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勝文?王新鳳
【摘 要】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下,我國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將面臨重要機遇與挑戰。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西部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和教育資源薄弱問題將進一步凸顯,生涯規劃教育等新任務也提上了日程。迫切需要引導高中育人方式轉變,加強新高考、新課改理念的宣傳,改善高中教育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關鍵詞】西部地區 高考綜合改革 選課走班 生涯規劃教育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14個省(市)分三批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2014年,浙江和上海兩地先行試點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已經有4屆新高考學生進入高校;2017年,北京、山東、天津、海南作為第二批試點啟動高考綜合改革,2020年新高考招生錄取平穩落地;2019年,江蘇、湖南、湖北、廣東、福建、河北、遼寧、重慶8省(市)公布了高考綜合改革方案,2021年將按新高考方案招生錄取。同時,貴州、甘肅等7省份擬從2021年起啟動高考綜合改革,改革從東中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平穩推進。
從對第一、第二批改革省份跟蹤評估來看,高考綜合改革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性,倒逼高中育人方式轉變,推動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但同時,高考綜合改革政策實施需要全面、綜合評估改革實施的基礎條件,尤其是我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在內的西南5省(市、自治區),以及包括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在內的西北5省(自治區),還有內蒙古、廣西兩自治區,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與教育資源配置相對薄弱,對新高考改革的沖擊與影響應該提前研判。
但是從知網可以檢索的文獻來看,不僅是目前,以往對西部地區高考改革相關的研究也很少。如以“西部+高考”為搜索關鍵詞,只搜索到9篇文獻,文獻主要關注高考加分政策[1]、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實施效果[2]、西部地區“高考移民”的歷史淵源[3],以及當代“高考移民”現象[4],但對即將啟動的高考綜合改革帶來的影響缺少預判。具體到西部各省來說,有部分以新高考為背景的研究,如對云南高中生新高考選科意向的摸底調查,以及以貴州省為背景,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規劃的困境與對策[5]等。但總體來說,對高考綜合改革對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影響,以及相應的統籌應對的研究比較缺乏。
一、“十四五”期間我國西部教育發展面臨重要發展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和國家針對國內外局勢轉變做出的重要判斷,也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重要任務是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在縣域義務教育學校學位供需矛盾突出地區有序增加義務教育供給,有效解決“大班額”問題,做好控輟保學工作,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以成渝都市圈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是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至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構成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布局,成為我國“T”字型經濟空間的主動力。如何構建適應區域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教育布局,根據不同區域發展定位和特點,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和服務能力,是在新時代區域戰略部署下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西部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
總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理念指導下,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惠及全體人民,必須重視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十四五”成為西部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
二、西部地區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的隱憂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
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我國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從制度設計到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歷時十年之久,依然有部分省份因為缺乏改革的基礎條件而尚未啟動改革。高考綜合改革制度設計與實施的基礎條件等本身會產生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與西部地區的既有矛盾疊加,就可能進一步加劇改革的難度。
1. 教育資源薄弱難以滿足學生選擇需求
高考綜合改革改變了傳統高考模式下文綜與理綜的文理分科的科目設置方式,實施“必考+選考”的科目設置方式。截至目前,已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實施“3+3”和“3+1+2”的科目設置方式。西部省份將普遍采用第三批改革省份的“3+1+2”的科目設置方式,即除了語數外3科之外,從物理或者歷史中選擇1門作為首選科目,從化學、生物、政治、地理4門科目中選擇2門作為再選科目。在“3+1+2”的科目設置規則下,將出現12種科目組合。從目前高考綜合改革實施的情況來看,對于多數西部省份來講,教室、教師等教學資源薄弱,功能性教室、實驗室等相對比較缺乏,部分省份“大班額”現象比較突出,實施12種科目組合依然面臨較大的壓力。在不能滿足學生選擇需求的情況下,高中學校多數會采取“套餐制”選課走班,即固定幾種科目組合,限制學生的選擇。這可能會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城鄉高中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加劇高中教育過程的不平等。
2. 學生選擇偏好加劇教師結構性缺編
對于西部省份來說,啟動高考綜合改革之后,學生的科目選擇將可能呈現一定的偏好,會進一步加劇西部省份高中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問題。尤其是縣域內高中學校教師招聘比較困難,留住師資的難度較大。高中師資不足,將成為制約西部地區提高教育質量與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實施的重要因素,影響西部地區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對當地教育的信心,繼而可能進一步加劇人才外流。這在高考綜合改革的背景下,無疑是雪上加霜。
3. 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師資與資源缺乏
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必考+選考”的考試科目設置方式、平行志愿投檔方式,探索綜合評價招生等多元錄取方式,改變了傳統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在考試科目、填報志愿、招生錄取方式等方面都增加了選擇機會。但同時,也對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一部分優質高中能夠開設系統的生涯規劃課程,配備專門的生涯規劃教師,充分利用校友、家長等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但是西部地區隨著人口向東中部地區流動,縣域、鄉鎮高中有相當一批“留守”學生,家長很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高中教師在教育信息化條件不足、專業培訓缺乏的背景下,很難有條件、有能力為學生的學科與專業選擇提供專業指導。這就使得學生的選科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4. 新舊問題疊加提升高考改革難度
西部地區地域范圍廣,教育基礎薄弱,高考綜合改革所帶來的挑戰與西部教育發展的既有問題疊加,將加重高考綜合改革的困難。第一,從辦學體制上來講,普通高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來自省級、市(區)級、縣級財政,普通高中學校發展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投入。而西部省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較低,政府對高中學校的支持與投入有限,甚至部分縣域中學生均教育經費都難以撥付到位,對高中學校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限制,更難以滿足高考綜合改革對教室改造、師資配備、教師培訓、信息技術升級等基本條件的經費需求。第二,從中考招生政策上來講,不同層次的高中學校在招生計劃、招生范圍、招生批次上都有不同的操作。在部分地區,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高中,都存在“掐尖”搶奪生源的情況,也存在一定的招生行為不規范的問題。這種效率優先的管理導向,與以高考改革帶動高中育人方式轉變的理念相去甚遠。第三,從選拔導向上來講,高考綜合改革在考試內容上越來越重視能力導向,招生錄取模式上也更加重視對學生發展的綜合評價。這種重視能力、素質的評價導向,與西部地區高中學校依然普遍存在的應試評價導向之間存在差距。
三、西部地區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的應對措施
1. 觀念轉變是前提
推進西部地區高考綜合改革平穩、順利進行的前提,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引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中學校、家長與社會轉變觀念。首先,要深化育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系統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各項配套措施完善。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深入推進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完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有效保障師資和辦學條件,促進形成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的發展格局。最后,大力加強高考綜合改革的宣傳與政策解讀力度,尤其要注重運用信息化等技術途徑,盡可能擴大高考綜合改革的政策宣傳,最大程度上凝聚改革共識,為西部地區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奠定良好的社會氛圍。
2. 辦學條件是基礎
首先,從省級層面建立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的行動計劃,爭取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通過改、擴建等方式,優化高中學校教室等教學空間布局。增加功能性教室、實驗室等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特長與學科素養的基本辦學條件。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省級信息技術平臺建設,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縮小西部地區區域、城鄉、校際教學資源分布的差距,加強對薄弱學校選課走班系統、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等引進與使用的支持力度,同時又要避免因為信息技術融合而可能拉大的“數字鴻溝”。最后,政府層面積極利用國家各項政策支持與社會資源,為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提供必要條件。鼓勵社會、高校、企業等共建社會實踐基地,支持各區縣建立職業生涯體驗中心。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加強中學與高校的銜接,為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提供資源與支持,引導學生合理選科。
3. 師資隊伍是關鍵
充足、專業的師資隊伍是保障基礎教育良好發展以及高考綜合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尤其是新高考、新課改的理念與政策如何落地,教師隊伍是關鍵。要加強對西部地區高中教師隊伍的培養,可以通過擴大“公費師范生”培養高校的范圍,或者采取地方師范院校定向培養的方式,為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縣域高中培養師資隊伍。大力推進研究生層次教師培養,增加教育碩士招生計劃,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充分考慮城鎮化與高考綜合改革帶來的教師結構性缺編的問題,盤活事業編制存量,采取多種途徑增加教職工編制,優先保障向教師隊伍傾斜,落實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加強對生涯規劃教師的培養和培訓,為高中教師生涯規劃指導提供可借鑒的教學資源。加強對西部地區高中學校校長、教師對新高考與新課改的全員培訓,尤其是要轉變傳統應試教育導向,落實新高考、新課改的理念精神,健全西部地區高中教研系統,加強對高中教師的全員、全過程培訓。讓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
4. 體制改革是保障
探索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對西部薄弱地區和學校,應該考慮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支援西部地區加強對高中學校的經費投入,為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提供基本的財政支持。加強西部地區高考補償政策,擴大國家、地方、學校專項計劃的覆蓋范圍和招生計劃人數,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比重,繼續實施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縮小與東部省市高考錄取率的差距。出臺落實普通高中招生的政策文件,禁止公辦和民辦高中學校跨地區搶生源,同時,充分肯定與發揮民辦高中教育對公辦學校學位不足的補充作用,通過市場與宏觀調控的手段促進公辦和民辦高中學校形成良性競爭的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馮菊香,郝琦.高考加分政策對西部教育發展的負效應[J].探索與爭鳴,2009(8):64-66.
[2] 謝治菊,劉和健.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實施效果評價—基于西部四所民族院校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的對比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2):31-41.
[3] 劉海峰,樊本富.論西部地區的“高考移民”問題—兼論科舉時代的“冒籍”現象[J].教育研究,2004(10):76-80.
[4] 王學海.淺析西部地區出現的“高考移民”現象[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81-87.
[5] 宋健.高考新政視野下貴州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困境和對策[J].教育文化論壇,2017,9(5):52-55.
(作者系:1. 凱里學院副教授;2.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講師)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