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英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供應室器械消毒管理方式及心得。方法:將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開展綜合管理模式后的管理成效納入觀察組,將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開展常規管理的情況納入對照組,對比綜合管理模式開展前后器械消毒質量及醫護人員滿意度情況的變化。結果:觀察組器械清洗、滅菌、包裝三個維度的消毒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醫護人員器械滿意率為96.36%,與對照組88.56%比較顯著升高(P<0.05)。結論:消毒供應中心集中化管理工作中綜合管理模式的運用,有效提升了醫療器械的消毒質量,且醫護人員對器械的滿意度提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消毒質量;綜合管理模式
現代醫院的正常運轉離不開消毒供應中心的器械供應,加強對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也是控制醫院交叉感染的重要舉措[1]。消毒供應中心承擔的工作為對各科室重復性診療器械進行清洗、消毒、滅菌處理,同時供應各種無菌器械,為保障醫院診療工作的有序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3]。近年來,我國對消毒供應中心規范管理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并制定了一系列消毒滅菌操作規范、滅菌效果監測標準等,為消毒供應中心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支持[4]。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發現,消毒供應中心內器械具有種類繁多、周轉速度快、精密度高等特點,對滅菌工作的要求也較為嚴格,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也將控制感染源作為管理工作的重點,實行有效管理策略,加強對消毒供應中心的集中化管理勢在必行。為此,本次研究將綜合管理模式運用于消毒供應中心管理工作中,并探究了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開展綜合管理模式后的管理成效納入觀察組,期間共清洗器械10524件,包裝21521件,發放無菌物品25632件,發放滅菌包24151件,參與器械滿意度調研的醫護人員共247名。將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開展常規管理的情況納入對照組,期間共清洗器械10658件,包裝21571件,發放無菌物品24986件,發放滅菌包20547件,參與器械滿意度調研的醫護人員共236名。兩組器械、包裝接收及發放件數等資料信息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此項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管理,包括制定醫療器械清洗、消毒、滅菌、回收、發放等工作的標準化工作流程,所有工作人員需嚴格按照流程開展各項工作,同時加強對工作的監督與管理等[5]。
觀察組則運用綜合管理模式,具體如下:科室內成立綜合管理模式工作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成員包括主管護士3名及高年資(年資≥5年)護師2名,小組內成員運用頭腦風暴法探討目前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匯總不合格器械并追溯質量下降具體原因,同時向各科室收集對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意見或建議,總結目前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科室內各區域的標識及范圍不清晰,無嚴格的區域劃分界限;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員缺乏責任心,未能認識現有工作對院感防控的重要性,設備維護工作不到位,對器械處理的質量標準掌握不全面等。
通過對消毒供應中心管理現狀的分析制定如下綜合管理模式:第一、依據院內頒布的院感防控原則,對消毒供應中心內的各區域進行嚴格性劃分,確保布局的合理性,減少不同區域間物品管理不當造成的交叉感染;各個區域均需設置清晰的引導標識,避免清潔區內進入各科室取送器械人員,減少污染風險。第二、規范現行的工作制度,明確工作人員的職責與負責區域,建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同時對各項質量標準進行完善。第三、組織科室內人員的培訓,強化設備維護相關知識,講解精密儀器的清洗原則,保證清洗質量;接收器械時注意核對品類及件數,發放滅菌物品時核對滅菌與失效時間,保證滅菌物品的有效性;每次交接均需詳細記錄,做到器械走向可追溯。第四、加強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院感知識及操作的培訓,講解感染防控相關知識,規范器械消毒、存放等技巧;定期組織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工作,通過培訓與考核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綜合管理模式工作小組加強對管理工作的監督與執行,確保各項舉措落實到位,同時定期評價管理成效,為下個階段的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的調整提供依據。對手術器械進行日常交接工作時,消毒供應中心應當及時清點手術器械的數量以及是否完好,并將手術器械的名稱型號等信息進行仔細地核查并簽字確認。在對手術器械進行清洗前應當根據手術器械的相關清洗標準制定清洗準則。對于精密程度較高以及管腔狹窄類器械應當清洗更為嚴格,首先對其進行人工清洗預處理操作,而后將其放置于消毒清洗機中進行常規清洗;清洗完成后進行裝載時應當注意將軸關節完全擴展,將組合器械進行拆解操作,其范圍控制在可拆卸最小單位內保證清洗到位。對于穿刺針以及剪刀等尖銳器械及時檢查其鋒利程度并進行正確包裝,對于器械軸關節應當硬性人工上油操作,包裝的過程中核對器械的各類資料,并為其包裝合適的保護包裝并張貼標識。在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時,對于精密高的器械進行人工清洗消毒,常規器械放置于自動清洗機中進行各項操作。對手術器械進行滅菌操作時,放置于滅菌鍋中的單個器械應當控制在重量范圍之內,避免出現滅菌不全面的情況;滅菌完成后應當由質檢人員進行滅菌嚴格檢測,不合格器械分析其原因重新滅菌。滅菌合格的器械對其破損程度等進行檢查,各項檢查符合標準后進行相應地儲存或者發放。存放的標準需要嚴格遵循相關的儲存標準進行。對于手術器械發放后的各類問題可通過追溯系統對各環節進行掌握,通過對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不斷地完善管理制度和標準。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綜合管理模式開展前后器械消毒質量,醫護人員對器械的滿意度。其中器械消毒質量從清洗、滅菌、包裝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各維度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則為器械消毒質量越好;應用我院自制器械滿意度調研問卷,調研各科室醫護人員對器械消毒的滿意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綜合管理模式開展前后器械消毒質量比較
觀察組器械清洗、滅菌、包裝三個維度的消毒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綜合管理模式開展前后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醫護人員器械滿意率為96.36%,與對照組88.56%比較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診療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醫療器械的供應。將有效的管理模式運用于消毒供應中心管理工作中,可以保障醫療器械的消毒質量,降低器械污染可能增加的醫院感染風險,起到了從源頭杜絕傳染源的作用。消毒供應中心常規管理工作多以分散式管理為主,在發現問題時制定管理舉措,缺乏對科室管理工作的全局把控,因此管理成效有限,在提升科室整體管理質量方面收效甚微[6]。
本次研究在消毒供應中心集中化管理工作中,運用了綜合管理模式,采取的措施包括:由高年資護理人員組建綜合管理模式工作小組,以頭腦風暴法分析現行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包括制度、流程、標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等問題,其后通過制度的完善、標準化流程的制定、清晰標識的建立、人員的培訓等提升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質量。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器械清洗、滅菌、包裝三個維度的消毒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醫護人員器械滿意率為96.36%,與對照組88.56%比較顯著升高(P<0.05),說明綜合管理模式規范了器械接收、發放等流程,加之嚴格遵從器械處理程序,在確保器械滅菌質量同時,提高了工作人員的專業度,醫護人員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滿意度也更高,同時工作小組加強了對各環節的監督及反饋,也為下個階段重點工作開展提供了依據。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中心集中化管理工作中綜合管理模式的運用,有效提升了醫療器械的消毒質量,且醫護人員對器械的滿意度提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振虹.采用消毒供應質量追溯管理對外來醫療器械全流程監控的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18,8(19):173-175,240.
[2]孫海燕,倪俊玲.PDCA循環在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28):75-76.
[3]梁昭,葉勁松,李偉,等.PDCA循環在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對降低手術器械感染率的影響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18,8(9):121-123.
[4]史俊.臨床路徑教學法在供應室護士醫院消毒滅菌知識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2):315-317.
[5]常琰,金艷,郭沙沙,等.手術室與供應室清洗器械一體化管理模式與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9,16(11):154-157.
[6]王小溪,余世準.醫療器械的護理風險管理思考[J].護理學,2018,7(5):22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