬不同意本次試驗開展患者。
研究中患者一般資料由醫務人員錄入Excel表格進行分析,確認患者基本資料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時,護理人員選擇常規醫護方案,并對患者進行持續性管飼。
實驗組內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咽三針治療時,主穴為咽三針,配穴選擇百會、四神聰、風池、四關穴等。在進行處理時,咽三針第一針,采用1.5寸毫針,對患者的咽喉后壁進行點刺,點刺次數控制在3~5次,而第2針選擇患者的舌尖及舌下金津、玉液各 3~5次,第三針取患者的廉泉穴以及左右旁開0.5寸,向患者舌根方向呈爪形,刺入1.5寸針進行快速捻轉。每日一次,十次一療程。
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對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主要對患者進行間接的基礎吞咽訓練,可以通過簡單的拼音發音,或者咧嘴微笑等方式,引導患者主動活動自身的口唇以及面頰,護理人員可以要求患者進行舌頭上翹或者全身的運動,盡量活動患者的舌頭肌肉,使患者的個體狀況得到改善。同時在對患者進行訓練時,可以采用空吞咽以及刺激咽部訓練,采用干凈的棉棒,蘸少量冰水,放置于患者的舌頭神經敏感處,結合患者的空咽動作來回摩擦,每日進行6~7次訓練,以提高患者的吞咽敏感度。
在對患者進行訓練時,還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直接吞咽訓練,為患者提供少量的食物,要求患者在食用時主動吞咽,為患者提供少量的食物,并根據患者的耐受狀況逐漸增加用量。當患者飲食能力有一定改善后,飲食護理對于患者的康復來說極為重要,而患者如果能夠進行正常的吞咽,則患者每日的攝入總熱量需控制在1500千卡左右患者每日的飲食需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稀飯或者半流質的食物,尤其需要避免干硬和辛辣等具有較強刺激性的食品攝入,在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少食多餐,盡量為患者提供充足的進食時間,使患者在進食時能夠充分的對食物進行咀嚼,如果在飲食后有食物殘留于患者的口腔內,建議患者用舌的運動將食物送入食管以便自身吞咽,在患者進食后需要保持坐姿30~60分鐘,避免患者出現食品返流的情況。若患者吞咽功能受到影響,無法進行正常的進食,則需要由護理人員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叮囑患者按照醫囑接受胃管鼻飼,并做好患者的留置胃管護理。
1.3 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的吞咽障礙狀況完全消失,患者能夠進行正常飲食;有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有明顯改善,患者能夠進行正常的流質食物飲食,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無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
在本次研究治療完成后,有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運動功能進行記錄,同時記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78709D71-B1AF-434B-87A9-F4A4D72D24AA
1.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0 for windows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用率(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達,以P<0.05作為統計學意義存在的判定標準。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復狀況對比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發現實驗組中患者總有效率為98.59%,高于對照組的84.51%,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運動功能評分相較于對照組來說明顯更高,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在患者治療完成后,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但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中風是臨床上一種老年群體的高發性疾病,這種疾病是腦血液循環的突發性障礙患者,在發病后往往存在著不同的合并癥,例如吞咽功能障礙或者肢體功能障礙等[5]。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為患者設置相應的早期中醫特色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以對患者進行間接性的基礎吞咽訓練和刺激咽部訓練[6]。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時,患者的吞咽功能逐漸恢復,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夠有助于保障患者早期康復訓練更為順利地進行。中醫特色護理方案中的咽三針在進行處理時能夠改善患者喉部以及舌底的經脈氣血循環,通過點刺患者的舌尖,以及舌下金津和玉液,則能夠刺激患者舌體豐富的神經血管,使患者的舌頭更加靈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舌頭功能,對于攪拌食物,以及將食團運送至咽喉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進行治療時,通過點刺咽喉壁則能夠刺激患者的咽部血管神經,使其協同大腦完成患者的進食以及攪拌功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而吞咽障礙患者往往伴隨存在構音障礙以及認知障礙等癥狀,所以在進行治療時,配合百會及四神針等方式進行治療,有助于行氣活血,且行腦開竅,對于疏肝解郁和鎮心安神有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吞咽功能障礙的中醫特色護理能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中風,致吞咽功能障礙病情,使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中風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狀況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推廣。
參考文獻
[1]卓玉榮,武玨瑛.營養風險篩查指導下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對出血性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營養狀況及康復進程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21,28(12):1852-1855.
[2]牛麗蕓,馮衛星,楊妙琳,等.咽三針聯合中藥膏摩治療帕金森病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33):3683-3687.
[3]鄧英蓮,楊麗娟,廖煥群.間歇經口管飼法對腦卒中吞咽障礙合并構音障礙患者的應用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21):3068-3070.
[4]丁麗,程建蘭,于小明,等.中醫特色康復護理方案對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醫療裝備,2021,34(21):172-173.
[5]周文姬,陳忠美,林小余,等.吞咽造影評價臍針配合咽三針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觀察[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1,19(04):355-356+359.
[6]黃小麗,歐素瓊,朱燕花,等.“咽三針”點按聯合“金津、玉液”放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21,13(01):40-42.78709D71-B1AF-434B-87A9-F4A4D72D24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