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摘要:目的:分析宮頸癌精準放射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納入的宮頸癌放射治療患者,在IGER(圖像引導放射治療)技術下精準放療,觀察調強放射治療擺位誤差,對放療邊界進行分析,分析校對前后的誤差數值。結果:對X、Y、Z軸擺位誤差進行統計,指標分別為(-0.13±0.98)、(0.26-1.61)、(-0.72±1.54)mm。對誤差定值分析中,x軸誤差在3mm以內的占比90.83%(218/240),Y軸誤差在3mm以內的占比85.83%(206/240),Z周誤差在3mm以內的占比87.5%(210/240)。其中Y軸誤差最大較差,誤差絕對值在6.6mm。在MPTV X軸擴邊界指標在2.68mm,Y軸擴邊界指標為4.54mm,Z軸擴邊界4.2mm,Y軸擴邊界指標大于Z軸及X軸。X軸、Y軸及Z軸誤差在3mm以上,通過在線體位自動校對,誤差校對后完成EPID拍攝,獲得分次誤差值。擺位校對后放射治療精確度較高,適當在每次放射治療前使用EPID驗證有利于達到精確放療目的。在本研究中,84組數據需校對,X、Y、Z擺位誤差相比,P<0.05。結論:在IGRT技術導向下,可精準調強放射治療,達到精準放療的目的,為患者疾病治療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宮頸癌;精確放療;IGER;擺位誤差
我國女性發生宮頸癌概率高,宮頸癌作為威脅到女性生命健康及生殖健康的疾病,常規治療方式是放化療及手術治療,80%以上的宮頸癌患者通過放射治療[1]。調強放射治療技術對靶區進行高劑量治療,在宮頸癌治療中應用范圍廣泛。但女性盆腔結構復雜,在疾病治療期間可能發生擺位誤差,對供區放射劑量產生影響,直接影響治療效果。IGRT是精確放療的基礎,通過影像學技術獲得患者盆腔特征,保證靶區具有較高的放射治療劑量,抑制癌細胞擴散,避免對盆腔周圍組織產生損傷,提升整體治療效果[2]。放射治療期間,思考靶區器官活動的同時,也要對擺放誤差水平設置外放邊界,從而達到精確放射治療的目的。本研究將我院納入的宮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精確放療技術的應用方法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2月~2021年8月納入的45例宮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患者年齡在40~78歲,平均年齡在(54.54±4.24)歲,患者具有正常的活動能力,可正常配合放射治療。
1.2 方法
①掃描:取患者仰臥位,患者平躺在腹部纖維固定板上,身體固定后,在頭部及腳部劃線,使用CT模擬定位掃描,自胸椎12下緣-恥骨下3cm掃描。放射科醫生規劃靶向區范圍及可能受到影響的器官,照射劑量在46Gy/23F-50GY/25F。②圖像采集:使用Varian CX直線加速器及TiGRT IVS放射治療圖像系統。系統中的設備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完成位置驗證及誤差修正,擺位時間短,圖像拍攝范圍在24*24cm,誤差精準性保持在0.5mm[3]。③圖像驗證:對患者擺位后的盆腔組織進行拍攝,獲得垂直拍攝驗證片,將拍攝位置圖像及放射治療計劃CT定位配對,獲得骨性結構。在第1次配對中,放射科醫生及治療師共同完成。配對完成后,IVS系統對三維誤差值進行計算,記錄患者左右(X軸)、頭腳(Y軸)及前后(Z軸)擺位誤差[4]。在前兩次治療中對擺位誤差進行驗證,隨后每周對EPID位置驗證一次,獲得第1次及2次、8次、14次、20次拍攝影像,誤差較大的情況使用在線技術矯正,誤差校對后完成2次拍片,獲得準確的校對值。治療床與系統聯合,對擺位誤差合理糾正,結合IGRT技術指標,驗證IVS系統功能的效果,該系統滿足質量控制標準。
1.3 觀察指標
對宮頸癌放射治療誤差進行分析,分析外放邊界,并對誤差值進行校對。經采集的數據在統計后估算邊界外放,通過擺位誤差對腫瘤區域——計劃區域的范圍進行計算,在外放邊界計算中,對X軸、Y軸、Z軸的MPTV值進行計算,MPTV值為2.5*Σ+0.7×δ的結果。其中,Σ表示患者個體誤差標準值,δ代表隨機誤差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s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概率%表示,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誤差結果分析
在45例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前2次的拍攝影像進行分析,每周對影片進行一次驗證,在本研究中,獲得600張驗證圖片,對計劃靶區圖像對比,其中有240組誤差數據。對X、Y、Z軸擺位誤差進行統計,指標分別為(-0.13±0.98)、(0.26-1.61)、(-0.72±1.54)mm。對誤差定值分析中,x軸誤差在3mm以內的占比90.83%(218/240),Y軸誤差在3mm以內的占比85.83%(206/240),Z周誤差在3mm以內的占比87.5%(210/240)。其中Y軸誤差最大較差,誤差絕對值在6.6mm,見表1。
2.2 邊界外放結果
在MPTV X軸擴邊界指標在2.68mm,Y軸擴邊界指標為4.54mm,Z軸擴邊界4.2mm,Y軸擴邊界指標大于Z軸及X軸,見表2。
2.3 校對前后的擺位誤差差異
X軸、Y軸及Z軸誤差在3mm以上,通過在線體位自動校對,誤差校對后完成EPID拍攝,獲得分次誤差值。擺位校對后放射治療精確度較高,適當在每次放射治療前使用EPID驗證有利于達到精確放療目的。在本研究中,84組數據需校對,X、Y、Z擺位誤差相比,P<0.05,見表3。
3討論
宮頸癌作為女性高發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對女性健康產生嚴重威脅[5]。宮頸癌治療中,常規治療方式的手術治療、放化療,手術后放化療效果更為理想,但總體上看,晚期宮頸癌治療后的五年生存期占比低,死亡率高。伴隨放療技術發展,宮頸癌治療水平不斷提升。傳統宮頸癌放療,采取常規體外照射,這種照射方式視野大,但容易對宮旁組織產生影響,伴隨放療劑量增多,容易發生嚴重的放療毒性,患者面對不良反應率高[6]。正常組織的耐受能力一般,腫瘤劑量無法有效提升,放療無法達到預計的干預目標。伴隨醫學技術發展,3D-CRT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該技術通過計算機選擇攝入方向及形狀,在三維空間中腫瘤靶區與照射區域保持一致,有利于準確放療,使腫瘤組織得到均勻的照射,最大程度縮減周圍組織受到的影響[7]。3D-CRT技術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放療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生活質量隨之改善。但臨床研究顯示,3D-CRT技術無法保護腫瘤組織,靶區劑量均勻性不高,該技術在臨床推廣率低。調強放療技術(IMRT),該技術基于3D-CRT技術發展,在三維空間內對腫瘤組織進行照射,優化照射區域,可有效調節最大照射視野下的追加照射計量,腫瘤內部照射劑量保持均衡[8]。在該技術治療期間,患者擺位誤差是常見問題,在IVS系統運行中,系統誤差結合實際治療位置進行模擬,系統誤差一般是通過平均值表示,三個軸向系統誤差增大,也會導致整體照射誤差增加。調強放射治療技術可精確定位,達到“三精”照射目的,該照射技術的優勢是高精度促進放療治療的發展,擺位圖像及計劃CT圖像準確配對,從而獲得擺位誤差,對誤差進行校對,達到精準放療的目的。在本研究中,對患者擺位圖像進行拍攝,對其中的誤差進行校對,X軸及Y軸、Z軸照射誤差得以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在宮頸癌精準放療過程中,通過IGER(圖像引導放射治療)技術引導,有利于達到精確放療的目的,保證放療方法科學性及有效性,提升宮頸癌疾病治療效果,為患者控制宮頸癌進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臨明,顏桂明,張飛燕,陳國付.宮頸癌放療患者體重指數變化對擺位誤差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08):28-31.
[2]王亦男,戴義波,陳萍萍,婁鵬榮,徐慶濤,郭建新.視頻宣教結合回授法在宮頸癌放療患者膀胱充盈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實用醫學,2021,33(12):1654-1655.
[3]章玲玲,劉雅雯,涂海燕,李凌.不同放療劑量對晚期宮頸癌盆腹腔<1 cm的可疑陽性淋巴結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35):87-90.
[4]楊麗英,張靜,孫慧鑫.細菌學檢驗對宮頸癌腔內放療合并局部感染患者臨床治療的作用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0,7(33):67-68.
[5]于芹,張慧,玉榮.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與紅細胞分布寬度對宮頸癌根治性放療患者預后判斷的臨床意義[J].腫瘤,2020,40(11):784-792.
[6]陳曉慧,王佳舟,胡偉剛,彭佳元,翟鵬.加速器模型和治療計劃系統對知識庫計劃模型的影響:一項基于宮頸癌適形調強放射放療計劃的研究[J].中國癌癥雜志,2020,30(10):821-825+833.
[7]劉耿淳.洛鉑與順鉑化學治療同步調強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近期療效與毒副作用的比較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30):108-109.
[8]張洪武,杜德成.基于CT影像組學的宮頸癌放療放射性腸炎的預測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0,7(2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