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陳艷芳



摘要:目的:觀察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于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本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0例,。采用抽簽法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n=35例)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n=35例)采取語言溝通聯合心理護理。分析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更高;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觀察組BPRS評分、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NOSIE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兩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可明顯提升護理效果,能夠減輕患者精神癥狀,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使其生存質量得到改善。
關鍵詞:語言溝通;心理護理;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嚴重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患者的個體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1]。臨床常見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妄想障礙、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礙等。有研究表明,引起精神病的原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主要為遺傳因素,是精神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外因包括社會環境因素、疾病因素等。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治療,可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甚至威脅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2]。對此,患者不僅需接受規范化的治療,還應加強護理干預,使其心理情緒得以調整,進一步提升康復效果[3]。本次研究為患者開展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并分析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倫理委員會等部門批準,選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患者隨機分入至對照組、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22~64(48.53±3.27)歲;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齡24~66(49.37±3.34)歲。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確診為精神病的患者;(2)語言功能正常;(3)病例信息完整;(4)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先天性精神病患者;(2)感知功能異常;(3)合并心、腦等重要功能疾病;(4)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疾病;(5)孕產婦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遵循常規護理流程進行干預,日常應加強環境維護,保證室內環境干凈,為患者營造良好環境;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確保患者能夠按時按量用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引導其自主穿衣、洗漱、進食等;鼓勵患者適當開展室內運動,促進疾病康復;增加病房巡視力度,盡可能為患者解決問題;出院前給予患者健康指導,并定期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疾病恢復程度。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增加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1)語言溝通:由于患者的性格、愛好、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差異性,因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應選擇恰當的時機,引導患者主動表達內心存在的想法及不良情緒,耐心傾聽患者主訴,適時給予患者一定的安慰,為其提出合適 意見,幫助患者解決內心問題;與患者溝通時,應保持良好的態度,做到充分理解患者,盡量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護患溝通過程中,針對患者的隱私信息給予充分保護,以獲取患者的信任,確保患溝通順利進行。(2)心理護理:患者入院時應對其心理狀況進行全面測評,了解其內心狀態;由于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擔憂、煩躁等消極情緒,因而需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疏導,可通過為其解釋疾病知識對患者心理情緒進行有效調節,針對其錯誤認知予以糾正,使得患者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還可通過鼓勵性的語言給予患者心理暗示,使其不良心理得以緩解;可適當為患者增加娛樂活動,如看電視、聽音樂、下棋等,轉移其注意力;針對負面情緒較嚴重的患者,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引導患者宣泄內心情緒,有利于減輕其心理負擔;積極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在干預期間,應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現異常行為,若一旦出現應立即上報,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1.3 效果判定
(1)使用自制治療依從性調查表,調查患者的依從性。分為3個標準:①完全依從。患者積極配合醫護操作;②部分依從。經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可接受醫護操作;③不依從。在護理人員引導下患者拒絕接受醫護操作。
(2)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為3個評分標準:①不滿意;②較滿意;③滿意。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3)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表(BPRS)評定患者護理前后的精神狀況,分值越低,代表患者精神狀態越好。使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病情改善狀況進行評分,分數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通過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對患者病情縱向觀察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狀況越好。
(4)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分數越高,負面情緒嚴重,得分>50分就表現為已經存在負面情緒。
(5)采用GQOLI-74量表評定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社會、軀體功能和物質生活,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軟件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為100.00%,對照組為74.29%,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滿意度為97.14%,對照組71.4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 兩組精神癥狀情況對比
護理前兩組BPRS評分、PANSS評分及NOSIE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BPRS評分、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NOSIE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2.4 兩組心理狀況對比
護理前兩組SDS、SAS評分差異較小,(P>0.05);護理后觀察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定對比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3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更高;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觀察組BPRS評分、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NOSIE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在本研究中為患者輔以語言溝通聯合心理護理,可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語言溝通可通過語言、肢體等方式進行護患溝通,使得患者感受到被關懷、被理解,有助于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心理護理主要針對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針對性疏導,便于對其負面心理給予及時調節,使其身心得到最佳狀態;經本次干預后可得出患者的精神病癥狀得以明顯改善,且精神及心理狀態得到提高,以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改善,使得患者盡快回歸到家庭和社會中;同時能夠提升患者臨床配合度,使其愉快接受醫護操作,有利于提高整體護理水平,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構建。
綜上所述,通過兩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可明顯提升護理效果,能夠減輕患者精神癥狀,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使其生存質量得到改善,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牛雨晴.語言溝通聯合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9):235-236.DB90CEC3-3942-44E5-ABC4-FEBBBB41B9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